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东部,陆云又往西部养殖基地赶。刚到门口,就听见南方某生物高校的防疫团队在讲课,桌上摆着检测试剂、防护服。“现在每月都有专家来,教我们怎么测鸡群健康,上个月发现3只鸡不对劲,按专家说的隔离、消毒,没传染其他鸡,保住了10万只鸡的收成。”
基地负责人带陆云进鸡舍,鸡群吃得欢、叫得响,饲料槽里是淡绿色的饲料。“这是专家配的,加了益生菌,鸡的抵抗力强,鸡蛋蛋黄也黄,城里超市抢着要,订单排到下个月了。”他拿起一个刚下的鸡蛋,蛋壳结实,磕开后蛋黄呈橙黄色,看着就新鲜。
鸡舍旁的“技术服务站”里,陆云看到了动态台账,上面写着“下周学鸡舍通风改造”“想了解鸡蛋做蛋干的技术”,旁边标注着“已对接南方某生物高校,专家下周三来”。“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说,现在记在台账上,很快就有专家来,心里踏实多了。”管台账的村干部说。
接着,陆云去了南部稻虾共养产区。这里由中部某农业高校的专家对接,之前雨季一到,雨水把泥冲进稻田,水质浑,虾苗死得多。专家来了之后,在稻田周边挖了滤水沟,种上芦苇、菖蒲,雨水过滤后再进稻田,水质彻底清了。
“以前虾苗存活率才60%,现在95%都能活,亩产虾从200斤涨到350斤。”合作社负责人带陆云去稻田边,农户们正用网捞虾,一网下去,满网都是一两多的小龙虾,农户们笑着数:“这一网就有30斤,能卖600块!”
“大米也沾了光,虾的粪便当肥料,不用施肥,成了生态米,一斤卖18元,是以前的3倍。”负责人又说,“专家还帮我们搞研学,周末城里家庭来插秧、钓虾,每个周末多赚3万,还雇了10个老农当向导,每月多赚2000元。”
调研路上,陆云接到教育部电话,说又有12所高校主动加入,还新增了“农产品包装”“农业电商”团队。“有高校说要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让学生来基层学技术,不少学生还说,毕业后想留在农村搞农业,觉得现在农村有奔头。”
教育部负责人的话,让陆云心里很欣慰。校地对接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能让年轻人愿意来农村,这正是农村振兴缺的。他想起之前农户说“怕没技术、怕没人才”,现在看来,这些顾虑都在慢慢消失。
回到京都,陆云把调研情况整理成报告,附上农户的感谢信和现场照片,送到最高层案头。最高层翻着报告,时不时问细节:“专家下沉能保证频次吗?农户有新问题,多久能得到回应?”陆云一一答:“每月至少1次,新问题台账更新后,24小时内对接专家。”
“很好,”最高层点点头,“校地协同,既用好了高校的科技,又帮了基层的农户,还能吸引年轻人,一举三得。接下来要扩大范围,让更多高校、更多专家参与,让科技真正帮农户多赚钱、农村变更好。”
陆云郑重应下,走出会议室,看着窗外的春光,想起基层农户收获时的笑脸,想起专家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想起大学生说“想留农村”时的坚定。他知道,校地协同的路会越走越宽,基层农业会越来越有活力,农户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之后的日子里,“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在全国落地,“成果共享平台”访问量破百万,更多专家下沉、更多年轻人归乡。陆云看着这些变化,在日记里写:“科技是翅膀,民生是根基,校地手牵手,才能让农村长出希望,让农户过上好日子。”
陆云刚把校地协同的最新调研报告归档,指尖还停留在“30所高校解决800余技术难题”的字样上,忽然抬头对秘书说:“马上联系教育部,要给参与校地合作的高校发表彰通知,再拟一份财政补贴申请,报给财政部。”
秘书愣了愣,随即拿出笔记本记录。陆云接着补充:“高校主动下沉资源,帮基层解了大难题,必须公开表彰,树个榜样;还有下乡的教授、实习生,风里来雨里去,得给实打实的经济补贴,不能让他们吃亏。”
当天下午,教育部就收到了陆云团队发来的表彰建议函。函里明确提出,对首批参与校地合作、技术服务成效突出的15所高校,授予“农业技术服务先进单位”称号,表彰结果将在全国教育系统和农业系统官网公示,还会把高校的经验整理成册,供全国高校参考。
教育部负责人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这个提议特别好!既肯定了高校的付出,也能带动更多高校参与进来,我们明天就下发表彰通知,下周组织线上表彰仪式,邀请基层合作社代表发言,让更多人看到校地合作的价值。”
挂了教育部的电话,陆云又拿着财政补贴申请,去了财政部。见到财政部长,他开门见山:“现在下乡的教授每月至少去基层一次,实习生要驻点一两个月,差旅、食宿虽然有基础保障,但额外的劳务、技术指导费还没落实,想申请一笔专项补贴。”
他翻开申请材料,指着里面的明细说:“计划给每位下乡教授每月补贴5000元,实习生每月2000元,首批覆盖800多名教授、2000多名实习生,全年大概需要1.2亿元。这笔钱能让专家和学生更安心下沉,也能体现对他们的认可。”
财政部长翻着材料,又问了几个关于补贴发放、监管的问题,陆云都一一答清:“补贴会直接打到个人账户,由高校和基层合作社共同确认服务时长,确保钱用在实处,不会出现截留、挪用的情况,我们每季度会提交补贴使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