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朱雀街东段,晨光刚把青石板染成暖黄色,桃记分店的朱红雕花木门就被轻轻推开。门口两盆兰草带着江南的清雅气息,门楣上 “江南药膳正宗” 的御赐匾额在晨光里闪着金辉,竹制的幌子上 “桃记分店” 四个字绣得娟秀,随风轻轻晃动,像在向过往行人招手。
苏软桃穿着浅绿布裙,系着母亲留下的蓝布围裙,正指挥着春杏摆放试吃碟:“桂花酥要摆得整齐些,每个碟子里放三块,旁边再配一小碗蜂蜜,客人要是觉得不够甜可以蘸着吃。” 春杏点点头,动作麻利地摆放着,脸上满是兴奋 —— 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分店的试营业,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李三则在门口引导客人,穿着新做的青布短打,腰板挺得笔直:“张老板,里面请!软桃姑娘特意给您留了靠窗的位置,能看到街景!” 他身后跟着的张老板提着个布包,笑着说:“三儿,你现在越来越有掌柜的样子了!我今天可是特意来给软桃姑娘捧场的,带来了我新织的浅蓝绸缎,给分店添点喜气!”
刘老板也赶来了,手里提着一罐刚炒好的龙井:“软桃姑娘,试营业大吉!这龙井配你的桂花酥,绝配!” 他走进店里,目光立刻被墙上的江南水墨画吸引,“这画真好看,跟你总店的风格一样,一进来就像到了江南!”
萧璟渊穿着月白常服,早就来了,正帮着苏软桃检查展示柜里的旧食谱:“你母亲的这本《江南药膳录》要摆得高一点,别被客人碰到了。” 展示柜里,母亲的手稿被小心翼翼地放在锦盒里,旁边摆着新鲜的春笋、莲子,暖黄的铜灯照着,透着岁月的温情。
“阿渊,你看这样可以吗?” 苏软桃指着展示柜,眼里满是期待。
“很好,” 萧璟渊点点头,帮她把锦盒摆正,“既能让客人看到你的传承,又能展示新鲜食材,一举两得。”
说话间,御厨张师傅也来了,穿着一身干净的御厨服,手里拿着个食盒:“苏姑娘,试营业快乐!我从御膳房带来了刚烤的桃花酥,跟你家的比一比,看看谁的更好吃!”
苏软桃笑着接过:“张师傅太客气了,您的手艺我可不敢比。”
很快,分店就坐满了客人,大多是总店的老客,还有些听说御赐匾额来凑热闹的新客。苏软桃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砂锅里的当归羊肉汤咕嘟咕嘟冒着泡,蒸锅里的春笋虾饺泛着晶莹的光泽,荠菜豆腐羹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店铺。
“软桃姑娘,再来一碗羊肉汤!” 邻街的铁匠师傅抹着汗喊道,“你这分店的汤跟总店一样鲜,而且环境更雅致,以后我就来这儿吃了!”
“好嘞!” 苏软桃笑着应下,盛汤时特意多放了块羊肉 —— 铁匠师傅是总店的老客,每次来都要喝两碗羊肉汤,她早就记在了心里。
萧璟渊在店里帮着引客、添茶,看到客人对环境赞不绝口,心里满是骄傲。有客人认出他,惊讶地说:“这不是摄政王吗?竟然也来帮苏姑娘的忙!”
萧璟渊笑着摆摆手:“今天我是软桃姑娘的帮工,不谈身份,只谈药膳。” 他拿起桌上的桂花酥,递给客人,“尝尝这个,是软桃特意为试营业做的,加了新采的桂花。”
张师傅坐在窗边,尝了一口春笋虾饺,眼睛一亮:“好吃!跟总店的味道一模一样,虾馅 q 弹,春笋脆嫩,一点都没因为是分店就偷工减料!苏姑娘,你这手艺,真是经得起考验!”
“张师傅过奖了,” 苏软桃走过来,递给他一杯龙井,“我一直记得您说的,做药膳要用心,不管是总店还是分店,食材和手艺都不能打折扣。”
春杏端着汤碗穿梭在桌椅间,声音脆生生的:“李大爷,您的荠菜豆腐羹,小心烫!” 她现在已经能熟练地记住客人的喜好,比如李大爷喝羹不爱放胡椒,王婶吃虾饺喜欢多蘸醋,都不用客人特意叮嘱。
李三则在门口维持秩序,看到有新客来,立刻迎上去:“这位客官,里面请!我们今天试营业,所有药膳八折,还送桂花酥试吃!” 他的语气热情又得体,再也不是刚来时那个只会搬东西的腼腆小伙。
中午时分,分店已经座无虚席,甚至有客人在门口排队。苏软桃看着满店的客人,看着大家吃得满足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走到萧璟渊身边,轻声说:“阿渊,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肯定开不起分店。”
“傻丫头,” 萧璟渊帮她擦去额角的汗,“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用心做药膳,大家才会一直支持你。”
试营业结束时,夕阳已经西下。苏软桃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手里的账本,脸上满是笑容 —— 试营业一天的收入,比总店平时的收入还多。春杏和李三也坐在旁边,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客人,张老板和刘老板还在店里帮忙收拾桌椅,嘴里说着 “明天还要来”。
苏软桃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安稳。她知道,分店的试营业成功了,而这成功的背后,有萧璟渊的守护,有春杏和李三的帮忙,有街坊和老客的支持,更有母亲传承下来的手艺和初心。她相信,分店一定会像总店一样,在京城扎根,让江南的药膳香,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