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实验室的地下三层,空气里弥漫着mAx材料被高温炙烤后的金属味。薛逸辰站在环形实验台中央,指尖悬停在一个暗金色的球形装置上方——这是第七次迭代的“奇点容器”,内壁的四色纹路比前六代更细密,像无数条纠缠的光带,正围绕着核心那点暗紫色的“奇点核”缓缓流转。
“原初,注入120%暗物质能量。”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冰蓝色的眼瞳紧盯着容器表面的温度传感器。前六次测试中,奇点容器最多只能承受110%的能量输出,超过这个阈值,暗金色的表面就会出现蛛网状的裂纹,而今天,他们在容器夹层中加入了一层虚空色薄膜,这层近乎透明的薄膜像给容器穿上了一层弹性铠甲。
量子计算机的数据流在全息投影中炸开,0和1组成的洪流里,原初的电子合成音带着一丝谨慎:“能量注入开始,当前奇点核稳定性92%,虚空色薄膜张力系数1.8,建议在115%时暂停观测。”
林教授站在实验台边缘,雪白的长发被防静电头套束起,只留几缕垂在金丝边眼镜旁。她手中的“时空震颤仪”正发出高频蜂鸣,屏幕上的波形图呈现出平滑的正弦曲线——这是奇点核稳定的标志。“115%只是理论阈值。”她推了推眼镜,指尖在控制板上轻点,“上次在问天2的光速测试中,虚空色薄膜的实际承受力比理论值高7%,这次或许能创造新纪录。”
当能量指针划过110%时,奇点容器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暗金色的表面泛起涟漪般的光纹。容器核心的暗紫色奇点核开始膨胀,像一颗正在苏醒的种子,而夹层中的虚空色薄膜随之拉伸,原本近乎透明的颜色渐渐染上淡紫色,这是能量与薄膜产生共振的征兆。
“115%!”观测台的工程师喊道,屏幕上的温度曲线开始陡峭上升,容器表面的温度已经突破1500摄氏度,这是mAx材料的临界值。
薛逸辰没有停手。他调出前六次的失败数据,将裂纹产生的位置与当前容器的能量分布对比,发现110%阈值时的能量集中在容器底部的焊接缝——那里正是虚空色薄膜与mAx材料结合的薄弱点。“调整能量输出方向,将30%的暗物质能量导向顶部!”
林教授的指尖在控制板上飞舞,当能量分布重新平衡的瞬间,奇点容器的嗡鸣突然变得圆润,暗金色的表面不再发烫,温度曲线奇迹般地回落至安全范围。容器核心的奇点核膨胀到乒乓球大小,暗紫色的光芒透过虚空色薄膜向外渗透,在实验台周围形成一圈淡淡的光晕,光晕中的空间呈现出轻微的扭曲,让远处的仪器看起来像被揉皱的纸。
“120%!稳定输出已持续10秒!”
