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位学员的论文,一者如天马行空,锐意进取;一者如老匠琢玉,夯实根基。
礼堂内的气氛已被彻底点燃,所有人都屏息以待,想知道这压轴的第三位学员,又能带来何种惊喜。
第三位被点名的学员起身,走向讲台。他身形并不魁梧,步伐却异常沉稳,眼神锐利而冷静,透着一股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气质。
他名叫墨凡,入伍前据说是个走南闯北的画匠,尤善绘制地图和建筑草图,因其心思缜密、观察入微而被选拔。
他敬礼后,挂出的论文题目显得颇为新颖甚至有些学术化:《“心理-环境”战术应用初探:以特定战例分析士气与地形之乘数效应》。
台下不少学员露出些许困惑的神情。“心理-环境”?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不像前两篇那样直接关乎打杀或粮草。
墨凡似乎预料到这种反应,他开口时声音平静,却自带一种说服力:“社长,各位教官,同志们。巴特尔同志论述了如何打击敌人的物资,石磊同志论述了如何优化我军的物资。而我的论文想探讨的是——如何直接攻击敌人的意志,并利用环境将这种攻击效果放大到极致。”
他开篇立论:“自古知兵者未偿不重地形,亦知士气之要。然多将二者分离视之。我认为,地形非死物,士气非虚气。二者结合,能产生一加一远大于二的‘乘数效应’!我称之为‘心理-环境’战术。”
接着,他抛出了几个精心构思的战例假设,令所有人耳目一新:
墨凡指向地图上一处假设的狭窄谷地。“若敌大军途经于此,我伏兵不多,强攻必败。但若我于深夜,突然于谷口两端燃起大火,投掷能发出巨大异响之物,令其战马惊厥。在谷壁回音放大下,异响效果倍增。敌军人挤人,马踏马,黑暗中不知我虚实,恐慌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其混乱自损,可能远超我实际杀伤。此地形成为了恐惧的放大器!”
他又指向一片密林。“我军小股部队被敌精锐追击入林。可不急于远遁,而是利用林深树密、视线受阻的特点,分组设下多重简易陷阱(绊索、尖桩),辅以弓弩冷射。敌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代价,却难觅我主力。时间一长,疲惫和未知的恐惧会逐渐侵蚀敌军,使其疑神疑鬼,士气低落。茂密的森林,成了焦虑和猜疑的温床。”
墨凡眼神锐利起来。“若我围困一据点,其依托山泉固守。我若强攻,伤亡必大。但若我能以奇兵绕后,污染或控制其水源,并让敌军知晓。则坚固工事反而成为其囚笼!守军看着日渐减少的净水,意志会率先崩溃。此时再辅以攻心喊话,劝降效果倍增。控制了环境的关键点,就捏住了敌人心理的命门!”
他总结道:“我的主张是,战术规划不应仅计算兵力对比、装备优劣,更应引入‘心理-环境’这一变量。选择战场、设计行动时,应有意识地思考:此地此景,何种行动最能震撼敌胆、摧垮其心防?有时,巧妙利用环境施加心理压力,比单纯的火力杀伤更有效,代价也更小!”
墨凡的陈述结束。
会场先是片刻沉寂,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加热烈、也更加深思的讨论声。
他的观点超越了具体的武器或队形,上升到了战争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为这些未来的指挥官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陈烬的目光中充满了激赏。
三位学员,一位展现了战略冒险的魄力,一位体现了系统工程般的严谨,而这第三位,则揭示了战争中最微妙却也最致命的艺术——攻心为上。
“墨凡学员,”陈烬的声音带着赞许,“你的论文,独具只眼,深得‘上兵伐谋’之精髓!你所提出的‘心理-环境’乘数效应,确是我军未来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重要法门!”
他提出关键问题:“此战术对指挥官的战场洞察力和临机决断力要求极高,如何将其转化为可训练、可传授的战术原则,而非仅仅依赖个人天赋?”
墨凡显然早有思考:“回社长!我认为可分三步:其一,案例教学: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利用环境和心理取胜的战例,编成教材,供学员学习剖析。其二,专项训练:在演习中设置特定复杂环境,要求指挥官不仅要达成军事目标,更要评估其对‘敌’心理造成的影响。其三,编成手册:将常见地形(山林、河网、城池、峡谷)的心理影响特点及可利用的战术手段,总结成简易手册,下发基层指挥员参考。”
卫恒追问:“如何防止敌军用同样手段对付我们?”
墨凡答:“这正是推广此理念的另一好处——让我们自己也具备更强的心理防御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这些手法,就能更好地保持我军士气,识破敌军企图。”
陈烬最终拍板:“论文评级:优+!建议:立即成立‘战术心理研究小组’,由墨凡学员牵头,吸纳心思缜密、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加入,专门负责研究、总结、推广‘心理-环境’战术,并尽快编写出初步教材下发部队!”
掌声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