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的梆子声,裹挟着暮色余温,刚在皇城悠长的巷道间敲响最后一声尾音,澈儿便已抬手解了身上那件繁复庄重的玄色朝服。厚重的锦缎被褪下,显露出内里一袭半旧的青布直裰。布料浆洗得有些发白,却清爽挺括,没了朝服的束缚,行走间步履也显得格外轻捷。他只带了一个名唤小禄子、年岁不过十三四的清秀小宦官,悄无声息地出了寝殿,沿着宫墙内侧幽暗的甬道,一路向北。
皇城四角的角楼,巍然耸峙,如同踞守于宫阙之上的沉默巨兽。澈儿登上的,是东北角最高的一座。盘旋而上的石阶狭窄陡峭,石壁冰冷,渗透着数百年沉淀的阴凉与潮气。踏出最后一步,眼前骤然开阔。暮春的夜风,带着白日里尚未散尽的暖意,更裹挟着城外旷野奔涌而来的草木清气与护城河水的微腥,毫无遮拦地迎面扑来,瞬间灌满了口鼻,冲散了御书房内那经年缭绕、令人昏沉的龙涎香息。这风强劲而自由,吹得他束发的玉簪在鬓边轻轻嗡鸣,发出清越而细微的玉石相击之声,倒比那昂贵的香料更提神醒脑十倍。
他凭栏而立。脚下,便是匍匐于暮色苍茫之中的京城。白日里的喧嚣鼎沸、市井百态,此刻都沉入了巨大的暗蓝幕布之下,正被另一种无声的力量悄然点亮。
最先亮起来的,是内城。一座座深宅大院,朱门高墙之后,次第燃起了辉煌的灯火。或是八角琉璃宫灯悬挂于飞檐之下,或是成排的羊角风灯沿着回廊蜿蜒,光芒透过薄纱灯罩流泻出来,雍容、稳定,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星辰,勾勒出权力与财富盘踞的清晰轮廓。
紧接着,是外城。密集的里坊巷陌间,点点灯火如同被唤醒的萤火虫,渐次闪烁起来。纸糊的灯笼挂在寻常人家的门楣下,油灯的光芒从一扇扇糊着素纸的窗格里渗出,晕开一小片一小片温暖的黄晕。这些光点远不如内城炫目,却更加密集、生动,连缀交织,如同暗夜中流淌的星河,涌动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最后亮起的,是视野尽头,那片低矮而杂乱的南城角落——贫民窟。那里的灯火来得最迟,也最为微弱。一点,两点,稀稀拉拉,在浓重的暗影里顽强地亮起。那是走街串巷的馄饨挑子上,那盏被油烟熏得发黑的马灯在摇晃;是熬夜赶工的绣娘窗棂后,那截即将燃尽的蜡烛在摇曳;是破败屋檐下,为晚归人照亮方寸之地的小小油盏……这点点卑微却执拗的微光,顽强地镶嵌在蛛网般纵横交错的陋巷深处,竟比昨夜澈儿在钦天监观星台上所见的那幅浩瀚星图,显得更加稠密、更加真实,也更加……温暖。
“殿下您瞧!”小禄子踮着脚尖,半个身子探出垛口,兴奋地指着西南方向,声音在风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片!那片新亮起来的!就是去年您下旨拆了那些东倒西歪、一下雨就漏成筛子的破屋,重新给大伙儿盖起来的青砖瓦房!”
澈儿顺着他指的方向凝神望去。果然,在靠近城墙根的一片区域,亮起了一片与周遭截然不同的灯火。那些光点整齐有序,不再是贫民窟里那种苟延残喘的零星微光,而是稳定、清晰的一窗窗灯火,连成一片柔和的光带,在沉沉的夜色里,透出一种初生般的、蓬蓬勃勃的生气。像春天里,刚刚被细雨唤醒,整齐地抽出嫩芽、在风中舒展着腰肢的麦田。
眼前这片整齐的光带,与脑海中倏然浮现的画面重叠起来——开春时节,也是在这城墙附近。一个白发稀疏、脸上沟壑里嵌满尘灰的老妪,在官差清点新屋户册时,颤巍巍地从人群里挤出来,猛地攥住了他青布袍子的衣角。枯枝般的手力气却大得惊人,浑浊的老泪顺着深深的皱纹淌下,她张着嘴,牙齿脱落了大半,声音含混不清,反复念叨着:“不漏了……殿下……再也不漏了……老婆子我……住了一辈子水帘洞……临了临了……托殿下的福……”那时,他只感到那攥着衣角的手传来的卑微感激,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上,像一块无形的巨石。
而此刻,望着那片整齐明亮的灯火,那片在黑暗中坚定宣告着新生的“麦田”,那沉甸甸的压力竟奇异地转化了。一股温热的暖流,从心底最深处悄然滋生,缓缓蔓延开来,熨帖着四肢百骸。原来,这就是为政者俯身倾听那最微弱声音的意义?这就是那巨石之下,悄然萌发的生机?
