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李阳拿着一个新淘来的瓷瓶来找苏明:“苏叔,您看这个,我从古玩市场花两千块买的,说是明代的,您帮我看看。”
苏明接过瓷瓶,看了看釉色,又摸了摸瓶底:“是仿品,你看这釉色太亮了,明代的瓷瓶釉色是温润的,不是这种刺眼的亮;还有瓶底的款,是印上去的,明代的款都是手写的。”
李阳叹了口气:“又看走眼了!不过没关系,就当交学费了。”
苏明拍了拍他的肩膀:“慢慢来,谁没看走眼的时候?关键是能从里面学到东西。”
正说着,苏明的手机响了,是赵晓宇打来的。
“苏叔!我跟您说个好消息!”赵晓宇的声音特别兴奋,“我们考古队挖出来一个宋代的窖藏,里面有好多瓷器,老师让我负责整理,我还发现了一个跟您之前给我看的瓷片一样的碗!”
苏明笑着说:“不错啊晓宇,越来越能干了!好好干,别辜负老师的期望。”
“我知道苏叔!”赵晓宇说,“等我放假回去,给您带照片,跟您好好说说窖藏的事!”
挂了电话,苏明心里满是欣慰——赵晓宇和李阳这两个孩子,都在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以后说不定真能在文物保护这行做出点成绩。
王彩儿走过来,递过一杯水:“看你笑的,晓宇又有好消息了?”
苏明点点头:“嗯,这孩子现在越来越厉害了,能负责整理宋代窖藏的文物了。”
王彩儿笑着说:“都是你教得好,要是没有你,他说不定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这个呢。”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老林头说:“苏明,你现在也算桃李满天下了,晓宇和李阳都跟着你学,以后肯定有出息。”
苏明摇摇头:“我哪教得了他们,就是给他们指了个方向,主要还是他们自己努力。”
念安夹了块肉给苏明:“爸,您太谦虚了,您现在是咱们镇的文化名人呢!”
苏明笑了笑,没说话,心里琢磨着——其实他从来没想过当什么名人,只是想帮着身边的人看看老物件,别让他们被骗,顺便把老物件里的故事传下去。
现在能看到赵晓宇和李阳这么努力,能帮街坊们留住点老念想,能为文物保护出点力,就已经很满足了。
月光洒在院子里,暖融融的。
苏明看着身边的家人,听着远处传来的虫鸣,心里满是踏实和幸福。
赵晓宇放寒假回来那天,特意绕到超市来看苏明,手里还拎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着考古队的纪念册。
“苏叔,您看这个!”他掏出一本印着青铜器图案的册子,翻到夹着照片的一页,“这就是我们挖的宋代窖藏,里面的青瓷碗跟您以前给我看的瓷片一模一样,我还在报告里提了您教我的鉴宝技巧呢!”
苏明凑过去看照片,窖藏里整齐码着的瓷碗泛着温润的光泽,跟记忆里的瓷片确实像。
“不错不错,”他拍了拍赵晓宇的肩膀,“报告写得怎么样?老师没挑毛病吧?”
“没挑!”赵晓宇眼睛亮闪闪的,“老师还说我观察得细,让我下学期跟着他做课题呢!”
王彩儿在旁边笑着说:“晓宇现在可是大专家了,以后得叫你赵老师咯。”
正说着,李阳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刚买的铜墨盒:“苏叔、晓宇哥!你们看我这个,古玩市场淘的,说是清代的,才花了三百块。”
赵晓宇先接过去看了看,又递给苏明:“苏叔,您帮着掌掌眼,我觉得像真的,但不敢确定。”
苏明摸了摸墨盒表面的刻字,字体流畅,包浆自然,笑着说:“眼光不错,是清代晚期的,三百块买得值,留着当文房用品挺好。”
李阳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我终于没看走眼!”
那天晚上,苏明留赵晓宇和李阳在家吃饭,王彩儿炖了排骨,还炒了几个拿手菜。
饭桌上,赵晓宇跟苏明聊起考古队的趣事,说有次挖出来个陶罐,里面还装着宋代的谷物,大家都激动得不行;李阳则缠着赵晓宇问大学考古专业的课程,两人聊得热火朝天。
老林头喝着酒,笑着说:“看着你们俩这么有劲头,我就想起年轻时候,那时候要是有你们这条件,我也想研究研究老物件。”
寒假里,赵晓宇和李阳几乎天天泡在超市,只要有人来鉴宝,两人就凑在旁边看,遇到不懂的就问苏明。
有天,一个大爷拿来个旧罗盘,说是祖传的,想知道值多少钱。
苏明刚接过罗盘,赵晓宇就说:“苏叔,您看这罗盘的指针,还有上面的刻度,是不是明代的?”
苏明点点头:“差不多,明代的罗盘刻度更精细,你看这木质,是鸡翅木,以前都是有钱人家用的。不过值不了太多钱,主要是收藏意义。”
大爷听了,笑着说:“我也不打算卖,就是想知道年代,以后传给孙子,让他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转眼到了开学季,赵晓宇要回学校了,临走前特意跟苏明告别:“苏叔,谢谢您这段时间教我的东西,我回学校肯定好好学,以后争取早点回来,跟您一起帮街坊鉴宝。”
苏明点点头:“在学校照顾好自己,别太累,有啥不懂的随时打电话。”
李阳也说:“晓宇哥,你放心,我会跟着苏叔好好学,等你回来,我肯定比现在厉害!”
赵晓宇走后,李阳更用心了,不仅把苏明教的知识记在笔记本上,还自己买了不少考古和鉴宝的书,有空就翻看。
苏明看他这么努力,偶尔会拿出自己收藏的老瓷片,让他辨别年代,还跟他讲不同窑口的特点,比如汝窑的天青色、哥窑的开片,李阳听得格外认真,进步很快。
这天上午,县文化馆的人又来找苏明,说之前的乡村古董普查效果很好,想再搞一次,重点记录老家具,想请苏明继续当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