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澈话没说完,厂房里就响起一阵掌声。张大姐笑着说:“那是,咱们每天都按规矩来,原材料挑好的,生产过程盯得紧,肯定能通过检查。”
“别骄傲,”阿澈摆摆手,“以后更得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另外,孙超从邻市带回来消息,味香园可能要倒闭了,欠了供应商的钱,没订单,机器都快停了。”
众人一听,都挺意外。刘梅说:“没想到垮得这么快,之前还天天来抢咱们客户。”
“这就是只拼低价不重品质的下场,”老林插了句,“原材料省成本,工艺不讲究,脆片不好吃,客户自然不买账,迟早得垮。”
阿澈点点头:“咱们记着这个教训,不管以后生意多好,品质都不能降。现在味香园倒了,咱们的市场能更稳,接下来要做两件事:一是扩产,二是招工。”
这话一出,众人都精神了。李根问:“老板,要加机器吗?现在三台烤箱有时候确实不够用。”
“嗯,”阿澈说,“我打算再买两台烤箱,一台做咸蛋黄味,一台做藤椒味,专门生产新口味,提高效率。另外,仓库也得扩大点,现在原材料和成品堆得太满,进出货都不方便。”
“那得不少钱吧?”玲玲小声问,她管账,知道厂里的资金情况。
“钱够,”阿澈说,“最近订单多,回款也快,拿出一部分钱扩产没问题。玲玲,你明天联系一下烤箱供应商,选跟咱们现在用的一样的型号,熟悉操作,不容易出问题。再找施工队,看看仓库怎么扩,尽快动工,别耽误用。”
“好,我明天一早就联系。”玲玲点点头,掏出小本子记下来。
“招工的事,”阿澈接着说,“现在包装区和烤制区都缺人,尤其是包装,每天都要加班。大家要是有亲戚朋友愿意来的,都可以介绍,待遇跟咱们现在一样,管吃管住,工资按月结,不拖欠。”
“我有个老乡,之前在别的食品厂干过包装,最近正好没活,我问问她愿不愿意来。”赵芳说。
“我也有个亲戚,年轻力壮,能吃苦,让他来烤制作业也行。”刘勇接了话,他伤好后一直在学新机器操作,知道烤制区需要人手。
“太好了,”阿澈说,“大家多帮忙介绍,只要踏实肯干,咱们都要。李根,你再去附近的村子贴点招工启事,写清楚待遇和要求,吸引点人来。”
“行,我明天就去办。”李根答应下来。
散会后,众人都挺有干劲,觉得厂子要往大了做,心里都踏实。阿澈回到办公室,翻了翻订单本,邻市吴经理要长期订咸蛋黄味脆片,每周一万包;邻省张经理那边,首批货卖得好,又加了三千箱大包装;市区的超市也天天补货,尤其是新口味,经常断货。
“确实得赶紧扩产,不然真供不上货了。”阿澈自语,拿起手机给烤箱供应商打了电话,对方说有现货,后天就能送货上门,安装调试一天,大后天就能用。阿澈当场订了两台,付了定金。
第二天一早,玲玲就联系了施工队,对方上午就来人看了仓库,说可以往旁边的空地扩建,大概需要一周时间,不影响现有仓库使用。阿澈让他们尽快动工,费用按进度结。
李根打印了一堆招工启事,骑着三轮车去附近的村子贴,每村的公告栏都贴了几张,还跟村里的小卖部老板打听,让他们帮忙留意想找活干的人。
赵芳和刘勇也给亲戚朋友打了电话,赵芳的老乡下午就过来了,三十多岁,叫王秀,之前在食品厂干了三年包装,手脚麻利,看着就踏实。阿澈让张大姐带她熟悉流程,王秀学了一个小时就上手了,速度不比其他人慢。
“老板,王秀挺能干的,留下肯定没问题。”张大姐跟阿澈反馈。
“那就让她正式入职,待遇跟大家一样。”阿澈说,心里挺高兴,招工这事算是开了个好头。
刘勇的亲戚第二天才来,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叫刘军,身强力壮,就是没干过食品厂的活。阿澈让老林带他,先从最简单的翻料、清理烤箱学起。刘军虽然没经验,但肯学,老林说什么他都记着,上手也不算慢。
这两天,陆续有几个人看到招工启事来面试,阿澈都让老林和张大姐分别测试他们的动手能力,留下了三个合适的,两个去包装区,一个去烤制区。人手一下子充裕了不少,包装区不用再天天加班,烤制区也能同时开三台烤箱,效率提高了不少。
周三上午,烤箱供应商送货来了,两台崭新的烤箱,直接卸到烤制区旁边。安装师傅跟着来的,一边安装一边教老林和刘勇操作,两人本来就熟悉机器,学了半天就会了,下午就能试生产。
“老板,新烤箱试了,温度很稳,比旧的还好用。”老林兴奋地说,“以后咸蛋黄和藤椒味可以专门用这两台烤,不用跟原味抢机器了。”
“好,”阿澈说,“你先小批量试试,确保口感和之前一样,没问题再大批量生产。”
“放心吧,配方都记熟了,肯定没问题。”老林拍着胸脯说。
下午,扩建仓库的施工队也动工了,先清理空地,然后砌墙、搭顶,动静不算大,不影响厂里的正常生产。阿澈每天都去看一眼进度,施工队效率挺高,三天就把框架搭起来了。
这阵子,订单越来越多,邻省张经理又订了五千箱大包装,还说要在他们所有门店主推阿澈脆片,让阿澈保证供货。阿澈赶紧安排生产,让孙超和张强分两批送货,确保不耽误。
周五下午,李根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愁容。“老板,有点麻烦,我今天去市场上打听,面粉和油的价格又涨了,比上次涨了八个点,供应商说以后可能还会涨。”
阿澈心里一沉,原材料涨价是大事,直接影响成本。“其他供应商也是这个价吗?”
