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正说着,西部某村的支书打来视频电话。镜头里,支书身后围了不少农户,有人举着交地申请说:“我们想交地,听说交了地能领补贴,还能去合作社干活,比自己种强!”支书笑着说:“这两个月申请的人太多了,我们正统计呢,想尽快给大家办手续。”
挂了电话,陆云和部长都笑了。政策的生命力,从来不是靠强制推行,而是靠农户的口口相传,靠实实在在的改变。从1200万到3400万,增长的不只是数字,更是农户对政策的信任,对未来的期待。
晚上回到办公室,陆云又拿起那份报表。月光透过窗户,洒在“3400万户”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暖意。他想起三年前修改政策的深夜,想起第一次去试点村调研的忐忑,想起老农们拿到补贴时的笑容——这些点点滴滴,都化作了此刻心里的踏实。
他在报表旁写了一行字:“从1200万到3400万,是信任的增长,是幸福的蔓延。”写完,他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知道这3400万户背后,是3400个有尊严的晚年,是3400个卸下负担的青年小家,是无数个正在变好的农村日子。
未来的路还长,或许还会有新的问题,但只要守住“让农户受益”的初心,只要能让更多老农安享晚年、更多青年安心拼搏,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这份民生暖意,还会继续蔓延,直到覆盖每一个渴望幸福的中国家庭。
陆云站在智能温室的中控室里,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温湿度数据和销售订单,农业园负责人递来的经营报告上,“累计引入社会资本5200万元”的数字格外醒目。三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撂荒地,如今能有这般规模,正是千亿级社会资本涌入农村的缩影。
政策推广三年来,全国已有超2000家合作社、农业企业引入社会资金,累计吸引投资突破5000亿元。这些资金不再局限于土地平整,更多投向智能农机、品种研发、冷链物流和电商渠道,让农村产业从“靠天吃饭”变成“科技赋能”。
东部某草莓种植基地,负责人指着温室里的物联网设备说:“去年引入3家科技公司,投了8000万建智能大棚和分拣中心,草莓亩产从3000斤涨到5000斤,还通过直播电商卖到全国,单这一项年收入就破亿。”旁边的老农正忙着采摘,笑着说:“以前种草莓怕烂在地里,现在有冷库、有销路,踏实!”
西部某高原蓝莓基地更具代表性。之前因交通不便、品种落后,农户种的蓝莓卖不上价,去年引入2亿元资本,不仅改良品种,还修了冷链专线,蓝莓从采摘到运抵一线城市超市,只需24小时。“现在蓝莓能卖60元一斤,是以前的3倍,年底还给农户分红,大家都愿意交地了。”基地负责人说。
最让陆云惊喜的是,千亿资本还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南部某稻虾共养合作社,引入1.2亿元资金后,不仅扩大养殖规模,还建了虾酱加工厂和大米真空包装车间,原本只能卖1.5元一斤的大米,包装后能卖到5元,虾酱更是成了网红产品,一年销售额超8000万。
在北部某农产品集散中心,陆云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正装卸货物。负责人介绍:“这里投了30亿元建冷链仓储和电商产业园,每天有200多万斤果蔬从这里发往全国,带动周边50个合作社、8000户农户增收。”说着指向分拣线,“这些分拣机都是资本投入的,效率比人工高10倍。”
社会资本的涌入,还让“小众作物”成了“致富宝贝”。西部某合作社引入8000万元,试种高原藜麦,通过科技改良品种,亩产提高到600斤,再通过跨境电商卖到欧洲,一斤能卖50元,农户除了补贴,年底还能分到每亩2000元的分红。“以前谁知道藜麦能赚钱?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比种地强太多!”老农们的话里满是感激。
在全国农业产业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展示了一组亮眼数据:5000亿社会资本带动下,全国规模化经营合作社盈利面达92%,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万亿元,农户户均年分红超3000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资本+科技+渠道,让农村土地真正活了起来,既保了民生,又兴了产业。”
会后,陆云去了中部某村,村民们正围着分红公示榜欢呼。李大爷家交了6亩地,去年除了1.2万元补贴和成本价粮食,还分到了4200元分红,他拿着分红款,给家里换了新冰箱:“以前想都不敢想,交了地还能拿分红,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夕阳下,陆云走在连片的田野上,智能农机在田里穿梭,冷链车在公路上疾驰,电商直播间里传来热闹的叫卖声。这千亿资本浇灌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丰收的作物,更长出了农户的幸福与希望。他知道,随着更多资本、科技的涌入,农村产业还会迎来更大发展,民生的甜果也会结得更多、更实。
陆云从基层考察回到京都时,行李箱里塞满了合作社台账、农户手写反馈和现场拍的照片——有智能温室里的番茄藤,有老农领分红时攥着现金的手,还有青年电商主播对着镜头叫卖的场景。刚进办公室,他就叫住秘书:“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报告,重点放三个核心:资本引入实效、农户增收明细、产业延伸案例,数字要准,案例要活,不能掺半点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