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笑着回应:“这多亏了侯亮平和钟小艾,还有各地监管部门的努力。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们多花点心思、多费点劲,都不算什么。”
挂了电话,陆云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只要有更多像侯亮平、钟小艾这样的干部,只要民生资金的监管始终不放松,那些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事,就一定能做得更好、更实,老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有盼头。
陆云在办公室翻着各地民生项目的整改报告,指尖在“资金挪用”“偷工减料”等字眼上停留许久。他心里清楚,上级对地方截留专项资金的情况早有察觉,只是过去多是“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没真正动真格,才让部分人有了侥幸心理。
“不是管不了,是没下狠心管。”陆云对着工作人员说,语气里带着坚定。他想起之前看到的舆情报告——某省民生工程偷工减料被自媒体曝光,短短一天就上了热搜,网友质疑声不断,最后花了大量精力才平息,“现在是网络时代,一点问题就能闹得沸沸扬扬,民生工程绝不能出岔子。”
他当即把侯亮平和钟小艾叫到办公室,把舆情报告推给两人:“你们看,这就是没管好的后果。老百姓盼着工程落地,结果钱被挪用、工程缩水,一旦曝光,损害的是整个政府的公信力。我要的不是‘差不多’,是‘零差错’。”
侯亮平拿起报告,眉头皱得更紧:“之前查的那些案子,要是没及时发现,说不定也会变成这样。有些地方干部觉得‘大家都这么干’,没人会较真,才敢一次次伸手。”
“所以我要树个标杆。”陆云敲了敲桌面,“从咱们手里出去的民生资金,要么不批,批了就必须用在实处;要么不做,做了就必须按规范来。不管是谁,不管有什么理由,只要动了民生资金、坏了民生工程,一律零容忍。”
钟小艾在笔记本上写下“零容忍”三个字,抬头问道:“陆委员,要是遇到地方以‘财政紧张’‘工期紧急’为借口,想简化流程或者挪用资金,该怎么处理?”
“财政紧张就想办法调剂,工期紧急就优化施工,绝不能打民生资金的主意。”陆云语气严肃,“上次东北某县想挪用灌溉渠资金还债务,你们不是已经把钱追回来了?就按这个标准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还要通报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民生工程碰不得。”
为了强化“标杆意识”,陆云还特意在全国民生项目推进会上做了强调:“过去有些地方觉得,民生工程只要‘看起来做了’就行,老百姓不会深究。现在不一样了,网络监督这么严,一点问题都藏不住。我们必须把每一个民生项目都做成‘放心工程’,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也让想伸手的人不敢动。”
会议结束后,不少地方政府都感受到了压力。某省原本打算挪用部分农村饮水资金修文化广场,听完陆云的讲话后,立刻调整了资金用途,还主动向监管组提交了资金使用明细,生怕被列入“反面典型”。
侯亮平在后续核查中发现,地方干部的态度明显转变——以前查资金时,总有干部找借口拖延,现在不仅主动配合,还会提前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这就是标杆的作用,让大家知道陆云委员是来真的,没人敢再心存侥幸。”他在给陆云的汇报里写道。
钟小艾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某县在修建灌溉渠时,主动邀请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督施工质量,还在村里公示资金流向,村民有疑问随时能咨询。县财政负责人说:“现在谁都不敢马虎,要是因为我们的问题被通报,不仅丢面子,还得担责任,不值得。”
陆云知道,光靠“震慑”还不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他让相关部门制定了《民生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所有民生项目从资金申请、拨付到使用、验收,全程留痕、公开透明,还引入了“群众满意度评价”——项目好不好,老百姓说了才算。
在一次民生项目验收中,南方某城市的内涝治理工程虽然按时完工,但有居民反映部分路段排水仍不顺畅。陆云当即要求重新核查,发现是施工方没按设计要求清理河道淤泥,导致雨水排不出去。他立刻要求施工方整改,还对验收负责人进行了问责。
“就算流程都走了,只要老百姓不满意,项目就不算合格。”陆云在验收总结会上说,“我们做民生工程,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不好他们最清楚,容不得半点糊弄。”
随着“零容忍”政策的推进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民生项目的质量和资金使用规范程度明显提升。半年后,全国民生资金挪用案件同比下降70%,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提高到95%,不少自媒体还主动报道民生工程的成效,正面舆情越来越多。
这天,陆云收到了一封来自基层干部的信。信里说:“以前总觉得民生工程难管,现在有了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反而好管了。只要按规矩来,把钱用在实处,老百姓满意,我们工作也踏实。”陆云看完信,心里很欣慰——他要的不仅是“不出事”,更是让“做好事”成为常态。
他把信放在抽屉里,和之前收到的老百姓感谢信放在一起。这些信,既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也是他继续坚持“零容忍”的动力。陆云知道,民生工程是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守住“零差错”的底线,树好“规范执行”的标杆,才能真正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让民生政策落到实处、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