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殿内的热议尚未停歇,众人还在为夷洲设州、高产水稻的前景兴奋不已,殿外忽然传来樊梨花沉稳的声音:“陛下,北疆张辽将军派快马送急报而至,说是辽东有大喜之事。”
“辽东大喜?”刘进放下手中的稻种图谱,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莫非是公孙度愿意归降了?这可真是双喜临门!”
王猛抚须道:“公孙度割据辽东多年,一直首鼠两端,如今见我大汉平定益州、肃清北疆、收复夷洲,势力如日中天,想必是看清了形势,才做出此决定。”
“快呈上来!”刘进催促道。
内侍很快将一封火漆密封的军报送入殿内,刘进看了一眼落款,确是张辽亲笔,便递给身旁的高力士:“念给众卿听听。”
高力士展开信纸,清了清嗓子,用他那略带尖细却清晰的声音念道:“臣张辽启奏陛下:辽东公孙度近日遣使者至营中,言愿率辽东全境归降大汉,献上户籍、地图、府库清单,其本人及家眷已备好车马,随时待命入京。公孙度称,观大汉近年功绩,知天命所归,不敢再怀二心,愿为大汉子民,永守辽东……”
“好!”不等高力士念完,刘进已抚掌大笑,“公孙度能识时务,省去我大汉数万兵马伤亡,实属难得!看来朕之前送去的劝降信,他是真的听进去了。”
田丰笑道:“陛下此前在信中言明吕布、张绣之封,刘璋、袁术之结局,公孙度素有权衡之智,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他这一降,辽东四郡尽入版图,我大汉东北边境再无隐患!”
刘伯温却略显审慎:“公孙度归降是好事,但辽东地处偏远,胡汉杂居,且其麾下旧部众多,需妥善处置,方能确保长治久安。”
刘进点头:“伯温所言极是。公孙度归降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辽东彻底纳入掌控,才是重中之重。”他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大幅地图前,手指在辽东地界重重一点,“朕意,效仿夷洲之例,在辽东设州,将这片土地正式纳入大汉行政体系。”
“设州?”王猛上前一步,看着地图道,“辽东现有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若设州,可沿用‘辽东州’之名,统辖四郡之地。”
“不妥。”刘进摇头,伸手将辽东以北的大片土地圈了进来,“朕要的不止是辽东四郡。你们看,这片区域——西起辽水,东至朝鲜半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接渤海,自古便是华夏先民活动之地,只是常年被游牧部族占据。此前商议草原建城时,本打算在此处筑两座城池,如今正好借着公孙度归降的契机,将这片土地一并纳入,设为一州!”
他环视众人,语气坚定:“如此一来,既能将游牧部族纳入管辖,又能与草原九城呼应,形成完整的北方防线。这新州,将是我大汉第十六个州!”
“陛下,这……”户部尚书张居正面露难色,“这片区域荒无人烟,气候苦寒,设州需耗费大量粮草物资,如今国库虽丰,却也经不起如此铺张。且当地部族杂居,治理难度极大,恐生祸乱。”
刑部尚书狄仁杰也道:“张大人所言有理。辽东四郡尚可治理,往北之地多为化外之民,不通王化,贸然设州,怕是会适得其反。不如先筑城驻军,待教化数年,再议设州之事。”
“包大人此言差矣。”魏征反驳道,“正因其地偏远,才更需设州建制,彰显大汉主权!若今日退缩,他日游牧部族卷土重来,又要耗费多少兵马钱粮?臣以为陛下之策长远,当趁此良机,一举将这片土地纳入版图!”
