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进度条走完,第六轮测试正式开始。
沈逸没有立刻启动战场环境。他先确认了系统状态——所有外部接口处于断开状态,本地加密通道显示绿色安全标识。刚才那条来自观众席的异常信号提醒他,任何外界连接都可能成为干扰源。这一轮训练必须完全封闭。
“准备进入新模式。”他说,“这次不按固定节奏来。”
林悦的手指在手柄边缘轻轻摩挲,她刚把震动强度调高了一档。小舟深吸一口气,头盔戴得更紧了些。
沈逸按下执行键。
虚拟战场瞬间生成。三人角色出现在高地废墟中,视野被浓雾覆盖,只能看到脚下微弱的轮廓光。空中单位尚未出现,地面敌军也未推进,但下一秒,林悦左肩突然传来一次短震。
单震,原本代表防守。
可她没动。她知道现在的规则变了。
半秒后,右肩连续两震。
双震,进攻。
她抬起法杖,正要释放护盾阵列,却发现小舟已经冲了出去。他的战士大剑横扫前方空地,动作干脆利落。
沈逸的法师同步跟上,技能链锁定同一区域。一道残影浮现,是敌方刺客提前埋伏的位置。三人连招打出,对方来不及反应就被击退。
程序判定:突袭拦截成功。
画面暂停。
“你刚才为什么动?”林悦看向小舟,“那是反向指令。”
“我记住了新顺序。”小舟盯着屏幕,“单震之后接双震,是诱敌反打,不是撤防。”
沈逸点头。他在后台调出了震动编码表。刚才那一组信号确实是随机打乱的,不再是固定的“单守、双攻、长撤”。团队第一次在非标准模式下完成正确响应。
“继续。”他说。
第七轮加载开始。
这一次,系统加入了更多变量。视野遮蔽程度加深,角色周围只剩下半米可见范围。技能延迟波动提升至百分之八十,并且每隔十秒随机触发三秒锁死状态。最关键的是,震动信号不再遵循任何规律,甚至会出现虚假脉冲——比如连续三次无意义短震,或是左右肩交替震动制造混淆。
测试开始。
林悦刚站稳位置,右肩就传来两次震动。
双震,进攻。
她抬手准备释放干扰领域,却发现技能图标变灰。控制被锁,无法操作。
她僵了一下。
紧接着,左肩又震了一次。
单震,防守。
但她不确定这是否真实指令。前一秒的双震还没执行,这一秒又来了单震,是不是系统故障?还是干扰信号?
她犹豫了零点几秒。
就是这瞬间迟疑,让敌方远程单位抓住机会。能量束从雾中射出,直击她的辅助角色。护盾未启,伤害直接命中。
硬直状态触发。
小舟察觉到侧翼异动,本能想上前拦截,但他没收到任何震动提示。他停下脚步,又不敢轻举妄动。
沈逸的法师横移一步,挡在两人前方,开启屏障吸收伤害。他通过后台看到林悦的脑波图谱——前额叶活跃度飙升,说明她在强行分析信号逻辑。
这不是反应,是在思考。
程序暂停。
“问题在哪?”小舟摘下手套。
“她在判断。”沈逸调出数据回放,“当信号顺序被打乱,你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执行,而是理解。可战场上没有时间让你想。”
林悦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我以为第二个信号是假的。”
“以后不会有‘以为’。”沈逸打开系统功能面板,“从现在起,你们接收到的每一个震动,都是有效指令。真假由系统控制,你们只负责响应。”
他点击确认,解锁了一个新模块。
【神经耦合训练法】课程载入成功。
这是他用之前积累的游戏碎片兑换来的稀有技能书,经过系统转化,可以直接植入训练程序。课程核心是通过高频重复刺激与即时反馈,让身体形成对特定震动模式的本能反应,绕过大脑的认知处理过程。
“接下来十分钟,不做实战。”沈逸说,“只练震动识别。”
屏幕上弹出计时器。
训练模式切换为纯感官响应测试。三人关闭视觉输出,完全依靠震动感知指令。系统每三秒发送一组信号,包括单震、双震、长震、交替震、间隔震等八种组合。每次响应正确,手柄轻微升温作为正向反馈;错误则震动加强半秒作为纠正。
第一分钟,林悦错了四次。
小舟三次。
沈逸全程监控数据变化。他们的手指每次都在震动结束后才开始移动,说明仍然存在延迟处理。
第五分钟,林悦的响应速度明显提升。她不再抬头看屏幕,也不再自言自语确认指令,手指随着震动直接动作。
