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亨三年的春日,洛阳宫宣政殿内,熏风徐来,带着牡丹初绽的馥郁,却吹不散弥漫在鎏金柱础与蟠龙藻井间的沉凝药气。天子李治半倚在御座之上,面色依旧带着久病的苍白,虽勉力支撑着临朝的威仪,但那微微眯阖的眼眸与不时因胸闷而略显急促的呼吸,都透露出龙体的不堪重负。百官依序肃立,奏对之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却似乎总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唤醒帝王日渐涣散的精神。
就在一项关于漕运的冗长议叙暂告段落,殿内出现片刻沉寂之时,端坐于凤座上的武媚,轻轻整理了一下深青色袆衣的广袖,缓缓开口。她的声音并不高亢,却清越沉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陛下,”她微微侧身,面向御座,言辞恳切,姿态恭谨,“臣妾近日每睹圣容清减,忧心如焚,夙夜难寐。尝闻佛法无边,慈悲广大,能佑国祚,能祛病延年。我大唐自开国以来,亦多尊佛礼僧,以安天下民心。”
她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殿下凝神倾听的百官,继续道:“东都伊阙,山灵水秀,龙门形胜,本就是天成的礼佛圣地。臣妾愚见,若能于此开凿巨窟,造一尊卢舍那大佛,使其慧眼慈光,永佑我大唐山河,庇佑陛下圣体早日康泰,亦为万民祈福,岂不是莫大的功德?”
她的提议,并非直接下令,而是以商榷、祈福的口吻道出,更显得“一心为公”、“情深意重”。
御座上的李治,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微微凝聚。他看向武媚,见她容颜恳切,言辞间满是为自己、为社稷考量的意味,心中不由一暖。加之他本人亦不排斥佛法,甚至在某些病痛缠身的夜晚,也会默诵几句佛号以求心境安宁。此刻闻此“功德”之事,虽觉工程浩大,但于病中之人,但有一线希望能助益身心,便不愿轻易驳回。
“皇后……有心了。”李治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却透出几分认可,“为朕祈福,为国祈佑,此乃善举……朕,准了。”
皇帝金口一开,殿下立时有了反应。一些本就崇信佛法,或善于揣摩上意的大臣,如中书侍郎阎立本等,即刻出列附和。
“陛下圣明!皇后娘娘仁德泽被,虔心礼佛,实乃苍生之福!”阎立本躬身道,“龙门造像,既能彰显我大唐盛世气象,又可上祈陛下圣安,下慰黎庶仰望,功德无量,臣等附议!”
“臣等附议!”又有数位大臣齐声应和,殿内一时间充满了对皇后“功德善举”的赞颂之声。
武媚端坐于凤座之上,面色平静如水,接受着百官的称颂,唯有那垂于袖中的手,指尖微微收拢。这尊即将矗立于伊水之畔的卢舍那大佛,在她心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象征。它的开凿,将不仅是斧凿击打岩石的声响,更是她权力意志在帝国肌体上,镌刻下的又一记深沉烙印。凤旨已出,梵音将起,一场融合了信仰、艺术与政治意图的宏大工程,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