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骸之心地下营地,灯火通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临时工坊区内,缴获的SSA精密设备(能量分析仪、材料塑形机、微型反应堆)与黑曜石重型武器(四联装火箭筒、高斯重机枪、Emp地雷)被整齐地分类摆放,凯斯带领着技术班底正在进行紧张的逆向工程和整合工作,将这些先进技术与庇护所现有的星骸科技融合。
烬的源骸武装展现出对星骸材料的极致亲和力,成为重建的关键引擎。他站在巨大的星骸金属锭前,源骸武装的手掌释放出8000c的高温,将坚硬的高级骸骨金属熔化为暗红色的液态,如同揉面团般轻松塑形为所需的各种部件——护盾发生器的核心线圈、自动炮塔的炮管、结构支撑用的合金梁,精度误差控制在0.1mm以内,省去了传统锻造所需的复杂流程和能源消耗。
\"有了这个,我们的重建效率至少提升300%。\"凯斯看着烬徒手制造的一个复杂的能量导管部件,上面的星辉符文清晰可见,不禁惊叹道,\"这比最先进的3d打印还要精准,而且蕴含天然的能量亲和性。\"
协同效应在重建中得到充分体现:凯斯负责技术设计、设备调试和能源系统整合;烬负责核心材料加工和关键部件制造;流亡者们则被分为三个小组高效协作——采集队深入洞穴收集星骸材料和水源,组装队负责设施搭建和设备安装,防御队则进行警戒巡逻和陷阱布设。短短三天时间,地下营地已初具规模,星源熔炉重新启动,地热井全力运转,能源供应稳定,甚至还开辟出了专门的种植区和生活区。
防御系统的升级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并且融入了最新的技术成果。新的能量护盾发生器以源骸武装的能量特性为蓝本,融合了从铁幕记忆中解析的\"心像折射\"数据(经过凯斯的优化,偏转效率稳定在43%),形成了全新的\"源骸折射盾\"——基础防御达到A级,可硬抗小型舰炮,同时能偏转43%的能量攻击,护盾表面浮现出淡淡的星辉符文,如同活物般缓缓流动。
自动炮塔则全部加载了\"星骸共振弹头\"——这种利用烬从碎骨虫处获得的共振技术开发的特殊弹药,对生物殖装能造成额外37%的伤害,尤其适合对付幽影特勤组和黑曜石战士这类依赖殖装的敌人。配合骸骨迷宫的复杂地形,这些炮塔将形成致命的交叉火力网。
地下入口被彻底改造为三重防线:最外层是远程炮塔区,12座自动炮塔隐藏在骸骨缝隙中,监控着所有可能的通道;中间层是地雷区,布设了27枚由凯斯改装的振动感应地雷,对金属振动极为敏感;最内层是近战绞杀区,通过狭窄通道和可升降的骸骨尖刺陷阱,将敌人引入预设的屠宰场。再配合烬的源骸领域局部显化能力,整个源骸之心的防御能力较之前提升了500%。
在重建过程中,塞拉的\"生命赞歌\"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她虽然依旧虚弱,但坚持坐在医疗区中央,主动展开领域。领域范围已扩大至30米,柔和的银蓝色光芒如同温暖的潮水,加速着伤员伤口的愈合(愈合速率提升200%),稳定着幸存者因失去亲友而动荡的情绪(焦虑指数降低67%),成为重建工作的精神支柱。
更令人惊喜的是,她的领域似乎对地下环境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本稀疏的发光苔藓在领域的滋养下生长速度加快,覆盖面积扩大了15%,亮度提升了20%,不仅改善了地下营地的照明条件,还释放出更多的氧气,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偶尔,当烬在附近进行材料加工时,塞拉眉心的银星印记会与他胸口的源骸核心产生微妙的共鸣,发出频率为432hz的能量涟漪。凯斯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这种共鸣似乎在潜移默化中优化着源骸武装的能量稳定性,降低了归墟能量失控的风险。
一周后,源骸之心的初步重建和防御升级工作基本完成。防御系统启动测试中,源骸折射盾展开,星辉符文流转;自动炮塔转动,炮口对准预设目标;三重防线严阵以待。塞拉的生命赞歌领域照亮整个地下营地,温暖而祥和。
烬站在中央控制室的控制台前,看着全息屏幕上焕然一新的基地三维模型,源骸武装上的星辉纹路与远处塞拉的银星印记遥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