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摇篮”的死寂,如同宇宙尺度上的一声丧钟,沉重地回荡在K-23基地每一个人的心头。那不是一个抽象的威胁,而是一个刚刚发生的、血淋淋的例证。一个可能拥有喜怒哀乐、创造过灿烂文化的智慧族群,在冰冷的“清理协议”下,化为了飘荡的残骸。
恐惧依旧存在,但它被一种更强烈的情感所覆盖——一种混合着愤怒、决绝和无比清晰的自保本能的责任感。林洛那句“拆了这‘架构’!”并非只是一时激愤的口号,它点燃了所有人心底最深处的反抗之火。
“基石计划”被赋予了全新的、更具攻击性的内涵。
“信标”项目的重心彻底转向攻击性情报收集和破解。陈筱雨团队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单纯理解,而是寻找“架构”协议的可能漏洞、通信规则的弱点、乃至“单元”级别的控制后门。卡米拉博士提供的所有关于“契约”和古老传说的知识,都被从对抗的角度重新审视。
“坚壁”项目的目标从“抵御”提升至“反击”。秦雪和李静雅开始构思的不是单纯的防御工事,而是能够干扰甚至瘫痪“观察单元”或“清洁工单元”的主动防御系统。基于“静滞迷彩”技术,他们开始预研一种更具攻击性的“规则层面干扰器”,旨在扰乱那些依赖固定协议运行的单元的判断。
“深瞳”项目加快了“深瞳”级侦察舰的批量生产,但它们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观测。新的设计指标要求它们能携带更强大的传感阵列和电子战设备,甚至考虑搭载小型化的、能对“单元”结构造成损伤的实验性武器。它们将成为撒出去的、带着尖刺的耳目。
“薪火”项目变得更加激进。艾斯特拉不再满足于解读知识,她开始尝试基于解析出的几何符号和“星忆合金”的信息,逆向推导“架构”体系可能使用的能量模式和技术原理。她甚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创造一种“伪信号”,模拟更高级别的“架构”指令,欺骗甚至控制低级别的“单元”?
“唤醒”项目则专注于强化自身。苏婉清不仅继续治疗卡米拉博士和稳定“芽”的状态,更启动了针对全体成员的基因优化和神经抗性训练计划,旨在提升整个种群对高维信息冲击和心理战的抵抗力。他们必须从生物学层面变得更强韧。
整个基地的氛围为之一变。曾经的焦虑和压抑,被一种紧张而高效的亢奋所取代。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数据解析,都伴随着一种“我们又多了一点筹码”的振奋。
资源被更残酷地倾斜,一切为了生存和未来的反击。
数周后,一次关于“静滞迷彩”后续发展的会议上,李静雅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构想:“既然单个基地的隐匿存在极限,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火种计划’?”
“火种计划?”众人看向她。
“我们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篮子里。”李静雅语气坚定,“我们需要秘密建造多个隐藏的备用基地,甚至是一支能够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殖民舰队。将我们的知识、基因库、文明成果分散出去。即使K-23某天被‘清理’,人类和守望者的遗产也不会断绝。”
这个计划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分流和风险,但它所代表的深远意义,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最终,林洛拍板:“批准‘火种计划’前期可行性研究。由你负责,李静雅。但优先级次于直接防御和反击项目。”
希望不能孤注一掷。
就在基地全力运转之时,医疗中心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在苏婉清团队的不懈努力和“芽”的能量滋养下,卡米拉博士的身体和精神终于恢复到了可以进行深度记忆检索的程度。
在一个特制的、受到严密保护的冥想室中,卡米拉博士在艾斯特拉和林洛(投影)的陪同下,首次主动地、系统地回溯她家族传承中最古老、最隐秘的那些记忆碎片。
过程极其耗费心力,但收获巨大。
她回忆起更多关于“契约”的细节:那并非与某个具体实体签订,而是向宇宙本身某种底层规则进行的“公示”和“承诺”,守望者“工匠”一脉是执行者和监督者。
她回忆起关于“架构者”的更多传说:它们似乎并非生物,也非人工智能,更像是“宇宙常数”具有了某种自主性?它们的“协议”冰冷而绝对,但传说指出,绝对的规则本身,也可能存在“悖论”和“漏洞”。
最关键的是,她回忆起一个模糊的坐标序列和一首残缺的古老歌谣。歌谣用词晦涩,似乎描述着某个“规则之外的避风港”,一个连“架构者”的触角也难以触及的、存在于现实缝隙中的“间层”。
这个“间层”的传说,与“火种计划”不谋而合!
艾斯特拉立刻将坐标序列和歌谣输入“诺亚”核心进行解析。虽然无法精确定位,但大致方向与“单元7371”前往“边缘摇篮”的路径截然不同,指向了宇宙的另一个神秘象限。
这或许是一条退路,一个保存文明火种的希望之地。
希望,如同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开始在不同的方向上闪烁。
基地中心广场上,一座小小的纪念碑被立了起来。上面没有名字,只有一片抽象的、象征着星系的漩涡图案,以及一行简单的字:
“纪念边缘摇篮。沉默并非遗忘。”
每当有人经过,都会下意识地放轻脚步。
他们见证了黑暗,因此更渴望光明。 他们感受到了渺小,因此决心变得强大。 他们继承了守望的职责,因此立下了反抗的誓约。
火种已燃,誓约已立。 无论前路是深渊还是壁垒,他们都将前行。
(第一百三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