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那日的玩笑之语,到最后竟然会一语成谶。
在今日的早朝上,楚清商和跟大臣一起等了景和帝很长时间,都未曾见到景和帝露面。就连他身边的太监张德全也未曾见到,而在场的宫人则支支吾吾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殿之上说话的声音越来越烈,那是恨不得在一瞬间把整个大殿的屋顶掀飞。
要说陛下登基以来虽然说不上其免与政,但至少像这种早朝的时间很少推迟。而又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也难免他们因此议论纷纷。
楚清商的心情不如表面的那般平静,甚至在那一瞬间,她预想到了无数个可能发生的事情。却万万未曾想到方才还在这周围的楚惊寒,竟然会挽着景和帝的手,和他一起出现在人前。
众大臣齐声:“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景和帝:“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楚惊寒在扶着景和帝落座后,也回到了他原本的位置上。他的表情过于平淡,就好像刚才并未发生过这一切。
这也让楚清商愈发怀疑究竟在打什么鬼主意。之后,就是众大臣按照规矩禀报要事。
“启禀陛下,微臣有要事禀报。今冬北方安州一带雪灾酷烈,连月暴雪不歇,民房多被积雪压垮,牲畜冻毙无数。田中麦苗尽遭冻毁,粮窖被雪封埋,百姓无食无居,已现扶老携幼、沿道流离之状,若不速发粮款赈济,恐灾民流离之势更甚,还望陛下圣裁!”
“臣附议!另外,臣收到消息说大雪未歇,且三日前安州一带便有不少流民聚集。他们汇聚在官府处,经常将官府之地围的水泄不通。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应即刻开仓放粮。后派遣官府之人安顿疏散流民,安稳百姓之心。”
“微臣附议,请陛下早做决断!”
……
就在众大臣为了解决安州之事劳心费神的时候,突然就有人提出了关于这件事情的疑问。
“据微臣所知,安州秋收之时粮食颇丰,就算是数月大雪,以致百姓流离失所,流民之数也不该如此之多吧!”
“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话意思还不够明显吗?丰收之年的大灾。百姓的生活应该不至于这么难熬吧!那你们方才一个个都说流民之数日益剧增,这倒着实有些奇怪。”
“奇怪,哪里奇怪了?!安州之地秋收粮食满仓是不错,可是安州周边的其他地带又不是这个情况!再说了,这大雪下了数月,属天象异常。面对这样的天灾,就算再丰收!只怕也难敌挡天意。”那名大臣说着扑通一声跪在地上。
“微臣恳请陛下早做决断,开放安州的粮仓,除此之外距离安州较近,且受灾情况不严峻的地区,乃至京城尽全力支援安州灾情。”
……
台下众大臣讨论的热火朝天,反观景和帝的脸上却带着一丝疲倦,整个人看起来也是无精打采的。
很快就有大臣察觉到了异常:“陛、陛下?”
景和帝揉着困倦的眉心,“嗯!你们继续说!”
“陛下是不是身子有哪些不舒服?是否需要请太医前来一看?”
“陛下保重身子啊!”
“还请陛下保重身子!”
……
的确,自入冬以来,景和帝的身子一直都不是很好,大病小病接连不断。一碗碗苦涩的汤药,喝下去却迟迟不见好,就连景和帝自己也忍不住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老了?甚至比不得从前?
景和帝听着众大臣的话,也愈发觉得头疼欲裂,有气无力的摆了摆手。
楚惊寒在这个时候看准时机,站了出来说道:“关于安州受灾之事,陛下早有圣裁。早就先一步下旨责令安州及周边地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京城之地也是不容懈怠,避免大灾过后就是大疫。朝廷会派出坚决可靠之人前往安州一带,进行安抚灾民的工作。”
“原来陛下早有决断。”
在面面相觑中,众大臣相继跪了下来高呼道:“陛下圣明。”
景和帝:“平身吧!”
楚惊寒再次站出来替景和帝说:“关于此次派往安州地区救灾的官员人选,众大臣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这……”
在周遭吵乱的环境中,楚清商确实,一颗心专注扑在了楚惊寒身上。因为在上辈子的时候除夕家宴楚惊寒并没有归来,虽说安州受灾一事,倒是与上辈子相差无几。只不过当时这件事情是交给楚自恒处理的,只可惜现在曹氏一族早早的便倒了台,以至于很多事情的轨迹都发生了改变。
只是是竟然由楚惊寒提了出来,看景和帝那个样子倒是有意无意的为楚惊寒铺路。
看来此事到最后非他莫属了。
不过这样也好,在曹氏一族的事情上,楚清商已经出尽了风头。若是在安州受灾之事再落到她头上,不管事情成功与否,那么都将进一步加强她在朝中的影响力。这可不是景和帝愿意看到的。
楚惊寒就楚惊寒吧!
正好自己借着这一段时间,避其锋芒的光养晦。却不曾想楚惊寒的目光早已经在此刻落在她身上。
而此刻大臣中倒是有人,嘴上功夫说的倒好,但实际上对安州之事避之不及。这安州天高皇帝远,加之现在的情况流民逃窜,这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代在那里。
他们这些人可不想在新的一年开头,便交出了自己的性命。
虽是如此,但朝中还是有不少忠心为民的大臣。只可惜此时楚惊寒早有决定,“本王知晓各位大臣一心为我大靖,忧心安州之事。但正所谓选贤任能,能者居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本王也就不再卖关子了,在入朝之前,本王收到了一本关于此次解决安州之事的奏章,并且这份奏章本王也曾呈于陛下一阅。陛下对此大加赞赏,认为此人有才能用之,听之。难道众位大臣就不好奇此人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