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一行五十余骑,护送着几辆装载赏赐之物的马车,行进在皖南的青山绿水之间。
相较于北方的雄浑辽阔,此地山势连绵,溪流潺潺,景色秀美,但道路也更为崎岖。
李密端坐马上,看似欣赏风景,脑中却在不断推演与汪华会面时的种种可能。
他注意到,沿途村落虽略显僻静,但并无山东、河南战后常见的残破景象,田间有农人劳作,虽面有菜色,却非饥馑之容,可见汪华“保境安民”之说并非完全虚言。
一些乡民看到他们这支打着隋军旗号的队伍,多是好奇观望,甚至有些胆大的孩童跟在后面跑,眼中并无太多敌意,这让他心中稍安。
“看来,汪华在此地,确有些根基口碑。”
李密心中暗忖,“此人起兵,恐真是为乱世自保,而非志在天下。如此,说服其归顺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接近歙州城时,早有探马飞报汪华。
出乎李密意料的是,汪华并未摆出严阵以待的架势,反而派出了其弟汪伦率领一队仪仗,在城外十里亭迎接。
仪式虽不算奢华,但礼数周到,显得颇为郑重。
汪伦年约三旬,举止文雅,言谈间对李密颇为客气:“李大人一路远道而来,辛苦辛苦!家兄闻朝廷天使将至,特命在下在此迎候,略备薄酒,为大人接风洗尘。”
李密心中雪亮,这是汪华在试探朝廷的态度,也是展现其合作诚意。
他自然不会托大,笑容可掬地回礼:“汪将军太客气了。密奉陛下与大元帅之命,特来拜会汪公,共商皖南安定大计,何谈辛苦。”
双方言笑晏晏,一同入城。
歙州城规模不大,但城防井然,市井间也颇有秩序,并无军阀割据之地常见的混乱景象。
李密暗暗点头,对汪华的治理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临时安排的馆驿稍事休息后,李密便被请至汪华的吴王府赴宴。
说是王府,实则是一处扩建了的官署,并无过多僭越的装饰,显得颇为务实。
宴会厅内,灯火通明。
汪华亲自在阶下迎候。
他约莫四十五六年纪,面容儒雅,身着锦袍,并未穿戴王爵服饰,眼神温和中带着一丝审慎。
他身后站着几位文官武将,神色各异,有关切,有疑虑,也有戒备。
“李大人光临敝处,蓬荜生辉,汪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汪华拱手施礼,态度不卑不亢。
李密连忙还礼,笑容诚挚:“汪公言重了。密久闻汪公治理皖南,保境安民,使一方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心中敬佩已久。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这番开场白,既肯定了汪华的功绩,又隐晦地点明了朝廷对其情况的了解,顿时让气氛缓和了不少。
汪华脸上也露出了些许笑意,伸手将李密引入席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场面上的寒暄过后,话题逐渐引向正题。
汪华挥退乐舞,屏退左右闲杂人等,只留下几名核心幕僚。
他轻叹一声,语气带着几分真诚与无奈:“李大人,不瞒您说,汪某本是隋臣,曾任郡守。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汪某被乡绅百姓推举,起兵自保,实属无奈之举。这些年来,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懈怠,唯求辖内百姓能得一隅安生,从未敢有称王称霸、问鼎天下之非分之想。如今朝廷王师北上南下,廓清寰宇,汪某心中唯有欣喜,只不知陛下与朝廷,将如何处置我等……这等乱世苟全之人?”
说罢,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密,带着试探,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李密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他放下酒杯,神色变得庄重,迎着汪华的目光,诚恳说道:“汪公坦诚相待,密亦不敢虚言。陛下对汪公之事,早已了然于胸。离京之前,陛下曾对密言道,‘汪华此人,心系百姓,能在乱世中保一方平安,实属难得。其起兵非为作乱,实为安民,与朱粲、左才相之流,不可同日而语。’”
他刻意顿了顿,观察着汪华及其幕僚的反应。
只见汪华眼中闪过一抹惊讶和激动,他身后的众人也纷纷交换眼色,显然没想到杨勇对他们的评价如此之高。
李密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圣明,洞察秋毫,岂会不分青红皂白?正因知汪公本心,故特遣密前来,非为问罪,实为褒奖与招抚!陛下之意,若汪公愿率土归顺,不仅前事一概不究,更可保汪公一世荣华。皖南将士,皆为国家赤子,只要真心归顺,朝廷必妥善安置,量才录用。而皖南百姓,更将沐浴皇恩,享太平之福。此乃陛下之仁德,亦是为江淮苍生计!”
他这番话,既传达了杨勇的夸奖,又明确给出了优厚条件,更重要的是,将归顺的意义提升到了为江淮苍生的高度,给了汪华一个极佳的台阶和体面的理由。
汪华闻言,沉吟良久,脸上神色变幻。
他能感觉到李密的诚意,也清楚隋军势大,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更重要的是,李密带来的“陛下的夸奖”,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和道德感,让他觉得归顺并非屈辱,而是顺应天命、造福百姓的明智之举。
他环顾身旁的幕僚,见多数人也微微点头,显然已被说动。
最终,汪华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对着洛阳方向深深一揖,动情道:“陛下如此知我,体恤下情,汪华若再犹豫,岂非不识抬举,愧对陛下天恩,更愧对皖南百姓!”
他转向李密,郑重道:“李大人,请回复陛下与大元帅,汪华愿率麾下文武及八万兵丁,归顺大隋,听从朝廷一切安排!”
李密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起身扶住汪华:“汪公深明大义,实乃皖南百姓之福!密定当将汪公之意,如实禀报陛下!陛下必深感欣慰!”
接下来的细节谈判异常顺利。
李密抛出杨勇的底线方案:交出兵权,赴洛阳荣养,保留封号,允许拥有三百人卫队。
汪华几乎未作太多挣扎便全盘接受。
对他而言,能得善终,保全家小与部下,已是最好的结果。双方当即歃血为盟,签署归顺文书。
李密带来的赏赐之物,也恰到好处地分发下去,皆大欢喜。
数日后,当汪华宣布归顺朝廷的消息传开,皖南各地并未出现太大动荡。
普通百姓闻之,多是松了口气,他们不关心谁做主人,只希望日子太平。
“朝廷来了也好,听说北边日子安稳多了,不用整天怕打仗了。”田间老农如是说。
军中士卒虽有些彷徨,但听说会被朝廷收编,仍有粮饷可拿,也就安下心来。
一些原本担心利益受损的本地乡绅,见汪华本人都已顺从,且朝廷并未大肆清算,也渐渐接受了现实。
“这下咱们可吃了颗定心丸啦!朝廷没有追究责任咱们的罪责,今后终于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是啊!陛下天恩浩荡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