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健康数据模块攻坚与适童测评的深度拓展
小程序后台的数据还在持续跳动,“老人健康数据查询”的需求却像一颗种子,在林溪心里迅速生根发芽。周三上午,她带着团队坐在活动中心的长桌前,桌上摊着新的需求清单——孙爷爷的子女希望“随时看到父亲的血压数据”,张奶奶想“让外地的孙女知道自己每周测血糖的情况”,还有几位独居老人提出“数据异常时能自动提醒志愿者”。
“健康数据模块不是简单的‘上传+查看’,得考虑三个核心问题。”陈明宇拿着笔在纸上画圈,语气严肃,“第一,数据来源怎么来?老人的血压仪、血糖仪品牌不一样,有的能联网自动传数据,有的只能手动记录;第二,隐私怎么保护?健康数据是敏感信息,不能随便让人看,得设‘权限管理’;第三,异常提醒怎么触发?比如血压超过160\/100mmhg时,要同时通知子女和志愿者,不能漏掉。”
江熠立刻拿出手机,翻出之前调研的“智能健康设备清单”:“我之前问过社区里的老人,常用的血压仪有三个品牌,其中两个支持‘蓝牙连接手机’,另一个只能手动输数据。我们可以在小程序里加个‘数据录入’功能——能自动传的设备,直接对接小程序;不能自动传的,让老人或志愿者拍‘测量结果照片’,小程序自动识别数字,不用手动打字。”
王婷则更关注隐私问题:“权限管理得细一点,比如子女只能看自己父母的数据,志愿者只能看‘自己负责的老人’的数据,而且得让老人自己‘授权’,不能默认开放。另外,数据存储得加密,万一小程序被攻击,也不会泄露信息。”
林溪点点头,把这些想法整理成“需求文档”,然后联系李阳:“健康数据模块需要对接设备接口和加密存储,你们能帮忙吗?”李阳很快回复,说可以找学校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合作,加密问题能解决,设备接口则需要找品牌方要“开放权限”。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分成两组行动。江熠带着志愿者上门,统计每位老人的“健康设备型号”,并联系品牌方申请接口;林溪和王婷则设计“权限管理”页面——老人打开小程序,点击“家人授权”,输入子女的手机号,就能设置“查看权限”(比如“只能看近7天数据”)和“提醒权限”(比如“血糖超过7.0mmol\/L时提醒”);李阳和同学们则忙着对接接口,测试数据传输。
可问题还是来了。周五下午,李阳带着电脑赶到活动中心,眉头紧锁:“有个品牌的血压仪不给开放接口,说‘担心数据安全’,我们没法直接对接,只能让老人手动上传。而且手动上传的‘照片识别’功能,对模糊的照片识别不准,比如数字‘8’和‘3’容易认错。”
林溪立刻让志愿者找来了那位用“无接口血压仪”的老人——72岁的赵爷爷。赵爷爷拿出血压仪,屏幕上显示着“145\/90mmhg”,志愿者用手机拍照后,小程序识别成了“145\/60mmhg”,把“90”错认成了“60”。“这可不行,数据错了比没数据还危险。”赵爷爷皱着眉,“我眼神不好,拍照片总拍模糊,要是能有‘语音输入’就好了,我说数字,小程序记下来。”
林溪立刻让李阳加“语音输入”功能,还特意标注“支持方言识别”——赵爷爷说的是本地话,普通话说得不流利。李阳连夜修改代码,第二天测试时,赵爷爷对着手机说“血压145\/90”,小程序准确识别,还弹出“是否确认保存”的提示,赵爷爷点了“是”,数据顺利上传到子女的账号里。
解决了数据录入问题,异常提醒又出了岔子。周一上午,孙爷爷的血压测出来是170\/105mmhg,小程序本该同时提醒子女和志愿者,可志愿者没收到通知——原来志愿者的手机“关闭了小程序推送权限”,没看到提醒。林溪立刻在小程序里加了“推送权限引导”,打开小程序时,会弹出“请开启推送权限,以便接收紧急提醒”的提示,还配了“怎么开启”的图文步骤,连“不同品牌手机的设置入口”都标得清清楚楚。
经过两周的调试,“健康数据模块”终于上线。上线当天,孙爷爷的儿子在外地打开小程序,看到父亲的血压数据是135\/85mmhg,还收到了“近7天血压正常”的提示,特意打电话给林溪:“以前每周只能打电话问,现在随时能看,放心多了,谢谢你们。”