“魏征说得对!”刘进赞同道,“治理化外之地,本就非一日之功,若因艰难便退缩,那草原建城、夷洲设州之事,岂不是都做不成了?粮草不足,可从幽州、并州调拨;部族难驯,可效仿草原之法,迁徙汉民混居,推行汉法,久而久之,自然归心。”
他看向持反对意见的张居正、包拯:“国库之事,朕知道你们担心。但你们也要算一笔账——设州之后,这片土地的皮毛、矿石、战马,将来都是源源不断的财富,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田丰沉思片刻,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可将新州命名为‘辽州’,既包含辽东故地,又涵盖北方新土,寓意‘辽阔疆土’,彰显陛下开拓之志。”
“辽州?好名字!”刘进击节赞叹,“就叫辽州!此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议。接下来,便是人选问题——谁能担起辽州刺史之职?”
提及辽州刺史人选,殿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清楚,辽州地处胡汉交界,既要处理民政,又要协调与游牧部族的关系,还要整合公孙度旧部,非有大智大勇、长袖善舞者不能胜任。
“陛下,臣举荐鲁肃。”王猛出列道,“子敬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更是精通谋略,军略,善于安抚异族;且他精通经济,可因地制宜发展辽东产业,实乃辽州刺史的最佳人选。”
刘伯温补充道:“鲁肃不仅善于安抚,更有远见。自从他跟随陛下以来,也多有谋略献策,其战略眼光毋庸置疑。辽州初建,正需此等能规划长远之人。”
刘进点头:“子敬确是合适人选。那辅佐之人呢?”
“臣举荐李严、孙乾。”田丰道,“李严擅长水利、屯田,可负责辽州的农业开发;孙乾善于外交,能处理与周边部族的关系,三人搭配,相得益彰。”
“准。”刘进拍板,“任命鲁肃为辽州刺史,李严为州别驾,孙乾为州治中,即刻筹备赴任,所需吏员、物资,由吏部、户部协同调配。”
接下来是军事长官。辽州需防备游牧部族南下,又要镇守边疆,兵马大都督一职至关重要。
“陛下,臣举荐张巡。”魏征道,“张巡将军在北疆时,曾多次挫败鲜卑、乌桓,女真,契丹的袭扰,熟悉边地战事;且他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由他统领辽州军务,可确保边防无虞。”
“张巡确是良将。”刘进想起那位历史上死守睢阳的名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便任命张巡为辽州兵马大都督,准许他从幽州、并州招募兵马五万,分驻辽州各要地,同时负责接收公孙度旧部,择其精壮编入军中。”
众人皆无异议,纷纷称赞人选得当。
最后,刘进谈及公孙度的处置:“公孙度主动归降,当给予优待,以彰显朕的宽仁。传旨,封公孙度为‘襄平侯’,食邑千户,其家眷随他一同来长安居住,赏府邸一座,良田百亩。”
“陛下,公孙度旧部如何处置?”张居正问道,“其麾下将领多为辽东本地豪强,若处置不当,恐生叛乱。”
刘进早已想好对策:“公孙度旧部中,愿留辽州者,由鲁肃、张巡量才录用;愿入京者,可安排闲职;不愿归降者,不强求,但需迁往内地,不得留在辽东。若是胆敢反抗,告诉鲁肃和张巡,无需奏报,可先斩后奏,必要的时候,可以抄家灭族。总之,要恩威并施,既给活路,又要削其兵权,绝不能让他们再形成割据势力。”
“陛下考虑周全。”众臣齐声应道。
偏殿内的议论渐渐平息,从辽东归降到辽州建制,从人事安排到降将处置,一桩桩事宜都已敲定。刘进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豪情——短短数日,夷洲、辽东接连归入版图,大汉的疆土在他手中不断拓展,这正是他穿越而来,一心想要实现的愿景。
“高力士,”刘进吩咐道,“拟旨:嘉奖张辽将军促成辽东归降之功,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另拟旨送往辽东,安抚公孙度,令其早日启程入京;再传旨给鲁肃、张巡,令他们即刻整装,奔赴辽州,务必早日稳定局面。”
“奴才遵旨!”高力士躬身领命,快步退下拟旨。
殿内的众臣脸上都洋溢着振奋之色,他们知道,随着辽州的设立,大汉的北方防线将更加稳固,一个疆域辽阔、四海升平的盛世,已越来越近。而属于辽州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