小舟也开始适应。有一次信号是“右双左单”,他几乎是同时做出半蹲防御姿态,然后侧步前压。
“对了。”沈逸看到数据流中的协同误差值下降到0.5秒以内。
第十分钟结束。
系统统计结果显示,两人平均响应准确率达到87%,其中标准模式下接近满分,混乱序列中也有七成以上能正确执行。
“可以了。”沈逸退出训练模块,“下一轮,实战应用。”
第八轮测试加载中。
地图生成的瞬间,林悦的视野全黑。只有角色脚下偶尔闪现一圈淡色光晕,提示队友位置。她还没站稳,左肩连续震动两次。
双震,进攻。
她抬手释放干扰领域,不管前方有没有敌人。
几乎同时,小舟右肩传来一次长震。
长震,撤退。
他立刻后跳一步,大剑收回防御姿态。
沈逸的法师站在中间,左手轻敲键盘,在后台实时监控两人的生命体征。林悦的心率稳定,呼吸均匀;小舟肌肉紧张度略高,但仍在可控范围。
他知道他们准备好了。
战场警报响起。敌方三路同时压进,空中投下干扰弹,地面单位分散突袭。系统随机触发技能锁死,林悦刚释放完一个技能,手柄瞬间失去反馈。
她没停。
左肩震动一次。
单震,防守。
她立即调整站位,靠近小舟的方向移动半步,为后续护盾衔接预留空间。
小舟此时正处于技能冷却状态,但他感觉到脚下光晕闪动,是沈逸的角色靠近。他没等震动,直接摆出承伤姿态。
沈逸抓住这个节奏,法师技能链精准打出。控制衔接完美,敌方前排被控住三秒,团队打出爆发伤害。
程序判定:反打成功,防线守住。
画面暂停。
林悦呼出一口气,额头有些出汗。她摘下耳机,声音有点发颤:“刚才那次,我什么都没看见,也不知道你在哪,但我就是知道该做什么。”
小舟活动着手腕,“我的技能还在转,但我动了。因为光圈亮了,震动也来了。”
沈逸看着终端上的数据。协同响应一致性达到94%,关键节点无一失误。他们在完全剥离视觉和听觉的情况下,依靠震动与光晕完成了战术执行。
“最后一轮。”他说。
第九轮测试开始前,他做了一件事。
启动隐藏身份加持功能。
瞬间,他的感知敏锐度提升。不只是看到数据,他能察觉到林悦每一次呼吸的节奏变化,能捕捉小舟手指在按键上的细微抖动。他像一张网,把整个团队的状态都纳入掌控。
测试开始。
复合干扰全部拉满。视野彻底消失,技能每隔五秒锁死一次,震动信号以逆序播放,甚至出现长达两秒的空白期。系统还加入了模拟疼痛反馈——每次受到攻击,手柄会施加轻微压迫感,干扰操作稳定性。
林悦一开始还能坚持。她靠着震动和光晕一步步响应指令。可当第三次技能锁死发生时,她出现了短暂停滞。
小舟也在逼近极限。他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指开始微微发抖。
沈逸知道他们快撑不住了。
就在第七分十四秒,敌方发起总攻。五名敌人从不同方向包抄,空中单位投下压制场域,三人角色同时陷入减速状态。
林悦的左肩连续震动两次。
双震,进攻。
可她没动。她的技能还在锁,视野全黑,刚才一次误判让她损失了大量血量。她不确定这是真指令还是干扰。
小舟右肩也收到了信号。
单震,防守。
但他看到自己脚下光晕闪烁,是沈逸在靠近。他咬牙,没有后退。
沈逸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
他插入了一段预设的节奏性震动波。
先是左肩,一次短震。
停顿半秒。
再是右肩,一次短震。
像心跳。
左,右,左,右。
两人同时感受到这组规律震动。
林悦闭上眼,手指按下技能键。哪怕还在锁,她也要做出释放动作。
小舟向前一步,大剑横扫前方空地。
沈逸的法师瞬移至中心位置,技能链全开。
敌方刺客正好落地,被控制链命中。
连招接上。
伤害爆发。
程序判定:极限生存成功。
画面定格在三人角色背靠背站立的瞬间。
中央投影屏亮着,显示“内部对抗赛地图加载准备中”。
林悦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笑容。小舟摘下头盔,低声说:“这次我真没想,全是身体自己动的。”
沈逸将最新数据归档至“创新训练库”。他的眼镜微微反光,指尖停留在确认键上。
屏幕闪烁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