就在健康数据模块推进的同时,“适童科技产品测评”也在深度拓展。之前的早教机测评反响很好,不少家长留言希望“测评儿童手表”——现在的儿童手表功能太多,有的能视频通话,有的能定位,有的还能玩游戏,家长不知道“该选哪款”。
王婷带着“家长测评组”的志愿者,选了6款热门的儿童手表,从“核心需求”出发设计测评维度:“家长最关心的是三个点——定位准不准、通话清不清晰、能不能防沉迷。我们就围绕这三点测,再加上‘续航时间’和‘防水性能’,毕竟孩子爱跑爱闹,手表得耐用。”
测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为了测“定位精度”,志愿者带着6块手表,在社区的广场、楼道、地下车库等地方反复测试,记录每块手表的“定位误差”——有的手表在广场上定位误差只有5米,到了地下车库就变成了50米;为了测“防沉迷”,志愿者让自己的孩子试用手表,看能不能“绕过家长控制玩游戏”,结果发现有款手表能“通过语音助手打开游戏”,根本不受控制。
更棘手的是“家长反馈”。有位家长说:“我家孩子总弄丢手表,要是手表能‘报警’就好了,比如离开孩子10米远就响。”王婷立刻在测评报告里加了“附加功能推荐”,把“防丢失报警”作为加分项;还有家长担心“手表辐射”,王婷又联系了社区医院的医生,在报告里附上“儿童手表辐射安全标准”,告诉家长“只要是正规品牌,辐射都在安全范围内”。
测评报告上线后,立刻被家长们转发。有位家长在后台留言:“之前差点买了那款‘能绕过控制玩游戏’的手表,看了报告才避开,太感谢了!”还有家长建议:“能不能测评‘儿童学习平板’?现在很多孩子用平板上网课,不知道哪个护眼。”
林溪团队立刻响应,开始筹备“儿童学习平板测评”。这次他们不仅邀请家长,还找了社区小学的老师——老师更懂“学习功能”,比如“有没有同步教材”“能不能设置‘只允许打开学习App’”。周阿姨还带着“内容创作组”的志愿者,去学校问孩子们:“你们用平板时,最讨厌什么?”孩子们说“屏幕太亮眼睛疼”“玩不了游戏会生气”,这些反馈也被写进了测评维度里。
九月初,“社区科技服务小程序”上线满两个月,后台数据显示:累计注册用户1200人(占社区居民的80%),健康数据模块累计上传数据3200条,异常提醒触发12次,全部及时处理;适童测评报告累计阅读量5000次,帮助200多位家长选到了合适的产品。
这天下午,社区居委会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科技有温度,服务暖人心”。林溪团队站在锦旗前合影,孙爷爷特意赶来,握着林溪的手说:“现在我不仅会用小程序预约服务,还能让儿子看我的血压数据,你们真是帮了大忙!”
合影结束后,团队坐在活动中心的长桌前,看着窗外的孩子们在广场上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聊天,心里满是欣慰。陈明宇拿出新的“需求清单”,笑着说:“接下来我们可以加‘社区互助’模块,比如老人家里有闲置的智能设备,能在小程序上‘捐赠’给需要的人;还可以加‘科技科普’板块,每周发一篇‘防诈骗指南’,比如‘怎么识别假的健康App’。”
林溪点点头,接过清单:“我们做的不是‘完美的小程序’,而是‘不断贴近居民需求的小程序’。只要居民有需要,我们就继续改进。”
夕阳透过玻璃窗,落在清单上,把“社区互助”“科技科普”的字迹染成了金色。团队成员们的脸上带着笑容,眼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科技包容”的路没有终点,未来还有更多需求要挖掘,更多问题要解决,但只要他们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就一定能让科技真正成为“连接温暖的桥梁”,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幸福。
而此时,远处的社区公告栏上,贴着“小程序新版本预告”,路过的居民停下脚步,指着“社区互助”模块的介绍,小声讨论着“家里的旧平板正好能捐出去”,脸上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