“我问了三家,都涨了,说是最近粮食价格普遍上涨,运输成本也高,没办法。”李根说。
“那咱们的脆片要不要涨价?”玲玲问,“要是不涨价,利润就薄了,要是涨价,怕超市和顾客不接受。”
阿澈皱着眉想了想,“先不涨价,咱们先撑一段时间,看看价格会不会降下来。另外,你跟供应商再谈谈,咱们订单量大,能不能少涨点,或者延迟涨价。”
“我试试,”玲玲说,“之前跟咱们合作久的供应商,应该能通融一下。”
晚上,阿澈请众人吃饭,席间提起原材料涨价的事。老林说:“要不咱们在生产上省点成本?比如面粉少放一点,油也减点量?”
“不行,”阿澈立马否决,“成本可以省,但不能在原材料上省,不然脆片的口感和品质就变了,咱们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实在不行,就稍微涨点价,跟超市好好说说,咱们的脆片品质好,顾客愿意买,超市应该能接受。”
“老板说得对,”孙超说,“上次味香园降价,品质差,顾客还是不买,咱们的脆片就算稍微涨价,只要好吃,顾客照样愿意花钱。”
阿澈点点头:“先按我说的,让玲玲跟供应商谈,实在谈不拢,再考虑涨价。另外,扩产的事不能停,仓库尽快建好,新烤箱赶紧用起来,多生产才能多赚钱,抵消一部分原材料涨价的成本。”
众人都点头同意,觉得阿澈说得有道理。
周六早上,阿澈刚到厂里,就看到门口站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看起来四十多岁,手里拿着招工启事。“请问这里是阿澈脆片厂吗?我们看到招工启事,想来应聘。”
“是啊,快进来坐。”阿澈赶紧把两人领进去,男的叫张建国,之前在工地上干活,最近工地没活;女的叫李娟,是张建国的老婆,之前在家种地,想出来找份活干。
“你们想干什么岗位?”阿澈问。
“我身强力壮,能吃苦,让我去烤制区或者送货都行。”张建国说。
“我手巧,包装区缺人吗?我可以去包装。”李娟说。
阿澈看两人挺实在,就说:“行,张建国你跟着老林去烤制区,先学操作,工资按天算,熟练了之后按月结,一个月四千五。李娟你去包装区,跟着张大姐,熟练后也是四千五,管吃管住,干得好还有奖金。”
两人一听,挺满意,赶紧答应下来。阿澈让老林和张大姐分别带他们,两人学得都很认真,张建国虽然没接触过烤箱,但跟着老林翻料、盯温度,很快就上手了;李娟在包装区,学了半天就跟上了大家的速度。
中午的时候,玲玲带来了好消息。“老板,跟供应商谈好了,面粉和油只涨五个点,比市场上少涨三个点,他们说看在咱们长期合作的份上,给咱们优惠。”
“太好了,”阿澈松了口气,“还是你厉害,这样能省不少成本。”
“主要是咱们订单稳定,他们也不想失去咱们这个客户。”玲玲笑着说。
下午,邻市的吴经理打来电话,语气很兴奋。“阿澈老板,跟你说个好消息,咱们合作的事被市里的报社报道了,说咱们是本土优质供应商,现在好多市民都来超市买你们的脆片,咸蛋黄味的都卖断货了,你赶紧给我送两万包过来,越多越好!”
“这么厉害?”阿澈有点意外,“行,我马上安排生产,明天一早就给你送过去。”
挂了电话,阿澈赶紧去烤制区,让老林加大咸蛋黄味的生产量。“吴经理那边卖断货了,要两万包,明天一早就要送,咱们今晚加加班,务必赶出来。”
“好,我这就调整机器,全力生产咸蛋黄味。”老林说。
众人一听要加班,都没怨言,赶紧加快了手上的活。包装区的众人更是手脚麻利,包装好的咸蛋黄味脆片堆得越来越高。
晚上,阿澈让玲玲去附近的饭店订了外卖,大家轮流吃饭,吃完继续干活。张建国和李娟也跟着加班,虽然累,但看着厂里忙碌的样子,心里挺踏实。
“老板,咱们厂现在越来越火了,以后会不会开分店啊?”张建国一边翻料一边问。
“以后说不定会,”阿澈笑着说,“等咱们的市场稳定了,订单更多了,就考虑在其他城市开分厂,到时候你们都是老员工,还能当班组长。”
张建国一听,更有干劲了:“那我一定好好干!”
