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转过身,拿起桌上的茶杯:“京都的晋升,光有能力不够,还得有‘后台’‘圈子’,可老百姓要的不是会搞关系的干部,是能办事的干部。把实干的人留在地方,让他们扎根基层,比把他们调到京都‘坐冷板凳’强得多。”
正说着,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是何卫国打来的。电话里,何卫国兴奋地汇报,汉东的乡村产业路提前三个月完工,几十个村的农产品能直接运到县城,村民们特意托他给陆云带了袋新收的大米。
陆云听得笑着说:“大米不用带,你们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后续要盯着产业路的养护,别让好事变成‘半拉子工程’。”挂了电话,他对秘书说:“你看,他们在地方干得热火朝天,这才是我想看到的。”
几天后,京都某干部座谈会上,有人又提起陆云“没人可用”的话题,甚至建议他“多提拔自己人,好办事”。陆云听后,平静地说:“我不是没人可用,只是我不用‘圈子’绑着人。何卫国、李明这些同志,在地方干出了百姓认可的成绩,这比任何‘小团体’都靠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人:“京都的竞争激烈,没背景的干部来这里,很可能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不如把他们放在地方,让他们在为民办事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才是对干部负责,对老百姓负责。”
座谈会结束后,一位老领导拉住陆云,感慨道:“你这思路没错,现在不少干部挤破头往京都来,可真正能为百姓办事的,还是那些扎在基层的实干者。你能守住这份清醒,不容易。”
陆云笑着回应:“我只是记得,当年在汉东当县委书记时,老书记跟我说的话——‘干部的价值,不在职位高低,在能让多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把实干的人留在能办事的地方,就是我该做的。”
回到办公室,陆云翻开笔记本,在之前的字迹旁添了一行:“不搞帮派非无援,实干者自有民扶。干部当往需处去,莫为虚名挤京都。”写完,他拿起何卫国寄来的汉东大米照片,心里清楚,这些散在各地的实干者,才是他最坚实的“底气”。
而此时的汉东,何卫国正带着团队在乡村产业路沿线考察,计划引进农产品加工厂;汉江的李明,还在接待来访的村民,耐心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他们或许不在京都,或许没进入“圈子”,却在各自的岗位上,续写着陆云“为民实干”的初心,也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了政策的温度。
陆云在干部座谈会上的话,没隔几天就传遍了京都各部委。先是发改委里,几位负责民生项目审批的干部凑在一起讨论,语气里满是认同:“以前总觉得陆首长‘不近人情’,现在才懂,他是不想用圈子绑着人,只想让实干者能办事。”
一位刚从基层调进部委的年轻干部,更是深有感触:“我之前在地方时,就听说过何卫国、李明的事迹,他们在基层干得扎实,老百姓都认。陆首长把这样的人留在地方,比硬往京都塞强多了,至少能真正帮到老百姓。”
消息很快传到了财政部。负责地方民生资金拨付的同志,在内部会议上特意提了一嘴:“以后东南省、汉东省的民生项目资金,咱们要优先审核。陆首长看重的实干干部在那儿,钱拨过去,能真正花在老百姓身上,不浪费。”
这话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有老同志说:“以前跟陆首长对接工作,总觉得他要求严、不‘活络’,现在才明白,他的严,是对老百姓的钱负责,是对干部的实绩负责。这样的领导,值得信得过。”
民政部里,讨论的氛围同样热烈。几位负责基层治理的干部,正研究陆云“干部往需处去”的理念,计划结合这个思路,调整下一批基层干部的选派方案:“咱们也该学陆首长,把能干事、想干事的干部,派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别都堆在京都。”
甚至连之前对陆云“没人可用”有议论的部委,态度也悄悄变了。某部委的一位副主任,在部门会议上说:“之前觉得陆首长没人帮衬,办事会难,现在看,他靠的不是圈子,是实实在在的为民理念,靠的是散在各地的实干干部。这样的执政风格,比搞小团体靠谱多了。”
这些风声,自然也传到了陆云的耳朵里。秘书把听到的反馈汇总给他时,陆云正看着东南省最新的民生报表,只是淡淡一笑:“不是我的理念多好,是大家心里都清楚,为民办事才是根本。之前有议论,只是没看到本质而已。”
秘书忍不住说:“现在各部委都愿意跟咱们配合了,之前协调起来费劲的跨省项目,现在主动来对接的人都多了。这就是大家认可您的表现啊。”
“认可的不是我,是‘实干为民’这个理。”陆云放下报表,语气平静,“只要咱们一直守着这个理,不搞歪门邪道,愿意一起做事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没过几天,发改委主动找上门,说要结合陆云“干部往需处去”的思路,梳理全国民生项目的缺口,优先给基层实干干部集中的省份倾斜资源。对接时,发改委的同志说:“陆首长,您说的‘把资源往能办事的地方送’,我们特别认同,也想跟着一起做,让老百姓早受益。”
陆云握着对方的手,笑着说:“这就对了,咱们各部委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老百姓,只要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这样的主动对接,越来越频繁。财政部主动跟陆云沟通,想了解东南省、汉东省的民生资金需求,提前预留额度;民政部则邀请陆云一起调研,探讨如何优化基层干部考核机制,让实干者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