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诗篇中蕴含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而那个独特的星座图案,便是串联起所有线索的那根丝线。苏晓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观测仪器,牢牢锁定在能量符号勾勒出的“心之星”、“守望之眼”与“归寂之弧”上。
他没有丝毫耽搁,转身回到了书房。这一次,他取出的不再是寻常的星图手稿,而是一卷材质特殊、触手冰凉,仿佛由星光本身编织而成的古老卷轴。当他缓缓将其在桌案上铺开时,卷轴并未显现出固定的图案,而是内部仿佛有星云流转,星辰生灭,这是一幅动态的、记录着已知(及部分推演中)星域法则脉络的“活点星图”。
苏晓将指尖轻轻点在图卷中央,精神力如同无形的探针,沉入那片变幻的星海之中。他回忆着诗篇中描述的星座相对位置与能量特征——“心之星”的温暖脉动,“守望之眼”的恒定凝视,“归寂之弧”那沉静而终结般的轨迹。
“以已知星域为锚点,逆向推演……”他低声自语,指尖在星图上划动,引动法则的微光。星图上的光点开始飞速流转、组合、排除。无数似是而非的星座模型被构建又瞬间打散。这是一个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需要对星辰运行法则有着近乎本能的深刻理解。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只有星图光芒流转的细微嗡鸣,以及苏晓偶尔调整推演参数时,指尖带起的法则涟漪。
娜娜巫和樱安静地守在旁边,不敢打扰。樱的光晕都收敛了许多,她能感觉到爸爸此刻精神的高度集中,如同拉满的弓弦。
突然,星图上的流光一定!
所有混乱的光点如同受到无形力量的牵引,迅速向一个方向汇聚、稳定。最终,在图卷的东南边缘,一片通常被标记为空白、仅有稀疏星点的区域,三个明亮的光点精准地构成了诗篇中描述的那个独特三角结构。位于三角中心,那颗散发着柔和、如同心跳般脉动光晕的,正是“心之星”。它上方,一颗光芒恒定、带着审视意味的星是“守望之眼”。而一条由数颗较小星体连接而成的、带着优美却寂寥弧度的光带,则环绕其侧,那便是“归寂之弧”。
这个星座,如同一个孤独的灯塔,矗立在一片名为 “沉寂星涡” 的广袤星域边缘。
苏晓的指尖最终停留在那个坐标上,星图的光芒将他脸上凝重的神色映照得清晰分明。
“找到了。”他的声音低沉,听不出太多喜悦。
“就是这里吗?”娜娜巫走上前,看着那片在星图上显得格外暗淡、空寂的区域,“沉寂星涡……我听帕拉雅雅提起过,传说那里是古老恒星的坟墓,时空结构脆弱,能量湍流肆虐,连最无畏的星际旅者都会绕行。几乎没有任何已知文明在那里建立过据点。”
苏晓点了点头,证实了她的说法。“坐标确认无误。根据诗篇描述和星图显示,信号的来源,就在这片星涡的深处,一个极度不稳定的区域。”他顿了顿,说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距离……以常规或我已知的非常规手段衡量,都太过遥远。即便是构建最稳定的空间通道,所需消耗的能量和面临的时空乱流风险,也远超我们能承担的极限。”
简单来说,他们找到了“漂流瓶”的来源地,但那地方,是一个他们无法亲自抵达的、宇宙的遥远角落。
书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找到了目标,却发现目标遥不可及,这感觉比毫无线索更让人感到无力。
樱看着星图上那个孤独闪烁的星座,又感受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从共鸣阵方向传来的、带着期盼的“低语”。她飞到星图旁,小小的光手试图去触碰那个代表着“心之星”的光点,光芒中流露出一丝不甘。
“所以……我们只能在这里听着,什么也做不了吗?”她仰起头,光晕构成的眼睛望着苏晓和娜娜巫,带着孩子气的失落与困惑。
娜娜巫轻轻将她揽过,目光却与苏晓交汇在一起。那眼神中,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新的可能。
苏晓凝视着那片名为“沉寂星涡”的死亡星域,眼神深邃如渊。物理上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鸿沟,但信息的传递,情感的连接,是否一定需要实体穿越?
一条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思路,开始在他心中酝酿。既然无法亲身前往,那么,就让他们的“声音”,跨越这片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