内侍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肃穆的语调,念出了最后一条,也是统御前十一条的总纲:“其十二曰:皇道荡荡。”
这四个字,源自《尚书·洪范》,意为帝王之道,应当像天地一样宽广无私,光明正大。以此作为《建言十二条》的收束,瞬间将之前所有具体、甚至充满争议的条款,提升到了一个宏大而高远的境界。
殿内出现了片刻的寂静。百官们,无论此前是激烈反对、谨慎支持还是心存疑虑,此刻都不由自主地收敛了心神,细细品味着这最后一条的深意。它不再涉及具体的农桑、兵戈、言路、格物或节俭,而是直指为政的根本理念与终极追求。
短暂的沉寂后,一位以学问渊博、德行着称的弘文馆大学士率先出列,他苍老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与赞叹:
“陛下!天后娘娘!‘皇道荡荡’!此言……此言深得圣王治国之精髓啊!”
他仰头,仿佛在瞻仰某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天后娘娘以此作结,正是昭示天下,此番建言,非为一己之私,非为一党之利,乃是秉至公之心,行光明之道,欲使政令如日月之行,无所偏私,恩泽如雨露之降,无所不及!此等胸襟气度,……老臣,感佩莫名!”
他的赞誉,将武媚的《建言十二条》与上古圣王的“王道”相提并论,赋予了其无上的道德合法性与历史高度。
紧接着,北门学士出身的官员们纷纷出列,言辞更加热烈地附和。元万顷声音激昂:
“天后娘娘圣明!‘皇道荡荡’,正是对前十一条之总括与升华!劝农桑、薄赋徭,是荡荡皇道施于民;广言路、杜谗口,是荡荡皇道达于下;励格物、兴文教,是荡荡皇道开于智;省功费、禁浮巧,是荡荡皇道立于俭!此十二条,浑然一体,皆本于‘荡荡’二字,实乃经天纬地之宏图!”
他们极力将武媚的个人意志与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之道完美融合,构建一套完整的、服务于“天皇天后”新权力格局的政治哲学。
然而,在这片看似众口一词的颂扬声中,一些心思深沉的官员,如许敬宗、崔知温等人,虽然也随着众人躬身表示赞同,但眼底深处却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凝重。他们听出了这“皇道荡荡”背后的深意——它强调的“无私”、“至公”,恰恰可能成为天后进一步集中权力、压制不同声音的绝佳理论工具。任何反对《建言十二条》的具体措施的人,都可能被扣上“违背皇道”、“心存偏私”的帽子。这最后一条,看似空灵高远,实则为前面所有条款的推行,披上了一件不容置疑的、神圣的外衣。
就连之前激烈反对“息兵戈”的程务挺,此刻也只能闷声不语。在“皇道荡荡”这面大旗下,他若再执着于军方利益,便显得格局狭小了。
御座之上的李治,不知何时已完全睁开了眼睛,浑浊的目光凝视着殿顶的藻井,仿佛在思索着这“皇道荡荡”与他自己这个“天皇”之间的关系,脸上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近乎虚无的神色。他这“天皇”之位,在这“荡荡皇道”中,又该置于何地?
武媚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她提出“皇道荡荡”,正是要借此超越一切具体利益的纠缠,将她的执政理念锚定在最高的道德与哲学层面。这既是对天下臣民的宣告,也是对自身权位合法性的进一步巩固,或许……也是对海外那个秉持不同理念的对手,一种无形的回应——她所行的,同样是包容天地、泽被苍生的“大道”!
她缓缓起身,立于御阶之前,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声音清越而沉静,带着一种终结讨论、开启新篇的决断:
“诸卿既知‘皇道荡荡’之意,便当明了朕与天皇之苦心。这《建言十二条》,非为一时之策,乃为万世之基。望尔等谨记此言,摒除私见,同心协力,将这荡荡皇道,施行于天下,使我大唐,皇基永固,盛世长存!”
她没有再给任何人质疑或讨论的余地,直接为整个《建言十二条》的朝议画上了句号。
“退朝——”
内侍悠长的唱喏声响起。
百官躬身,山呼万岁、天后万福。然而,每个人心中都清楚,朝会虽散,由这《建言十二条》所引发的波澜,才刚刚开始扩散。它将以“皇道荡荡”之名,深刻地冲击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重塑权力的格局,也将那位天后的意志,无比清晰地镌刻在了上元元年的历史坐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