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内生安全架构”的初步可行性得到验证,如同一道强烈的曙光,驱散了“星辰”项目组内积压已久的阴霾。团队士气大振,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从概念到可实现的设计,中间还横亘着无数工程实现的险峰。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刚开始。
在dr. werner的远程指导下,项目组的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化和高强度阶段。这位德国老专家以其特有的严谨和深厚经验,为团队带来了颠覆性的设计理念。
“你们原来的思路,是把安全机制像盔甲一样穿在计算核心外面。盔甲固然坚固,但也笨重。”dr. werner在视频会议中,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道,“我的建议是,让安全成为计算核心的‘血液’和‘神经’,让它与计算过程融为一体。”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原则:
分层安全策略: 不是所有计算单元都需要ASIL-d级别的保护。对AI加速器内部,根据数据流的关键程度和错误传播影响,划分不同的安全等级(ASIL-b到ASIL-d),实施差异化的保护措施,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过度开销。
伴随校验机制: 为主计算流水线设计一个轻量级的“影子流水线”,它并行运行简化版的算法,对主流水线的关键中间结果进行实时比对。一旦出现偏差,立即触发局部纠错或安全状态切换,而不是停止整个系统。
智能自检调度: 改变周期性全面自检的粗放模式,根据计算负载和芯片内部状态(如温度、电压波动),动态调整自检的频度和范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性能。
这些思路极具启发性,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设计复杂度。陈深和赵青的团队需要重新定义微架构,几乎相当于对AI加速器核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杜克南的团队则要同步更新整个设计流程和验证方案,确保新的安全机制能够被现有的EdA工具链所支持和验证。
那段时间,项目组的办公室成了不夜城。白板上画满了各种状态机图和数据流图,讨论声、键盘敲击声和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眼中都布满了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充满了挑战极限的兴奋感。
林渊几乎每天都泡在项目组,他不再只是决策者,更像一个超级后勤部长和氛围营造者。他确保最好的餐饮供应,关注着每一位核心成员的身体状态,及时疏导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以其对技术方向的敏锐直觉,在几个关键的技术路线抉择点上,帮助团队做出了果断而正确的判断。
四周后,新的RtL代码开始逐步生成。仿真验证的结果令人振奋:在保证了ASIL-d等级的安全要求下,AI推理性能相比最初的悲观方案,提升了近60%,整体功耗也下降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虽然与消费级芯片的能效比仍有差距,但已经具备了在车规领域一较高下的竞争力!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解决了技术瓶颈,更成为了扭转外部舆论的利器。周敏按照林渊的指示,精心准备了一份技术简报,以“星火无限在车规级AI芯片内生安全架构取得重大突破”为题,定向发送给了核心合作伙伴、投资机构以及部分行业媒体。
简报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清晰的技术原理图,展示了“智能内生安全”架构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这份专业、严谨的报告,与之前市场上流传的模糊谣言形成了鲜明对比。
效果立竿见影。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技术负责人在收到简报后,主动致电林渊,表示“备受鼓舞”,并希望尽快安排下一次技术对接,讨论具体的合作开发细节。几家之前持观望态度的投资机构也重新活跃起来,表达了对b轮融资的浓厚兴趣。而那些恶意的谣言,在铁一般的技术进展面前,不攻自破,迅速销声匿迹。
也就在这时,那家海外律师事务所再次发来邮件,语气变得更加缓和,甚至带有一丝恭维,祝贺“星火”在技术上的进展,并再次提出希望就“未来可能的合作框架”进行探讨。
林渊看着邮件,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一切尽在掌握的笑意。他让许晴回复了一封礼貌而简短的邮件,表示收到祝贺,并重申“星火”始终对基于平等互利的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目前公司重心仍在产品研发上。
他知道,对方态度的软化,正是自身实力增强的最直接证明。当你足够强大时,对手才会选择坐下来和你谈。
傍晚,林渊再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华灯初上,璀璨的灯火勾勒出城市的轮廓。与几周前的沉重压抑不同,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力量和清晰的远方。
“启明1号”的车规级设计迈过了最艰难的坎,但距离最终流片和认证成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合作即将进入实质阶段,商业谈判和项目管理的挑战接踵而至。辰光科技及其关联方的博弈,也必将随着“星火”的壮大而升级。
但此刻,林渊毫无畏惧。他深知,只要坚持技术创新这个根本,坚守自主发展的底线,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过是磨砺锋芒的砺石。
破晓之光已然显现,接下来,将是全力奔向光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