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车的灯光在城西小区的楼道间划出一道笔直的光痕,车轮碾过湿漉漉的地砖,留下两道清晰的水印。车内,胡军握着通讯器,声音低沉:“系统已接入,开始实时监测。”
宁平研发室,凌晨四点十七分。
屏幕上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A组工程师紧盯中央面板,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第七次压力测试进入最后阶段——模拟三户家庭同时起夜,系统需在零点五秒内完成动作识别与环境调节。
“开始。”
指令落下,传感器阵列启动。第一户,老人翻身,睁眼,手扶床沿;第二户,孩童翻滚,踢开被子;第三户,夫妻相继坐起。三组动作几乎同步发生。
系统响应延迟0.3秒。
“误判!”技术员猛地抬头,“把孩童踢被识别成‘准备起床’,触发了升温程序。”
张涛快步走到主控台前,目光扫过日志记录。他调出高校团队提供的“微动作预判模型”,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重新校准传感器阈值。“把‘翻身—睁眼—手扶’设为起夜前置序列,剔除单一肢体动作干扰。”
b组负责人立即响应:“本地缓存同步优化,减少云端调用频次,启用边缘计算自主决策。”
新一轮测试启动。
数据再次涌入。老人翻身,系统捕捉到眼部微睁信号,判定为“半梦半醒”;孩童翻滚,因无后续动作,维持原温;夫妻坐起,系统识别为“清醒状态”,自动开启照明与温控。
“响应时间0.18秒,识别准确率91%。”工程师声音微颤,“三连动作判定成功。”
张涛在日志中写下:“模型对‘翻身—睁眼—手扶’三连动作响应率达91%,可扩展至儿童睡眠监测。”他合上终端,抬头看向窗外——天边已有微光。
上午九点零三分,樊星阁产品设计间。
三台外观样机并列摆放,灯光下泛着不同质感的光泽。设计团队围站一旁,神情紧张。
李刚走近第一台,皱眉:“这黑曜石面板,像机房设备,放客厅太扎眼。”他指向第二台:“这圆柱形也怪,像个立式风扇。”
技术组长反驳:“弧度影响散热效率,我们不能为了好看牺牲性能。”
林娜翻开记录本:“过去三个月,用户留言中‘希望机器别太显眼’出现47次,‘颜色别太冷’29次。还有人说,‘最好能像家具一样自然’。”
张涛站在最后一台样机前,伸手轻抚面板。哑光白,边缘呈缓弧形,出风口隐于曲面之下,整体如一块静置的玉石。
“就它。”陆轩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众人回头。他一步步走近,目光在样机上停留数秒,点头:“不张扬,不退让。像我们的人。”
“散热呢?”技术组长追问。
“实测数据达标。”张涛递上报告,“风道重构后,效率提升12%,噪音下降3分贝。”
陆轩伸手轻叩面板,声音沉实。“明天开始,全系采用这个设计语言。”
马亮注意到样机侧面一条细长接口槽,未标注用途。他低声问:“这是?”
“以后用得上。”张涛只答一句,转身离开。
下午两点二十八分,总部作战室。
白板上贴满测试数据图表,中央一行大字:“识别准确率85.7%”。孙明站在财务报表前,眉头紧锁。
“过桥资金到账后,仅够支撑六周。”他说,“宣传物料、渠道铺设、人员培训,哪一项都是烧钱的事。现在启动上市准备,是不是太早?”
陆轩站在投影前,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我们不是在准备上市,是在准备兑现承诺。”
他指向数据图:“行业标杆的识别率是83.4%,我们高出2.3个百分点。这不是数字,是三万家庭夜里少开一次灯,是老人起夜不再摸黑,是孩子踢被后三秒内恢复适宜温度。”
李刚低头翻看测试记录,忽然开口:“城西那户老人,昨晚血压飙到180,系统没响。”
作战室瞬间安静。
“不是故障。”张涛接过话,“系统监测的是行为模式,不是生理指标。高血压不在当前功能范围内。”
胡军站起身:“但我们的人十分钟内到了。救护车是运维员打的。”
“它没响,但你们来了。”陆轩重复了一句录音里的话,“这句话比任何技术参数都重。”
孙明沉默片刻:“所以,我们下一步是?”
