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第一个春天,萧璟渊陪苏软桃回江南探亲。马车驶进小镇时,软桃掀开帘角,看到熟悉的白墙黛瓦,看到村口的老槐树,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 离开这里快两年了,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张阿婆早就站在村口等,看到马车,快步迎上来,拉着软桃的手,上下打量:“软桃,瘦了点,是不是在京城没吃好?阿婆给你做了小笼包,还热着呢。”
软桃笑着摇头:“阿婆,我吃得很好,阿渊每天都让厨房给我做江南菜。”
萧璟渊从马车上下来,手里提着给阿婆的礼物 —— 京城的京绣帕子、茯苓饼,还有一本签了名的《江南药膳集》:“阿婆,谢谢您一直照顾软桃,这是软桃写的书,送给您。”
阿婆接过书,翻了翻,笑着说 “软桃真厉害,把你娘的手艺写成书了,阿婆要好好珍藏”。
回阿婆家的路上,街坊们都来打招呼,有的送刚摘的春笋,有的送自家腌的咸菜,软桃一一收下,跟他们聊京城的生活,聊桃记的生意,像从未离开过一样。
第二天,软桃提议去旧馆看看。萧璟渊陪她一起,沿着青石板路往镇中心走,路过卖早点的铺子,软桃买了两个肉包,递给萧璟渊:“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你尝尝,比京城的包子还香。”
萧璟渊咬了一口,肉汁满溢,确实鲜美:“好吃,以后每年来江南,都要吃这个。”
旧馆的木门还是老样子,只是门楣上的 “苏记小馆” 换成了 “林家小馆”。新主人林掌柜看到软桃,赶紧迎出来:“苏姑娘,你回来了!我可常跟客人说,这是苏姑娘母亲开的馆子,京城的桃记就是从这儿传过去的。”
走进馆内,布局变了些,桌椅换成了新的,却还保留着母亲当年砌的灶台 —— 灶台被擦得锃亮,灶台上还放着一个熟悉的青瓷碗,是母亲以前常用的。软桃走到灶台前,指尖轻轻拂过台面,像是能摸到母亲的温度。
“我能在这里煮碗当归羊肉汤吗?” 软桃问林掌柜。
“当然可以!” 林掌柜赶紧说,“我这就去买羊肉和当归,您等着。”
萧璟渊帮软桃生火,软桃则处理食材 —— 切羊肉、泡当归、准备姜片,动作熟练得像昨天还在这里煮过汤。火生起来后,羊肉下锅,随着水温升高,淡淡的药香渐渐飘开,混着灶台的烟火气,像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冬天,她第一次给萧璟渊煮汤的时候。
“还记得第一次在这儿,你给我煮汤,放了太多当归,药味很重吗?” 萧璟渊坐在灶台边,看着她忙碌的身影,笑着说。
软桃点点头,脸上泛红:“当然记得,那时候我还紧张得差点打翻汤碗,没想到你后来会帮我找铺面,帮我解决那么多麻烦。”
汤煮好后,软桃盛了两碗,递给萧璟渊一碗:“尝尝,跟第一次比,有没有进步?”
萧璟渊喝了一口,鲜美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当归的药香恰到好处,没有过重,也没有过淡:“比第一次还好喝,不过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现在,都是我喝过最好喝的汤。”
林掌柜和街坊们也来尝汤,都赞 “还是苏姑娘做的汤最正宗”,有的还说 “以后去京城,一定要去桃记吃”。
离开旧馆前,软桃在灶台边拍了张照片,萧璟渊站在她身边,两人并肩笑着,身后是母亲的灶台,是旧馆的木门,是满满的回忆。软桃看着照片,轻声说 “娘,我把你的手艺传到京城了,还写了书,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你的药膳,知道这个小馆”。
回京城的前一天,阿婆给软桃装了满满一筐江南特产 —— 晒干的桂花、笋干、自制的酱菜,还有母亲以前戴的银镯子:“这镯子给你,戴着它,就像你娘在身边一样。”
软桃接过镯子,戴在手上,刚好合适。她抱住阿婆:“阿婆,明年春天,我还来看您,还来旧馆煮汤。”
马车驶离小镇时,阿婆站在村口挥手,软桃隔着车窗含泪挥手。萧璟渊握住她的手,轻声说 “以后每年春天,都陪你回江南,回旧馆,好不好?”
软桃点点头,靠在他肩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白墙黛瓦,心里满是安稳 —— 旧馆还在,初心还在,爱人还在,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幸福。而那碗当归羊肉汤的味道,会像他们的缘分一样,永远留在记忆里,温暖着往后的每一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