风势骤然转急,卷着城楼上高悬的明黄旗幡,发出裂帛般的猎猎狂响,仿佛要将那旗帜撕碎。澈儿下意识地扶住身前冰冷粗粝、布满岁月苔痕的城砖,稳住身形,目光下意识地向下追寻风声的去处。
护城河幽暗的水面,在城楼灯火的映照下泛着破碎的微光。岸边小径上,一个模糊的身影正佝偻着前行。那人肩上压着一根长长的扁担,担子两头各悬着一盏小小的、纸糊的灯笼。随着他匆匆赶路的步子,那两盏灯笼在无边的夜色里剧烈地摇晃着,划出两道橘红色、明灭不定的光弧,如同两颗顽皮又孤独的流星,固执地奔跑在回家的路上。
这奔跑的星光,猛地撞开了记忆深处的一扇门。殷师……那个须发如雪、眼神却澄澈如婴孩的老者,退隐离京的前一日,也是在黄昏的光景里,曾立于御花园的荷池边,望着天边初升的星辰,对他说过一番话。那苍老而悠远的声音,此刻清晰地穿透了数年的时光,在猎猎风声中回响在澈儿耳畔:
“殿下啊,为帝王者,眼里该存着两种光。一是这头顶的星辰,”老人枯瘦的手指指向浩渺苍穹,“它高悬于天,亘古不移,指引方向,度量四时,是规矩,是法度,是万世不移的圭臬。二嘛,就是这脚下的灯火,”手指缓缓落下,指向宫墙外渐次亮起的万家窗棂,“它生于尘泥,明灭不定,却暖人肺腑,照见疾苦,是生民,是冷暖,是社稷根基所在。心中若无星辰,则失其方向,易入歧途;眼中若无灯火,则不知寒暖,终成孤家。”
风更紧了,吹得澈儿宽大的青布直裰紧贴在身上,勾勒出少年人挺拔又略显单薄的肩背线条。就在这怔忡出神之际,袖中一物忽地滑脱出来,带着他身体的温热,“啪”地一声轻响,落在冰冷的城砖上。
是半块玉佩。
他弯腰拾起。羊脂白玉,触手温润生暖,在城楼昏暗的光线下,流转着细腻柔和的光泽。玉上以极精湛的刀工,刻着两个古拙的篆字:“承乾”。这是东方宸,那位威仪深重、亦师亦友的亲王,在那日亲手将玉玺交付给他、完成新律颁布大典后,借着宽大袍袖的遮掩,悄然塞入他掌心的。这半块玉,被他贴身收着,早已被体温焐得温润熨帖,如同一个无声的承诺,带着不容置疑的暖意。
指尖摩挲着那“承乾”二字,澈儿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投向远方。越过层层叠叠的屋宇,在城东的方向,一片异常明亮、异常密集的灯火之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那是国子监所在。无数扇纸窗之后,映照出一个个伏案苦读的身影,清瘦而笔直,如同寒风中不肯摧折的修竹。窗纸上勾勒出的轮廓,只有专注低垂的头颅,和紧握笔管、纹丝不动的手臂。那片灯火,凝聚着寒门士子悬梁刺股的孤勇,也燃烧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滚烫希冀。
“殿下,起风了,露气也重,该添件衣裳了。”小禄子捧着件厚实的玄色披风,轻手轻脚地走到澈儿身后,小心翼翼地开口。他抬头,却见年轻的储君并未回身,依旧凭栏远眺着那满城错落、明灭不定的万家灯火。侧脸线条在朦胧的光影里显得格外柔和,而一抹清浅的笑意,正自他唇角无声漾开,渐渐染上眼角眉梢。
那笑意干净、纯粹,带着一种洞悉了某种珍贵联系的了然与满足,在昏暗的城楼上,竟比天边最亮的星子还要璀璨夺目。仿佛这脚下纵横阡陌间流淌的灯河,这无数卑微或明亮的窗内透出的光芒,都被他尽数收拢,沉淀在那双清澈的眼眸深处,化作了足以照亮前路的、永不熄灭的光源。
长风浩荡,卷起他青布袍的衣袂,宽大的袖袍与下摆在身后烈烈展开,如同两面无声的战旗,在沉沉的夜幕中招展。远处,更夫巡夜的梆子声穿透夜色,清晰地传来:“笃——笃!笃!”三更天了。那节奏分明、沉稳有力的敲击声,一下,又一下,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稳稳地敲落在少年储君日益宽阔的肩头,为他无声地增添着属于责任与未来的沉稳分量。
他心中澄明如镜。脚下这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目力尽头的煌煌灯海,绝非旅途的终点。恰恰相反,它是起点,是一个无比宏大篇章的序曲。从这巍峨城楼望出去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盏或明或暗的灯火之下,都蜷缩着、奔走着、期盼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沉默着,又无时无刻不在用最朴素的生存呐喊,等待着,呼唤着。等待着他将“苍生常安”这四个重逾山岳的大字,从这城楼之巅的凝望开始,一笔一划,踏踏实实,写进大地上每一个晨昏,写进往后那漫长而充满希望的岁月长卷里。
风,依旧不知疲倦地吹着,卷过城头旌旗,掠过万户屋瓦,带来远方田野里青苗生长的气息,带来护城河水奔涌向前的微腥,也带来……明日那不可预知却又充满生机的味道。
澈儿收回远眺的目光,转身走向下楼的石阶。青布袍的下摆拂过脚下城砖缝隙里滋生的、湿滑的青苔,发出细微的簌簌声响。那动作轻捷而从容,竟如同挥毫泼墨的大家,笔锋扫过素宣,自然而然地翻开了一页崭新、洁净、等待着书写无限可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