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铺满城市,樊星阁总部会议厅的玻璃幕墙外,天色由灰蓝渐转为银白。会议桌中央的投影仪已关闭,只剩下一圈淡淡的光晕残留在桌面上,像昨夜谈判余温的印记。李刚坐在昨日相同的位置,指尖轻点着平板屏幕,反复回放与启明自动化代表陈峰的对话录音。他眉头微锁,不是因为敌意,而是察觉到对方话语中那层未被言明的顾虑——信任已萌芽,但根系尚浅。
陆轩推门而入时,手中握着一份刚打印出的合同草案,纸张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他没有坐下,而是将文件轻轻放在李刚面前,目光扫过会议室另一侧空着的椅子。
“他们昨晚内部开了会,”陆轩声音平稳,却自带一股推进之力,“陈峰说,管理层对联合技术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仍有疑虑。不是不信我们,是怕未来一旦出现分歧,话语权会被稀释。”
李刚抬眼:“那不是我们昨晚谈好的吗?重大事项共同投票,透明议事。”
“谈的是原则,”陆轩道,“落地时,细节才是试金石。他们担心的,不是今天,而是三年后、五年后,当利益格局变化时,谁还能真正平起平坐。”
话音未落,张涛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杯热咖啡,发梢微湿,显然是刚从外面晨跑归来。他将一杯递给李刚,另一杯放在陆轩常坐的位置,顺势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
“我昨晚复盘了所有对话记录,”张涛坐下,语气冷静而锐利,“启明真正想要的,不是一个分成比例,也不是调度权限,而是一个‘身份’——他们不想做供应商,想做合伙人。”
陆轩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所以,”张涛翻开一页写满推演的草图,“与其在现有框架里反复拉扯,不如跳出合同本身,重构合作形态。我建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营这项融合技术的落地项目。”
李刚一怔:“合资公司?”
“对。”张涛手指轻敲桌面,“樊星阁出技术平台、客户资源和品牌背书,启明出核心算法、调试团队和场景数据。双方按出资比例持股,董事会席位对等,利润按股分红。这样一来,不再是‘你买我卖’,而是‘我们一起做’。”
陆轩沉默片刻,缓缓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下“合资”二字,笔锋沉稳如刀刻。
“资金怎么分?管理权归谁?”
“建议初期双方各出资五千万,启动资金一亿。”张涛语速加快,“财务管理由双方共管账户,重大支出需双签。管理层设cEo轮值制,每半年由一方提名,董事会任命。技术委员会保留,但升级为合资公司下属机构,直接向董事会汇报。”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还建议,设立一个监督小组,由双方各派一名中立人员组成,不参与日常运营,只负责监督董事会和委员会的决策程序是否合规。这不是防谁,而是让规则本身说话。”
陆轩盯着白板,指尖在“监督小组”四字上轻轻划过。他知道,这不仅是机制设计,更是一种姿态——把信任制度化,把博弈规则化。
“你去谈。”他转身,目光落在张涛身上,“你牵头,李刚配合。今天必须把框架敲定。”
两小时后,启明自动化三位核心管理层再度踏入樊星阁会议室。陈峰依旧穿着那件格子衬衫,但神情已不似昨日那般紧绷。他坐下后第一句话便是:“你们提的合资公司方案,我们讨论了。”
张涛没有急于回应,而是打开投影,一页页展示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首期项目规划。他的语调不高,却字字清晰,逻辑如江河奔涌,不容置疑。
“我们理解你们对资金安全的顾虑。”张涛翻到财务监管页,“所以建议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每季度对公司账目进行独立审查,报告同步提交双方母公司。任何一方若发现异常,有权申请专项调查。”
陈峰眼神微动:“审计机构由谁指定?”
“由双方共同认可的国际会计事务所担任,首轮候选名单已拟定。”张涛递上一份文件,“我们不回避监督,反而欢迎它。因为真正的合作,不怕阳光。”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启明方三人低声交流几句,其中一人翻开笔记本,快速记录着什么。
“还有一个问题。”启明财务总监开口,“如果未来市场扩张,需要追加投资,优先认购权归谁?”
“按持股比例同比例增资。”张涛答得干脆,“谁想多投,谁就得接受稀释风险。公平,是最大的效率。”
陈峰终于抬起头,目光直视张涛:“你们真的愿意把这么大的盘子,交给一个‘小公司’一起玩?”
“不是交给你们。”张涛笑了,“是邀请你们一起建。这盘子,本就不该由一个人端着。”
陈峰嘴角微微抽动,似是被这句话击中了什么。他低头看着合同草案,手指在“合资”二字上停留良久。
“我们……需要再开一次内部会。”他终于开口。
“可以。”张涛合上电脑,“但建议今天内定调。首期项目已经排期,客户在等结果。”
下午三点十七分,启明团队再次返回。这一次,他们带来了正式授权书与初步出资承诺函。
“我们同意合资方案。”陈峰将文件放在桌上,语气坚定,“但有两个附加条件——第一,首任cEo由我们提名;第二,试点项目必须在我们最核心的客户产线上运行。”
张涛与李刚对视一眼,随即点头:“接受。只要董事会通过,人选我们不设限。试点项目,我们也全力支持。”
“那……”陈峰深吸一口气,“我们签吧。”
合同文本早已准备妥当,双方法务团队在侧待命。签字台设在会议室中央,两支钢笔并列摆放,一支黑色,一支银灰。
陆轩站在一旁,没有上前。他看着张涛将笔递向陈峰,动作从容,如同交付一座桥梁的钥匙。
陈峰拿起银灰色那支,笔尖悬于纸面,忽然抬头:“未来这个项目,会不会拓展到其他地区?比如华南、海外?”
“当然。”张涛答,“这只是起点。”
陈峰不再犹豫,落笔签字。墨迹在纸上缓缓延展,像一条新生的河流,贯穿了曾经的沟壑。
李刚拿起黑色钢笔,正要签署,陆轩却轻轻按住他的手。
“等一下。”陆轩从西装内袋取出一枚印章,木质印柄,上刻“共进”二字。他将印章递给张涛:“用这个。”
张涛一怔,随即明白其意。他接过印章,在合同首页郑重落下。
红印如血,如誓,如盟。
陈峰看着那枚印章,忽然笑了:“这名字不错。”
“不是名字。”陆轩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如雷贯耳,“是方向。”
签字仪式结束,双方握手合影。镜头闪烁间,李刚低声问张涛:“监督小组的人选,你心里有数了吗?”
“有。”张涛望着窗外渐亮的天光,“选一个不怕得罪人、也不怕被得罪的人。”
会议室角落,那台投影仪再次启动,新的ppt页面缓缓展开,标题赫然写着:“合资公司首期项目推进表”。页面底部,一行小字标注着未来规划区域:华东、华南、东南亚。
张涛走上前,拿起遥控器,翻到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