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玲被保安拎走了。
倒是也没引起什么轰动,毕竟前两天红毯上,就有人被保安赶了出去,在《天狗》的首映式上,也有人蹭红毯再正常不过了,谁都知道,吕文的电影是今年的大热门。
也是葛玲的知名度太低的原因,要是再过十年,她天天在外网上发疯,估计认识她的大老外会多一点。
两个演员,不是靠作品出圈,是靠奇葩言论出圈,也是没谁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某种投名状,毕竟很多组织在吸收新成员的时候,都会要求他们做一些看似傻逼,但其实能把自己放在很多人的对立面上的事情。
这样他们才能被吸收进去。
比如诬告……
不过现在葛玲肯定还没找到窍门,还处于到处博眼球的阶段,可惜就是直到她被带走,也没收获多少镜头。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天狗》上面,雅各布似乎也知道这一点,反正他的开场白很简单,然后就进入了放映阶段。
电影一开始,就让那些没看过提前场的记者、影评人和观众惊喜了一下,因为《天狗》和那些经常出现在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不太一样。
它不像第五代导演似的,上来就用长镜头来营造一种沉静、压抑或诗意的氛围,喜欢搞什么高度风格化和象征性。
也不像第六代似的,做一个冷静,不介入的观察者,用客观镜头来记录生活的原始状态,强调什么个体的生存体验。
《天狗》反而更像欧洲电影,上来就是一个刺激的单方面屠杀,吕文浑身都是绷带,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然后镜头一转,所有人都说他是杀人犯,杀了三个好人……
这是非常经典的悬疑电影结构。开场就是血案,然后用倒叙和插叙一步步揭开事实真相。
只不过这个案子不是还原凶手杀人的过程,而是在还原“英雄为何被毁?”的过程。
曹宝平的叙事目的极其明确,节奏也非常紧凑。
镜头也非常不一样,虽然曹宝平也采用了大量手持摄影、肩扛跟拍,想要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紧迫感,但目的完全不同。
曹宝平不是为了纪实,他是从警察查案的视角入手,画面不追求唯美,而是追求真实,甚至还有点丑陋,但是足以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而不是冷眼旁观。
这一点,吕文的感受非常深。
他在拍《十七岁的单车》的时候,王晓帅也拍过比较激烈的镜头,比如两个少年在北京胡同里追逐打架。
但王晓帅用的是中远景的固定长镜头,冷静地记录整个过程,没有特写去强调愤怒或痛苦,就像是一个陌生人,偶然间拍下来这么一小段视频似的。
《天狗》就不一样了,曹宝平是表现主义的拥护者,他使用特写、升格、主观镜头来“引导”甚至“强迫”观众产生特定的情绪。
比如村民围攻天狗一家,抢走他们水桶的戏份。曹宝平快速切了几个大特写,村民狰狞的面孔、撕扯的手、泼洒的水和孩子惊恐的脸瞬间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剪辑方式极大地强化了冲突的激烈和暴力感。
吕文虚弱地持枪巡山时,镜头常常变得摇晃、模糊、失焦,模拟他濒临崩溃的主观视角,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狗子的绝望和生理痛苦。
还有电影最后,吕文拖着濒死之躯爬向山林,镜头用了慢动作和悲壮的配乐,将他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极具煽情效果。这是第六代电影中极少使用的“煽情”手段。
这种拍摄手法别说在中国了,在欧洲都不算常见,要不怎么说曹宝平拍悬疑片有一手呢,反正给这帮没看过的大老外全震住了。
贾科长也被震住了,倒不是因为镜头语言和风格,而是人物特性。
他也是第六代,第六代有一个特点,他们不喜欢英雄主义,而更喜欢迷茫、被动、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反英雄”。他们没有什么崇高的目标,只是为了生存而挣扎。
比如《站台》里的文工团员和《苏州河》里的马达。
所以贾科长有点理解不了《天狗》的角色弧光。
不过随着电影的深入,一条条线索被揭开,贾科长也沉浸到电影里了,主要是曹宝平的剪辑很有功力,他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警察的主观视角,代替旁观者来推动剧情。
另一条是吕文的客观视角,通过他来揭开层层迷雾。
两条线并行,一条是强剧情,一条是强表演,反正都挺吸引人,这帮大老外都和贾科长一样,张大了嘴,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什么剧情……
不过拍到吕文洗澡的镜头时,大家还是恍惚了一下。
因为吕文的身材太好了……
吕文的长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吃香,再加上他棱角分明的身材,电影宫里响起了一阵抽气声,还伴随着不少惊叹声。
尤其是一部分女观众,甚至还有人吹起了口哨……
高元元又开始生气了,忍不住掐了吕文好几下……
不过很快,大家就兴奋不起来了,因为剧情急转直下。
矛盾很快就展现在众人面前,村民要砍伐树木,狗子要阻止,双方不可抑制地站在了对立面上。
然后就是互相攻守,或者说,狗子一家被单方面欺负。
断水断电还算好的,他们甚至开始威胁狗子的家人,差点把狗子打死。
大老外其实理解不了这种观念,几棵树还能比命重要?
但他们也能逻辑自洽,他们把狗子当成了孤胆英雄,或者说是理想主义者,这下就看懂了,大老外就喜欢这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戏码。
所以在吕文浑身是血爬回山上拿枪,又在黑夜中一点一点悲壮地爬到孔家大宅门口的时候,大部分观众都站了起来,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帮狗子助威。
效果自然是好的,三声枪响,打破了黑夜的寂静,也打破了反应停的寂静,不少人自发地鼓起掌来,甚至有人高声叫喊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喊什么,可能就是在抒发心中的愤懑。
尤其是在他们看到狗子没死,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欢呼声到达的高潮,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解决了问题,还活了下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妙了。
然后他们就发现监护仪上的波浪线变成了直线,掌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