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琴老师的录音传过来了!”阿澈的声音从混音台后钻出来,带着点兴奋的破音。金珉周走过去时,正撞见传统弦乐与电子鼓点在音轨里相拥——像穿韩服的姑娘踩着运动鞋跳舞,违和又惊艳。
小雅举着平板凑过来,屏幕上是LUmI老成员们的聊天记录。有人发了段清唱的音频,背景里能听见孩子的哭闹声;有人晒出当年的练舞视频,像素模糊得像蒙着层雾,却能看清角落里金珉周总站的位置。
“郑前辈说,她们周末来工作室合练。”小雅指尖划过屏幕,忽然停在张照片上,“你看这个!是当年你们团综里拍的紫菜包饭,和昨天老板给的一模一样。”
金珉周盯着照片里泛油光的米饭粒,忽然想起郑艺琳总把胡萝卜挑到她碗里。那时的灯光、饭香、甚至空气里的汗味,都跟着音频里的和声一起涌了上来。
周末的工作室被挤得满满当当。LUmI的老成员们抱着保温杯坐在地毯上,有人发福了,有人剪了短发,可一开口唱《星光》的和声,金珉周忽然觉得时光没走——那些藏在声线里的默契,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浇点水就破土而出。
郑艺琳盘腿坐在调音台旁,手里转着支红笔,像当年改编舞手稿时那样。“第二段副歌这里,”她忽然抬手暂停播放,“珉周的声音要再往前顶一点,就像……”她想了想,笑了,“就像当年打歌舞台,你抢了我半个麦那样。”
哄笑声里,金珉周的耳尖有点发烫。她记得那个舞台,郑艺琳的耳麦突然失灵,她下意识把自己的麦递过去,两个人的声音挤在同一个麦克风里,却意外地比和声更动人。
林砚是傍晚来的。他抱着琵琶站在门口,看着满屋子人笑闹,忽然低头拨了个音。清脆的弦声像滴进水里的墨,瞬间让喧闹静了下来。
“试试把伽倻琴和琵琶的solo串起来?”他走到混音台前,指尖在琴颈上敲出段旋律,“就从《锋芒》的间奏改起,让老曲子认认新朋友。”
当两种传统乐器在电子音效里交锋时,金珉周忽然看懂了林砚眼里的光。那是和当年她在练习室里说“要让传统乐器发光”时,一模一样的灼热。
合练结束时,老成员们抱着打包的紫菜包饭离开。有人回头朝金珉周挥手:“记得把我们的和声修得年轻点啊。”有人塞给她颗润喉糖,包装纸还是当年常用的那个牌子。
郑艺琳留下来帮着收拾电线,忽然指着展示柜里的录音笔:“当年你总说,怕自己的声音留不下来。”她顿了顿,声音轻下来,“现在知道了吧?好东西是会自己长脚的,跑不远。”
金珉周没说话,只是点开了刚导出来的音频。老成员们的和声像层软棉被,裹着琵琶的清亮、伽倻琴的温婉,还有她自己如今更沉稳的声线。最妙的是阿澈加的彩蛋——背景音里,藏着当年练习室那台旧风扇的嗡嗡声。
深夜的工作室只剩她一个人。金珉周戴上耳机,把音量调大。当所有声音在耳腔里炸开时,她仿佛站在个巨大的舞台中央——脚下是旧练习室的地板,头顶是祭典的追光灯,身边是新朋旧友的笑脸。
她拿起手机,给“旧声新响”企划的宣传图加了行小字:“我们把时光揉碎了,做成了舞台的糖。”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窗外飘起了小雨。雨滴敲在玻璃上,像有人在轻轻打节拍。金珉周望着混音台上跳动的音波,忽然明白——所谓舞台,从来不止是聚光灯下的那块地。它是所有回声的总和,是过去与现在手拉手,在时光里跳的一支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