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共鸣阵列”捕捉到的、关于“源点之鸣”与秩序活力直接相关的确凿证据,如同一道强光,骤然照亮了秩序联盟对抗“织网者”战争的深层意义。这不再仅仅是文明之间的生存竞争,更是维系宇宙秩序根基、对抗一种试图腐蚀存在本身的“熵增癌变”的崇高斗争。这一认知,在联盟最高层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伊芙琳立刻批准了艾妲教授的申请,将“鸣动探针”项目的权限和资源优先级提升至联盟极限,项目代号变更为“根基守护者”。研究的核心目标聚焦于两点:第一,精确量化“源点之鸣”的强度、频谱与秩序活力(以能量流通性、信息承载复杂度、法则稳定性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之间的数学关系,建立“秩序健康度”的宇宙级评估标准;第二,探索是否存在主动的、安全的干预手段,能够强化特定区域的“源点之鸣”,从而加速被“织网者”侵蚀区域的天然修复过程,甚至为联盟控制区提供一层更深层的、基于宇宙本源的防护。
研究工作在高度保密与紧张的氛围中展开。更多的“共鸣单元”被制造并部署,监测网络覆盖范围从“源初之海”边缘逐步向内延伸,并特意涵盖了多个不同状态的区域:高度活跃的秩序富集区、相对平静的普通空间、已被净化的“余烬区域”、以及少数几个被标记为“秩序荒漠”(自然秩序活性极低)的异常地带。
莉亚娜作为最初的感知者,成为了“根基守护者”项目的核心顾问。她不再进行危险的深度共鸣,而是将其独特的感知天赋与阵列传回的海量数据相结合,充当着“人形校准器”与“直觉指引”的角色。她能从枯燥的数据流中,敏锐地分辨出哪些波动是“源点之鸣”的真实回响,哪些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干扰,极大地加快了数据分析的进程。
与此同时,针对“织网者”新一轮攻击的战术总结与防御升级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边境“堡垒星系”的防御网络根据实战数据进行了优化,重点强化了对大型生物构造体的拦截火力与对隐形渗透单位的探测精度。内部星域的“分布式监测与延迟网络”密度增加,并开始换装基于“共生秩序场”微缩技术的、能够对“信息解构”攻击产生更强抗性的新型探测节点。
联盟军事委员会还提出了一项极具争议的“铁幕II”计划草案——在联盟疆域外围,选取数个关键的战略跳点,建立大规模的、永久性的“秩序稳定锚点”,旨在创造出大片限制“织网者”相位穿梭能力的“泥沼区”,迫使敌方主力在更有利于联盟火力发挥的常规空间进行决战。该计划所需资源堪称天文数字,且其巨大的能量波动很可能成为吸引“织网者”攻击的磁石,反对者认为这过于激进,可能过早引发决战。
就在联盟为下一轮攻防做着艰苦准备时,“根基守护者”项目取得了两项突破性进展。
第一项是理论层面的。经过对海量数据的反复建模与验证,项目组成功建立了首个“秩序健康度—源点鸣动关联模型”。模型清晰地显示,“源点之鸣”并非完全被动,它会对秩序的“状态”产生微妙的反馈。当秩序结构趋于和谐、稳定、富有创造性时(符合“共生秩序”理念),“源点之鸣”的振幅会略有增强,频谱也更趋于协调,仿佛在“赞许”这种状态。反之,当秩序结构被强行扭曲、撕裂或陷入死寂时,“源点之鸣”则会相应减弱,变得“低沉”,如同哀鸣。更重要的是,模型预测,在秩序遭受剧烈创伤(如“织网者”吞噬)的瞬间,该区域的“源点之鸣”会有一个极其短暂但剧烈的“震颤”,仿佛基底本身感受到了痛苦。
“这解释了为什么‘织网者’的持续吞噬会对‘源初之海’整体造成负担!”艾妲在项目会议上难掩兴奋,“它们每一次攻击,都是在直接伤害宇宙的根基!而我们的修复工作,不仅仅是在恢复表面秩序,更是在为这片宇宙的‘根基’疗伤!”
