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南药膳学堂,前厅的窗户都敞开着,风里带着院外梧桐的清香。御厨张师傅提着个食盒,刚走进门就笑着喊:“苏姑娘,我来给学员们送‘课堂礼’了!”
苏软桃迎上去,看到食盒里装着宫廷特供的银耳和冰糖,还有一本手写的 “宫廷药膳笔记”,忍不住笑道:“张师傅,您每次来都带这么多好东西,学员们都盼着您来授课呢。”
“这不是想让孩子们多学点真东西嘛,” 张师傅坐在桌边,打开笔记,“今天咱们讲‘宫廷与民间药膳的融合’,就从最常见的‘绿豆百合羹’说起。宫廷做这羹,讲究‘精致’,要加银耳增稠,冰糖要熬成糖汁,入口更绵;民间做,讲究‘家常’,不用银耳,靠绿豆本身的淀粉熬稠,冰糖也少放,更清爽。咱们今天就把两种做法结合起来,做一道‘家常又精致’的绿豆百合羹。”
学员们围坐在灶台边,听得认真。张师傅先演示宫廷做法:把银耳泡发,撕成小朵,和绿豆、百合一起煮,还把冰糖放进小锅里,熬成浅琥珀色的糖汁,最后淋在羹里。“你们看,这样做出来的羹,又稠又甜,适合宴席上吃,看着就讲究。”
苏软桃接着演示民间做法:直接用绿豆、百合煮,不加银耳,只放少许冰糖,煮到绿豆开花就行。“咱们家里做,就图个方便,这样煮出来的羹,清爽不腻,夏天喝最解暑,客人也喜欢。”
两种羹都做好后,张师傅分给学员们品尝。学员王小丫尝了宫廷版,眼睛一亮:“这个甜得绵,银耳滑滑的,像吃甜品!” 学员李石头尝了民间版,也点头:“这个清爽,我娘夏天就这么做,喝着舒服!”
“那咱们怎么融合呢?” 张师傅笑着问,“谁有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林晓月举手:“张师傅,苏姑娘,我觉得可以少加一点银耳,不用熬糖汁,就放少许冰糖,这样既有宫廷的精致,又有民间的家常,客人不管喜欢甜的还是淡的,都能接受。”
“说得好!” 张师傅赞许地说,“融合不是把两种做法硬凑在一起,而是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就像晓月说的,少加银耳增稠,不用熬糖汁,既保留了宫廷的精致感,又不失民间的家常味,这就是最好的融合。”
苏软桃也补充道:“咱们做药膳,不管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核心都是‘合心意’—— 客人喜欢,吃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以后你们开店,也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把宫廷的讲究和民间的实在结合起来,做出有自己特色的药膳。”
接下来,学员们分组实践,试着做 “融合版绿豆百合羹”。张师傅和苏软桃在各组间走动,时不时指点两句:“银耳别放太多,不然会抢了绿豆的香”“冰糖可以分两次加,先加一点,煮好后尝着不够再补”。
李石头组做的羹,银耳放得刚好,冰糖也不多,张师傅尝了一口,笑着说:“这个好!既有银耳的滑,又有绿豆的甜,比宫廷的不腻,比民间的精致,以后可以当学堂的‘招牌融合药膳’了!”
学员们听了,都开心地鼓起掌来。课后,张师傅把 “宫廷药膳笔记” 递给苏软桃:“姑娘,这是我整理的宫廷常用药膳做法,里面有不少可以和民间融合的点子,你可以加到学堂的教材里,让孩子们多学点。咱们还可以一起编一本‘宫廷与民间药膳融合手册’,以后传给更多人,让大家知道,药膳不分高低,合心意的才是最好的。”
苏软桃接过笔记,上面的字迹工整,每个方子都标注了 “宫廷特点” 和 “民间适配建议”,心里满是感激:“谢谢您,张师傅。有了这本笔记,还有咱们要编的手册,学堂的教学会更完善,学员们也能学到更多真东西。”
张师傅笑着说:“咱们都是为了传扬药膳,不用这么客气。以后我每月来一次,咱们一起琢磨新的融合药膳,让江南药膳既能上得了宴席,也能进得了寻常百姓家。”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学堂的灶台上,学员们的实践笔记还摊在桌上,上面写满了 “融合心得”。苏软桃看着张师傅的背影,又看了看手里的笔记,心里满是期待 —— 宫廷与民间的融合,不仅能让药膳更丰富,还能让更多人喜欢上江南药膳,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也是她一直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