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夜话”之后,公司内部那种微妙的隔阂感确实消融了不少。大家更加理解了彼此岗位的价值与不易,协作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然而,外部严峻的挑战并不会因为内部的团结而自动消解。“昆仑”芯片的商业化推进依然步履维艰,辰光科技的生态和服务优势如同一堵无形的墙;而“前沿实验室”的探索,也依然在漫长的隧道中摸索,远未见光亮。
转机,往往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
一天下午,林渊接到了李总监一个不同寻常的电话。李总监的语气不再是往常的公事公办,而是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林总,有个突发情况,需要最高保密级别。”李总监压低了声音,“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秘密筹划一个代号为‘烛龙’的专项工程。这个工程的目标,是构建一套全国产、超安全、高可靠的机密级信息处理与智能决策平台,用于应对极端复杂的战略态势推演和危机管控。其对底层算力基础设施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苛刻程度——不仅仅是性能,更重要的是绝对的安全可控、物理隔离和抗干扰能力,甚至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极其严格的审查标准。”
林渊的心跳骤然加速。他瞬间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又一个国家项目,这是一个在更高维度、更核心领域的终极考验。辰光科技的产品,由于其供应链和核心Ip的全球化背景,在这一特定领域天然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
“辰光他们……”林渊试探性地问。
“他们的方案在第一轮筛选中就被排除了。”李总监的语气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烛龙’工程,需要的是从芯片、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的全链路、根技术自主。目前看来,只有你们‘星火’,从‘磐石’到‘昆仑’,坚持走全自研架构和国内供应链的路径,初步具备了承接这种使命的资格。”
资格,仅仅是资格。李总监随后发来的初步技术要求文档,让林渊刚刚升起的兴奋迅速被巨大的压力所取代。文档中的要求近乎“变态”:
芯片级安全:需内置符合最高密级要求的硬件安全模块,支持国密算法硬加速,具备抗侧信道攻击和物理侵入检测能力。
极致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要求是民用产品的百倍以上,需通过极其严苛的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兼容性测试。
全生命周期可控: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到报废,所有环节必须在严格监管的国内闭环体系内完成,确保无任何后门和潜在风险。
这几乎是要在“昆仑”架构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军用级强化。技术难度、成本和时间压力,都是空前的。
“接不接?”林渊在核心层闭门会议上,抛出了这个沉重的问题。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接下“烛龙”,意味着要将公司最精锐的力量投入到一个周期漫长、要求极端、且短期内毫无商业回报的项目中,这必然会严重影响“昆仑”的商业化节奏和“前沿实验室”的探索。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无法拒绝的使命,是国家在最核心领域对“星火”的终极信任,其成功带来的战略价值和品牌背书,是任何商业订单都无法比拟的。
“接!”陈深第一个打破沉默,眼神坚定,“这是对我们技术底线的终极检验,也是‘星火’存在的最高价值体现。再难,也要啃下来!”
赵青、周敏等人也纷纷表态支持。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使命感,在团队中凝聚。
就在林渊准备全力投入“烛龙”项目攻关时,“前沿实验室”传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阶段性的好消息。
那个基于“稀疏化引导混合存算架构”的研究,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一个简化模型的仿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设计的一种基于忆阻器阵列和传统逻辑的混合计算单元,在处理高度稀疏的推荐系统推理模型时,相比纯数字方案,能效比提升了惊人的五倍!
虽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期的仿真结果,距离工程原型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它验证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这束微弱但确凿的光芒,让整个实验室团队欣喜若狂,也给了林渊莫大的鼓舞。
“烛龙”的终极考验,与“前沿实验室”的曙光初现,几乎同时到来。
林渊站在战略地图前,心中有了清晰的决断。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资源重组:
成立“烛龙”专项指挥部:由他亲任总指挥,抽调陈深、赵青团队最核心的架构和软件专家,联合国内顶尖的密码学和信息安全研究机构,全力攻关。这是当前压倒一切的最高优先级任务。
商业化策略调整:指示周敏团队,暂时放缓对顶级商业客户的全面进攻,转为 “深耕细作” 。集中资源服务好已签约的客户,打造极致口碑,同时积极开拓对安全有特殊要求的军工、航天等边缘市场,为“烛龙”技术积累经验。
前沿实验室升格:将实验室的地位提升至与核心产品研发平行,确保其预算和人员不受“烛龙”项目影响,继续沿着混合存算等方向进行长线探索。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平衡术。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既要确保完成国家最高使命,又不能放弃未来的技术布局和当前的生存基础。
夜幕降临,林渊独自留在办公室。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而他的内心却无比宁静。他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关键的“破晓时分”即将来临。
“烛龙”项目,是“星火”技术实力和责任担当的试金石;而实验室的微光,则预示着下一代技术革命的萌芽。这两条线,一条通向国家的信任与重托,一条通向未来的星辰大海。
他拿起笔,在“烛龙”项目的初步方案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使命必达”。
破晓前的最黑暗时刻已经过去,天际线处,已隐约透出决定命运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