凌晨两点多,两万包咸蛋黄味脆片终于生产包装完成,阿澈让孙超和张强先回去休息,早上五点起来装货,确保准时送到邻市。
第二天一早,孙超和张强准时装货出发,阿澈留在厂里,看着扩建的仓库已经快完工了,施工队正在铺地面。“师傅,多久能彻底完工?”
“明天就能收尾,后天就能用了。”施工队的负责人说。
“好,辛苦你们了,尽快弄好。”阿澈说。
上午十点多,李根从外面回来,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老板,好消息是,又有两家超市来找咱们合作,都是之前跟味香园合作的,说咱们的脆片品质好,想长期合作。坏消息是,咱们的藤椒味脆片,有顾客反映说太辣了,能不能稍微减点辣度?”
“两家超市合作是好事,”阿澈说,“你跟他们谈,按咱们的正常供货价,保证品质和交货期。藤椒味的事,老林,你今天试试减点辣椒粉,做一批样品,我尝尝再决定。”
“好,我这就去试。”老林说。
中午,老林把减了辣度的藤椒味脆片拿来,阿澈尝了尝,辣度比之前柔和了不少,麻味更突出,口感更好。“就按这个配方来,以后生产藤椒味都按这个标准,既能满足喜欢吃辣的顾客,又不会让不怎么能吃辣的人觉得受不了。”
“行,我记下来了。”老林说。
下午,仓库彻底完工了,比原来大了一倍,中间用货架隔开,一边放原材料,一边放成品,分类清晰,进出货也方便多了。阿澈让李根和张强把原来堆在外面的原材料和成品都搬到新仓库,两人忙活了一下午,才整理好。
傍晚的时候,孙超和张强从邻市回来了,两人脸上都是笑。“老板,货送到了,吴经理说报纸报道后,他们超市的脆片销量翻了三倍,还跟咱们签了长期合同,以后每周给他们送两万包咸蛋黄味,一万包藤椒味。”
“太好了,”阿澈说,“这就意味着咱们在邻市的市场彻底站稳了。你们累了一天,先去休息,晚上我请大家吃饭。”
“好嘞!”两人高兴地答应下来。
晚上,阿澈在厂里摆了几桌,让玲玲买了不少菜和啤酒,众人边吃边聊。张大姐说:“现在厂里人手够了,机器也多了,订单也稳定,真是越来越好了。”
“是啊,”阿澈举起杯子,“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来,干杯!希望咱们阿澈脆片厂越来越红火,以后咱们不仅要卖遍全省,还要卖到全国去!”
“干杯!”众人一起举起杯子,碰在一起,笑声在厂房里回荡。
正吃着饭,阿澈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他接起来,对方是个男人的声音,语气很客气。“请问是阿澈脆片厂的阿澈老板吗?我是省内外贸公司的,叫王浩,听说你们的脆片品质很好,想跟你们谈谈出口的事,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
阿澈心里一惊,出口?他从来没想过把脆片卖到国外去。“出口?王经理,你没开玩笑吧?咱们的脆片能出口?”
“当然没开玩笑,”王浩说,“现在国外很多华人都喜欢吃国内的零食,你们的脆片口味独特,品质好,很有市场。我想先拿一批样品,送到国外的超市试试,要是反馈好,咱们就签长期出口合同,订单量不会少。”
阿澈心里又惊又喜,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有兴趣,当然有兴趣!王经理,你什么时候有空,来咱们厂看看,咱们当面谈。”
“我明天就过去,”王浩说,“地址我知道,就在你们市的工业园区,对吧?”
“对,明天我在厂里等你!”阿澈说。
挂了电话,阿澈激动地跟众人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有外贸公司想跟咱们合作,把脆片出口到国外去!”
众人一听,都炸开了锅,脸上满是惊喜。“真的?咱们的脆片能卖到国外去?”刘梅不敢相信地问。
“真的,”阿澈点点头,“外贸公司的王经理明天就来厂里谈,要是成了,咱们的脆片就能走出国门了!”
“太好了!”众人都很兴奋,觉得厂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阿澈看着众人兴奋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干劲。从一开始的小作坊,到现在有规模的脆片厂,有稳定的客户,有团结的团队,现在还可能出口,这一路走来虽然不容易,但一切都值得。
“大家再加把劲,”阿澈说,“明天王经理来,咱们一定要把厂里的卫生、生产流程都做好,让他看到咱们的实力,争取把这个合作谈下来。只要谈成了,咱们每个人的工资都涨一截!”
“好!”众人齐声答应,声音洪亮,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