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逸辰站在核心控制室时,第四层壳的设计图正悬浮在全息沙盘中央。这层壳的模型与前三层截然不同,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嵌着一枚银色的圆盘——那是微型能量储存单元,能在0.1秒内完成充放电。“第四层是‘能量海绵’。”他的手指点在模型上,孔洞里的圆盘立刻亮起红光,“当内核输出的能量超过戴森环的承载阈值时,这些单元会像海绵吸水一样把多余能量存起来,等需要时再挤出来。”
老陈的手指在圆盘的参数上滑动,突然笑出声:“这不就是你三年前在月球基地画的草图吗?当时你说要造个‘能喘气的壳’,现在真成了。”屏幕上弹出单元的测试数据:最大储能密度相当于1000吨tNt,释放时却能控制到只点亮一盏灯的功率。工程机器人已经开始铺设,银色圆盘嵌入孔洞的瞬间,第四层壳像突然长出了无数只眼睛,在恒星的光芒下闪耀。
开始铺设第五层壳。这层壳的材料不再是纯AA材料,而是掺入了从木星大气中提取的氦-3晶体,整个壳体呈现出淡淡的蓝色。“第五层是‘缓冲垫’。”薛逸辰的手指按在模型的截面图上,蓝色壳体里布满了微米级的气泡,“这些气泡里封着液态氮,遇到剧烈冲击会瞬间汽化,把冲击力卸到周围的壳体上。就像你冬天踩在雪地上,松软的雪能帮你缓冲摔倒的力道。”
小李的手指指向壳体边缘的衔接处:“boss,这里的气泡密度比别处高30%,是特意设计的吗?”薛逸辰点头,调出内核能量流的分布图:“边缘是能量流最容易‘撞墙’的地方,多些气泡,能让它们软着陆。”观测窗外面,蓝色的第五层壳正沿着第四层的轮廓生长,像给戴森球裹上了一层冰壳,却在恒星风里泛着温暖的光。
轮到第六层壳登场。这层壳的表面没有任何凸起,只有无数道平行的纹路,像唱片上的音轨。“第六层是‘能量跑道’。”薛逸辰的手指顺着纹路滑动,屏幕上立刻演示出能量流在纹路中奔跑的动画,“这些纹路是超导管道,能让内核的能量在壳体内绕圈跑,需要时再从指定的出口冲出去。就像城市里的环城高速,既不堵车,又能随时下道。”
老陈的手指敲了敲纹路的转弯处:“这些弯道的曲率半径精确到了毫米级,原初算这组数据花了多久?”“三天三夜。”薛逸辰的手指调出原初的计算日志,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公式,“它说这比解三体问题简单,就是费眼睛。”工程机器人的机械臂在铺设时格外小心,纹路衔接处的误差被控制在0.001毫米,比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还小。
第七层壳。这层壳最特别,表面镶嵌着无数块六边形的反光板,每块板都能独立转动,像向日葵一样追着恒星的方向。“第七层是‘聚光镜’。”薛逸辰的手指让反光板集体转向,屏幕上顿时出现无数道光束,在壳体内汇聚成一个耀眼的光点,“当戴森球需要集中能量时,这些反光板能把恒星的光和内核的能量拧成一股绳,威力够击穿一颗小行星。”
老陈突然指着反光板的背面:“那层黑色的涂层是什么?”“是从月球背面采集的玄武岩粉末。”薛逸辰的手指划过涂层的分子结构,“能吸收杂散光,让光束更纯净。上次测试时,这涂层把多余的热量全吸了,反光板背面摸着比极乐星环的空调还凉。”观测台里有人忍不住笑,笑声里混着赞叹——谁能想到,坚硬的玄武岩也能变成温柔的“吸热毯”。
铺设第八层壳。这是最外层(但并不是最最外层的)的壳,也是最薄的一层,只有10厘米厚,却用了纯度最高的AA材料,通体透明得像不存在。“第八层是‘防护罩’。”薛逸辰的手指穿过全息模型,仿佛能直接摸到那层透明壳体,“它不挡能量,不储能量,只挡宇宙里的‘脏东西’——微陨石、辐射尘、暗物质粒子,全拦在外面。就像给戴森球套了个保鲜袋,让里面的能量永远新鲜。”
小李的手指在透明壳体上哈了口气,模型上立刻凝结出一层水雾,却瞬间消失了:“这材料还能自清洁?”“它的表面能让杂质自动滑落,就像荷叶上的水珠。”薛逸辰的手指调出壳体的微观影像,表面的纳米级凸起让灰尘根本站不住脚。最后一块透明板嵌入时,整个戴森球突然变得通透,从外层往里看,八层壳体像嵌套的琉璃球,每层都有自己的光芒,却又完美地融在一起。
系统的提示音响起:“八层壳体铺设完成,整体能量耦合率90%”观测台里一片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透过舷窗,望着那颗悬浮在恒星周围的“超级琉璃球”。薛逸辰的手指在控制屏上轻轻一点,八层壳体突然同时亮起,光芒穿透戴森环的光环,在太空中画出一道一道贯穿星系的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