第二项突破则带来了实践的可能性。项目组在分析一个刚刚经历小规模“织网者”骚扰、但很快被击退的边缘哨站区域数据时,发现该区域的“源点之鸣”在战斗结束后,其恢复速度明显快于模型预测。进一步排查发现,该哨站恰好装备了最早期的、功率较低的实验性“共生秩序场”护盾发生器,并且在战斗中有部分能量逸散,与周围空间产生了交互。
深入研究后,他们确认了一个关键事实:基于“共生秩序”理念的能量场,其本身和谐的振动模式,能够与“源点之鸣”产生极其微弱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就像是一剂温和的催化剂,能够小幅提升局部区域的“源点鸣动”活性,从而加速秩序结构的自然修复过程!
“我们不需要直接去‘强化’源点之鸣,那可能远超我们的能力且充满未知风险。”莉亚娜阐述着她的理解,“我们只需要创造出更多、更和谐的‘共生秩序’环境,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适宜的植物,它们自然会与大地(源点之鸣)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土地恢复肥力。”
这一发现为“战略性反击”提供了全新的、出乎意料的思路。或许,联盟最强大的武器,不是更具破坏力的炮火,而是能够播撒“秩序生机”的“播种器”?
然而,现实的残酷性从未远离。就在联盟为这一发现欢欣鼓舞,并开始设计专门用于“秩序生态恢复”的、大型的“共生秩序播撒装置”原型机时,“织网者”的阴影再次以一种更令人不安的方式笼罩下来。
它们似乎察觉到了联盟防御体系的强化,以及那种令它们厌恶的“共生秩序”力量的扩散。它们没有再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而是转向了另一种更加防不胜防的战术——超视距战略打击。
数个位于联盟疆域大后方的、并非军事目标、但人口密集的农业星系和资源中转站,毫无征兆地遭到了袭击。袭击并非来自可见的舰队,而是源自深空未知坐标的、跨越了极其遥远空间距离的、高度凝聚的“秩序崩解射线”。这种射线无视了常规的空间阻隔和能量护盾(除非是覆盖整个星系的、代价高昂的“共生秩序场”),直接作用于目标星球或空间站的物质与能量结构基础,引发大规模的、连锁性的物质衰变与能量逸散。
虽然由于距离过远,射线威力被大幅衰减,未能造成星球级别的毁灭,但仍然导致了数以亿计的平民伤亡、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关键后勤节点的瘫痪。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在联盟内部蔓延,谁也不知道下一道死亡射线会从哪个方向、落在谁的头上。
“织网者”在向联盟展示其可怕的战略纵深和打击能力,它们在告诉联盟,所谓的“铁幕”在真正的超距攻击面前,并非无懈可击。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威胁,联盟内部先前关于“铁幕II”计划的争论瞬间平息。在绝对的生存压力下,建立外围“秩序稳定锚点”、构建战略缓冲带成为了必然选择。资源被不计代价地调动起来,数个选定的战略跳点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军事要塞化工程。
同时,伊芙琳下达了一项更为深远,也更为悲壮的指令——启动“文明火种”计划。该计划旨在挑选一批最具潜力、代表联盟多样性未来的精英人才(包括各文明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历史学家以及部分经过严格筛选的、在“跨文明科学技术学院”中表现优异的年轻学子),以及承载着联盟所有成员文明知识、文化与生物基因库的“方舟”,组成一支特殊的舰队。这支舰队将远离联盟当前疆域,前往未知的、未被“织网者”污染的深空,作为文明延续的最后火种。
这不是撤退,而是为最坏情况所做的保险。当这份计划在绝密层级传达时,所有知情者都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重量。联盟,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
在压抑与悲壮的氛围中,“根基守护者”项目组的工作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尽快将“秩序生态恢复”技术实用化,不仅能为当前战线提供支持,或许也能为那支远行的“火种”舰队,在未来某个遥远的新家园,提供快速重建秩序文明的钥匙。
莉亚娜站在观测甲板上,望着窗外繁忙穿梭的工程舰只和远方依稀可见的、正在建设的“秩序稳定锚点”基座。她手中握着最新设计的“共生秩序播撒装置”的概念图,那上面流转的柔和光辉,与远方星港闪烁的警示红灯形成了鲜明对比。
根基已然显影,守护之路漫长;火种即将启程,希望存于微光。战争被提升到了关乎宇宙根基的层面,而联盟的每一次抉择,都可能在秩序的史诗中,刻下或存续、或湮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