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站在指挥室的桌前,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审讯记录。纸页边缘有些发皱,是她刚才攥得太紧留下的痕迹。厉霆琛靠在窗边打电话,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
“查所有跟‘灰线’有关的资金流向,尤其是上周新注册的离岸公司。”他挂了电话,转身看向苏瑶,“技术组已经锁定了三个可疑账户,正在追踪资金路径。”
苏瑶把供词摊开,用笔圈出几个关键词:财报日、并购投票、媒体联动。她抬头说:“他们不是只针对你一个人。这个计划能同时打击多家企业,只要我们在同一个产业链上。”
厉霆琛走过来,看着纸上写的时间线。“你是说,他们会复制这套打法?”
“不只是复制。”她指着笔记,“南城变电站那次事故,也是同样的模式。先造舆论,再引监管介入,最后让项目流产。当时中标的是另一家公司,但我们现在知道,背后操盘的很可能是同一伙人。”
厉霆琛沉默了几秒,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号码。“通知三家合作方负责人,两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地点在总部b区安全会议室。”
苏瑶问他:“他们会来吗?上次竞标的事,两家和你们还有点摩擦。”
“这次不一样。”他收起手机,“我不提恩怨,只告诉他们——他们的新能源项目审批材料,已经被塞进监管部门的待审清单了。”
会议开始前四十分钟,苏瑶整理好一份简报。没有冗长背景,只有五页内容:攻击时间表、已知手段、组织代号、中间人特征。她在最后一页附了一张关系图,把“黑流”和过去三年内行业内的异常事件连在一起。
第一位到的是陈总,宏远能源的负责人。他坐下后直接问:“你说的‘钥匙’,真能打通银行和监管?”
苏瑶把一段录音放出来,是审讯中嫌疑人提到中间人时的原话。“我们没法提供真人照片,但可以确认,这个人存在。而且不止一次参与过跨企业项目的暗箱操作。”
第二位是林总,负责绿色电网建设。他听完没说话,只是翻着那份简报,手指停在“排放超标报告”那一行。
“我们下个月就要提交环评。”他终于开口,“如果这时候爆出数据造假……”
“所以我们必须提前布防。”厉霆琛走进来,坐在主位,“我不是要拉你们结盟对付谁,而是现在有一张网正在铺开,我们都在线上。谁都不想被当成下一个目标。”
林总抬头:“怎么防?各自为战肯定不行。”
苏瑶接过话:“我建议建立联合响应机制。分三级警报:蓝色是信息预警,黄色是风险逼近,红色是攻击发生。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应对流程。”
陈总皱眉:“责任怎么划分?万一出了事,谁担责?”
“不设追责机制。”厉霆琛说,“只设支援机制。哪家遇到攻击,其他四家必须在两小时内提供技术、法务或公关支持。这不是义务,是自救。”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林总先点头:“我可以加入。但需要看到具体协作流程。”
苏瑶打开平板,调出一份草案。“我们建一个加密频道,叫‘守望者’。所有可疑线索实时上传,系统自动推送相关企业。资金异动、媒体预热、监管异常,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陈总问:“接口安全怎么保证?”
“用独立服务器,物理隔离外网。接入企业必须通过双重认证,每次数据调取都有记录。”苏瑶回答,“我已经和技术组确认过,三天内可以上线。”
厉霆琛补充:“厉氏会开放部分风控模型权限,包括舆情预测算法和资金流动追踪模块。你们也可以共享自己的防御资源。比如宏远的法务团队很强,绿电的媒体关系网广。”
林总终于松口:“那我同意。但有个条件——一旦发现‘钥匙’的线索,必须立刻通报,不能私底下处理。”
“可以。”厉霆琛看着其他人,“还有谁有补充?”
又讨论了四十分钟,五家企业最终签署了一份协作备忘录。内容不多,但每一条都明确:共享威胁情报、联合审查第三方机构、同步发布澄清声明、互派应急联络员。
会后,苏瑶回到临时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已经在搭建通讯系统,屏幕上显示六个账号在线,其中一个刚刚激活。
“宏远的人上线了。”技术员说,“他们在测试文件传输功能。”
她点点头,正准备查看第一份共享日志,厉霆琛走了进来。
“公安那边反馈,那两个嫌疑人所属的团伙,在三年内至少参与过四起类似事件。”他递过一份文件,“其中有两家公司后来退出了市场。”
苏瑶翻开记录,目光落在最后一个案例上。那是一家做储能技术研发的小型企业,项目被叫停后资金断裂,创始人失踪。
“这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她说,“他们在清场。”
厉霆琛站到她身边。“所以今天的部署很重要。我们挡下来的不只是一次攻击,而是一整套清除规则。”
苏瑶打开新的文档,开始起草第一份《联合风险日报》。刚输入标题,屏幕右下角弹出提示:
【守望者联盟】收到一条加密消息。
发信人:未知
内容:最近有人查你们的合作项目审计底稿。
她盯着那行字,手指悬在键盘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