“启动‘准上市’阶段。”陆轩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名字:
启明
知境
听风
“全员参与命名投票,三天后出结果。宣传物料同步设计,服务团队开始新一轮培训。我要让每一个走进家门的运维员,都清楚自己送的不只是空调,是安心。”
他顿了顿:“从今天起,深潜计划转入落地阶段。技术不停,迭代不断,但第一版,必须让所有人看到——我们做到了。”
傍晚六点十五分,城西服务站。
测试家庭的灯亮着。运维员刚完成系统调试,正与老人女儿核对使用日志。突然,监护仪警报响起。
“血压异常!”女儿惊呼。
运维员立即按下手动报警键,同时拨通急救中心。胡军带队冲进楼道,三分钟内抵达门口。
救护车鸣笛由远及近。
复盘会上,张涛翻开记录:“系统未触发预警,因未接入医疗传感模块。”
“但这不是借口。”胡军声音低沉,“我们承诺的是‘懂生活’,不是‘修机器’。如果连最基本的健康风险都看不见,谈什么智能?”
陆轩坐在角落,手指轻敲桌面。
“启动‘异常体征联动模块’预研。”他开口,“先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入手。不急于上线,但必须列入下一阶段开发序列。”
会议结束,林娜整理录音文件。那段话被单独标注:“它没响,但你们来了。”
她将文件命名为“服务即信任·初版”。
深夜,宁平研发室。
A组工程师正在拆解高校发来的最新算法包。接口适配完成,数据格式校准,系统开始加载。
屏幕闪烁,一行字跳出:
“微动作预判模型V2.1载入成功。”
紧接着,测试环境启动。模拟家庭中,老人翻身,系统捕捉到眼部微动,判定为“即将起夜”,提前开启廊灯与坐便器加热。
“成了。”工程师低声说。
张涛站在身后,看着数据流稳定如河。他打开内部通讯系统,发了一条全员消息:“第一道墙,已破。”
三天后,内部投票结果出炉。
“听风”以52%的支持率胜出。
陆轩在白板上那个星形标记旁,画下一道横线,将其封闭为一颗五角星。
他召集核心团队:“听风一号,进入量产准备阶段。外观、系统、服务流程,全部按最高标准执行。我要让这台机器,成为我们说过的话的证明。”
孙明递上预算表:“如果按这个规模铺开,资金缺口将在第四周出现。”
“抵押城西三号物业。”陆轩说,“再调两成服务回款进生产线。”
“那运维团队的奖金?”
“延后。”陆轩看着他,“但不能少。”
李刚忽然开口:“兄弟们不会为钱闹事。他们只想知道,咱们到底能不能赢。”
陆轩转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已经赢了。从第一份用户留言,到今天这个样机,每一步都是。接下来,是让所有人看见。”
他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下最后一行字:
“让设备学会看家。”
笔尖用力,墨迹渗入板面那道微小裂痕。
张涛注意到,裂痕边缘的涂层正在剥落,露出底下金属的银灰色。
他伸手轻触那道痕迹,指尖传来细微的粗糙感。
陆轩合上笔盖,说:“明天,去城西,把第一台‘听风’装进那户人家。”
胡军点头:“已经安排好了。”
“不是装机器。”陆轩说,“是兑现承诺。”
他转身走向门口,西装下摆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
张涛站在白板前,看着那道裂痕,忽然开口:“把新接口定义为‘扩展槽’,预留电源与数据协议。”
工程师记下指令。
窗外,宁平服务站的招牌在夜色中亮着,灯光映在玻璃上,像一片未熄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