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评审委员会离场后的日子,对“星火无限”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种漫长的、悬而未决的煎熬。公司表面上恢复了日常的研发节奏,但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弥漫在空气中。大家照常开会、写代码、调电路,然而每当内部通讯系统有重要通知提示音响起,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停顿片刻,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宣判。
林渊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主持着各项日常工作,但他自己也能感觉到内心深处那根紧绷的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评审结果的意义,远不止一笔巨额资金的支持,它更代表着国家层面对其技术路线、团队能力和企业资质的最高认可,是“星火”能否从一家优秀的创业公司蜕变为行业领军者的关键分水岭。
在这段等待期里,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做了两件事。
第一,他让陈深和赵青带领团队,基于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立刻开始着手优化“昆仑”项目的技术实施方案,尤其是对那些被指出风险较高的前沿技术环节,制定了更为审慎、分阶段的研发路线图。他要让委员会看到,“星火”不仅有能力提出宏大的构想,更有虚心接受意见、务实推进的执行力。
第二,他指示周敏的市场团队,低调但持续地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等核心合作伙伴保持密切沟通,同步“启明1号”量产交付后的初期应用反馈,并积极探讨下一代产品的需求方向。他要传递一个信号:无论评审结果如何,“星火”扎根市场、服务客户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时间一天天过去,就在等待几乎要磨尽所有人的耐心时,一个周五的下午,林渊办公桌上的加密传真机突然发出了接收信号的嗡鸣。一份带有部委抬头的红头文件,缓缓地打印出来。
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台机器上。林渊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取下了那份还带着些许温热的文件。他的目光快速扫过标题和正文关键处,脸上的表情从凝重,到细微的波动,最终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如释重负又充满力量的复杂神情。
他抬起头,看向闻讯赶来的陈深、赵青、许晴、周敏等核心成员,他们脸上写满了紧张的询问。林渊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将文件轻轻放在会议桌上,示意大家传阅。
文件的核心内容清晰明确:
“经国家重大专项评审委员会综合评议,一致认为‘星火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在高端AI计算芯片领域提出的技术方案创新性突出,团队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与工程实现能力,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符合专项扶持的准入标准。现正式批准‘星火无限’作为项目联合承担单位,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底座’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并给予相应的中央财政资金与政策支持。”
“我们……成功了!”陈深第一个反应过来,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会议室内,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和掌声!许多人眼眶湿润,这段时间承受的巨大压力,在这一刻化为了巨大的喜悦和自豪。这不仅仅是一纸批文,更是对他们过去无数个日夜奋战、应对重重挑战的最高肯定。
林渊看着激动的团队,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份成功背后,是团队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是面对打压时的不屈不挠,是关键时刻的冷静决策。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声音沉稳而有力:
“同志们,这只是开始!国家的认可,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期望。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力以赴,确保专项课题的圆满完成,不辜负这份信任!”
喜悦过后,是更深的思考。几乎在收到好消息的同时,许晴也带来了关于辰光科技动向的最新情报。在“星火”入选专项的消息尚未正式公布前,辰光科技内部似乎已经有所察觉,其市场策略发生了微妙转变,开始更加强调其“开放合作”的姿态,并有意无意地释放出希望与“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公司”探讨合作可能性的信号。
“他们见无法阻挡我们进入国家赛道,开始转变策略,从‘围剿’转向可能的‘竞合’,甚至是想通过合作来渗透或影响我们。”许晴分析道。
林渊点了点头,眼神锐利:“意料之中。这说明他们真正开始正视我们的实力了。对于合作,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但前提是平等互利,绝不能以牺牲我们的技术主导权和独立发展为代价。接下来,我们要加快‘昆仑’项目的实质性推进,同时巩固‘启明’在车规市场的优势。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在未来的任何合作或竞争中掌握主动。”
随着“星火”入选国家重大专项的消息在圈内正式公布,业界震动。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声誉瞬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之前所有的质疑和负面舆论顷刻间烟消云散。投资机构的询盘、合作伙伴的祝贺、优秀人才的求职信纷至沓来。“星火无限”真正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起点上。
旧的博弈暂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已然开启。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林渊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手中握着那份沉甸甸的批准文件。他知道,曾经的“星火”,已然燎原。而前方,是属于中国硬科技的星辰大海,等待着他和他的团队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