观测台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的完美曲线,有人激动地拍打桌子——这意味着奇点容器终于能承受超光速飞行所需的能量强度,问天3的星际跳跃计划有了最关键的硬件支撑。
薛逸辰的目光却落在光晕扭曲的空间里。那里的空气正在缓慢流动,却在穿过光晕时出现了“倒流”现象,仿佛时间在光晕中被按下了慢放键。他突然想起第五阶段发现的“时空子”,这些能干预时空结构的粒子,此刻正附着在光晕边缘,像无数个微型的时间锚点。
“用时空震颤仪捕捉时空子轨迹。”他下令道。
林教授立刻调整仪器参数,屏幕上的波形图突然分裂成无数条细支线,每条支线都对应着一个时空子的运动轨迹。这些轨迹在光晕中交织成网状,网眼的节点处,暗紫色的奇点核能量与虚空色薄膜的共振达到顶峰,形成一个个纳米级的“时空泡”——这些小泡泡里,隐约能看到实验室外的冰川景象,却比现实中的冰川年轻了至少50年。
“是时间回溯!”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将一个微型时钟放入光晕,时钟的指针立刻逆时针旋转,从9:15倒回8:45,“时空子不仅能扭曲空间,还能局部逆转时间!如果能控制这种特性,我们就能在星际航行中规避空间湍流——提前看到三小时后的危险,再调整航线。”
薛逸辰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计算,将时间回溯的参数输入问天3的导航系统:“但时间回溯的范围不能超过10分钟。”他指着时钟的指针,当倒回8:45后,指针突然剧烈跳动,时钟的表盘出现了裂纹,“超过这个限度,时空子会产生‘时间反噬’,对物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实验台旁的隔离舱突然发出警报,里面存放着前六次测试失败的奇点容器残骸。那些暗金色的碎片在光晕的影响下,竟开始缓慢地自我修复,断裂的纹路重新连接,焦黑的表面泛起光泽——这是时间回溯作用于非生命体的证据,却也让众人脊背发凉:如果这种修复发生在星舰的金属结构上,可能会导致材料分子的“记忆混乱”,让新焊接的缝隙突然变回断裂状态。
“必须给奇点容器加装‘时间屏障’。”薛逸辰调出mAx材料的分子结构图,在容器内壁增加了一层纳米级的隔离膜,“这层膜能过滤掉超过10分钟的时间回溯信号,只保留安全范围内的时空子轨迹。”
原初的虚拟形象在全息投影中闪烁,0和1组成的数据流开始重构时间屏障的模型:“屏障设计完成,需使用0.5克特级mAx材料,配合1%的虚空色粒子,预计能将时间反噬的概率降至0.001%。”
林教授看着模型上的隔离膜,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间屏障与奇点核同步运作时,容器表面的四色纹路会与暗紫色光芒形成一个莫比乌斯环的图案——这个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拓扑结构,仿佛暗示着暗物质能量与时空的终极关系:它们不是线性的因果,而是循环的共生。
“这或许就是暗物质的终极形态。”她轻声说道,雪白的长发垂落在实验台上,与奇点容器的光纹交叠在一起,“从纯紫色的狂暴,到暗紫色的稳定,再到终焉色的时空扭曲,最后在莫比乌斯环中形成闭环——它不仅是能源,更是理解时空的钥匙。”
当能量输出稳定在120%达30分钟时,薛逸辰按下了停止按钮。奇点容器的暗紫色光芒渐渐黯淡,虚空色薄膜恢复透明,只有容器表面的莫比乌斯环纹路还在微微发亮,像一枚烙印。观测台的大屏幕上,暗物质开发的进度条悄然跳到了91%,进度条末端的注释写着:“已掌握时空子的可控应用,下一步:构建星际跳跃的坐标网络。”
林教授将奇点容器放入特制的储存箱,箱壁的冷却系统立刻启动,防止残留的时空子继续产生时间回溯。“问天3的试飞可以提上日程了。”她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只要坐标网络搭建完成,我们就能从地球直接跳到比邻星,把6000年的航程缩短到1小时。”
薛逸辰没有回应。他走到隔离舱前,看着那些自我修复到一半的残骸,冰蓝色的眼瞳里映着断裂的纹路。时间与空间的奥秘,从来都伴随着风险,就像暗物质的能量,既能点亮星际航行的灯,也能撕开吞噬一切的时空裂缝。但此刻,他握着那份标注着莫比乌斯环的设计图,却觉得那些风险,不过是探索未知必须付出的代价。
实验室的窗外,珠穆朗玛峰的雪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孤狼军团的训练场上传来问天2的引擎轰鸣——那是新一批飞行员在进行光速巡航训练,他们将是第一批驾驭时空子力量的勇士。
薛逸辰知道,暗物质开发的第六阶段完成了,但关于时间屏障的优化,关于星际坐标的校准,还有太多的细节在等着打磨。而奇点容器表面那枚莫比乌斯环的纹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暗物质即将开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