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又去了云山县的电子厂。在元件检测车间,刚培训完的本地技术工小郑正在用新学的方法检测元件。“以前觉得技术工是啥高深职业,没想到培训完我也能做。”小郑拿着检测合格的元件说,“厂里管吃管住,每个月还能攒下不少钱,打算年底把家里的老房子修一修。”
电子厂老板笑着说:“跟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训本地员工,比从外地招人划算多了。这些师傅家在本地,稳定又踏实,还愿意学新技术,现在厂里的生产效率比去年提了15%。”
回到省委,陆云召集班子成员开会,专门讨论“校企合作如何进一步服务本地就业”。“高校的技术支持,不能只停留在帮企业解决难题,更要帮企业培养本地技术人才。”陆云看着大家说,“以后校企合作的项目,必须明确‘本地技术工培养目标’,高校要派研究员驻场培训,企业要优先招本地员工,让技术留在本地,让人才留在本地。”
高育良接着说:“我们可以在乡镇设立‘技术培训点’,让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定期去讲课,把培训送到村民家门口。这样既能帮企业储备人才,又能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掌握技术,实现就业。”
会议结束后,省教育厅立刻牵头制定“本地技术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明确每所高校对接的企业,每年至少要培养50名本地技术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每个县至少设立2个乡镇培训点,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
汉东理工大学的张教授团队,还专门为本地技术工编写了“简易版技术手册”,把复杂的操作步骤简化成图文说明,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师傅学习;汉东农业大学则跟乡镇合作,在果园里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培训”,教农户怎么挑选合格的果实,减少企业的原材料损耗。
两个月后,省人社厅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本地技术工已超过800人,其中60%以上是之前在外打工的返乡人员;合作企业的本地员工占比平均提高了30%,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8%。
在京州电子厂的月度总结会上,赵刚给20个表现优秀的本地技术工发了奖金。“以前厂里总缺技术工,现在有了高校的培训支持,本地师傅们越来越能干,不仅解决了人手问题,还帮厂里降了成本。”赵刚说,“接下来我们还要跟高校合作,研发新的生产线,再招一批本地技术工。”
岩台青溪县的罐头厂,此时正忙着给外地客户发桃脯订单。王磊看着满车间忙碌的本地技术工,心里格外踏实:“这些师傅都是看着长大的,靠谱又肯干,有他们在,再加上高校的技术支持,以后不管开发什么新产品,我都有底气。”
汉东的大地上,高校的技术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流向企业,企业的岗位正优先留给本地百姓,曾经在外漂泊的人,如今成了家门口的技术工。这股校企联动的务实力量,不仅让企业有了发展的底气,更让老百姓有了稳稳的幸福,也让汉东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实。
京州电子厂的办公室里,赵刚拿着刚收到的银行授信通知书,手指在“5000万元”的数字上反复摩挲。汉东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坐在对面,笑着说:“赵总,根据你们厂的经营数据和校企合作的技术前景,总行批了这笔授信,随用随取,利率还比普通贷款低15%,足够你们扩产和买新设备了。”
赵刚猛地站起身,紧紧握住客户经理的手:“真是太及时了!之前还担心资金不够,新生产线没法开工,现在有了这笔钱,下个月就能订设备,再招30个本地技术工。”客户经理递过一份明细:“后续要是需要调整额度,或者有资金周转需求,随时跟我们说,我们有专门的企业服务专员对接。”
同一时间,岩台青溪县的罐头厂,王磊正和银行工作人员核对贷款资料。“我们想贷2000万,一部分用来建冷链仓库,一部分用来采购新的桃脯生产线。”王磊指着规划图说,“之前担心农产品加工企业风险高,银行不愿意放贷,没想到你们主动上门来对接。”
银行客户经理笑着解释:“现在省里对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尤其是能带动本地就业的企业,贷款政策特别宽松。你们厂去年带动了周边5个村种桃树,还解决了200多人就业,符合‘重点扶持’标准,贷款审批特别快,一周就能放款。”
云山县的电子厂里,老板老林刚挂完银行的电话,就跟车间主任说:“银行批了1500万贷款,明天就能到账,咱们订的新检测设备下周就能送货,到时候再招20个本地技术工,把第二条生产线开起来!”车间主任兴奋地说:“太好了!之前总怕资金跟不上,现在有银行支持,咱们终于能放开手脚干了。”
汉东省国有银行总行的会议室里,行长正主持“民营企业金融支持专项会议”。大屏幕上显示着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国有银行已为320家民营企业提供授信,总额达85亿元,其中80%的企业是返乡创业企业或能带动本地就业的企业。”
行长指着数据说:“接下来要重点支持两类企业:一是有校企合作背景、有技术支撑的企业,比如京州电子厂、岩台罐头厂;二是能带动乡村振兴的企业,比如云山县的电子厂、各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这些企业,要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确保资金快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