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眉头微皱。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桌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盯着那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不得超过……”的字,心里像是压了块石头。
小王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问:“老刘,这玩意儿咱们厂里真得管吗?”
“你看看这份《深圳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指南》。”刘好仃把文件翻到一页,“上面写着‘玻璃制造企业必须严格控制Vocs排放’。Vocs就是你说的那个‘玩意儿’。”
小王听得一头雾水:“Vocs是啥?”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刘好仃一本正经地说,“简单点说,就是那些看不见但会飘在空气里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不好。”
小王挠了挠头:“咱车间也没见着啥气体啊。”
“你以为它看不见就不存在?”刘好仃笑着摇头,“政策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得按规矩来。”
小王叹了口气:“可这些资料太杂了,光是网上搜出来的信息就够看三天三夜的。”
“所以咱们得分类整理。”刘好仃站起身,拿起桌上的一沓纸,“我昨晚想了个办法——分人、分段、分重点。”
“怎么个分法?”小王来了兴趣。
“这样,你负责查最新的环保法规,尤其是跟玻璃生产相关的;我去图书馆找政府公报;其他人也一起动起来,各自认领一块内容。”刘好仃一边说着,一边在纸上写下分工表,“等我们都整理好了,再开个小组会议,大家一起过一遍。”
小王点头:“那我现在就去图书馆?”
“对,越快越好。”刘好仃递给他一张清单,“重点找这几份文件:《广东省工业污染治理条例》《深圳市绿色工厂建设规范》,还有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相关通知。”
小王接过清单,转身出门。
刘好仃看着他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眼手上的文件,心里明白,环保这条路比安全整改更复杂,因为不只是设备和流程的问题,而是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
下午三点,刘好仃一个人来到市图书馆。这里的空调吹得很足,冷得他直打哆嗦。他走到工业政策区,翻了几本旧书,终于找到了几份政府公报。
“哎呀,这年头纸质资料真是越来越少了。”他一边翻一边嘀咕。
旁边一位戴眼镜的年轻人听见了,好奇地问:“您是在找环保方面的政策吗?”
“是啊。”刘好仃抬头一看,是个大学生模样,穿着t恤配短裤,脚上还趿拉着拖鞋。
“我刚做完一个关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课题,要不要帮您找找?”年轻人热情地说。
“那敢情好。”刘好仃乐了,“我这老头子眼睛不好使,找起来费劲。”
两人一边翻一边聊,年轻人还给刘好仃科普了不少新名词,什么“碳足迹”、“绿色供应链”,听得刘好仃连连点头。
“现在的企业要是不往这方面靠,迟早会被淘汰。”年轻人笑着说。
“可不是嘛。”刘好仃感慨道,“我们厂已经晚了一步,现在只能追着政策跑。”
临走时,年轻人送了他一份电子版的政策汇总文档,还加了他的微信。
“有需要随时问我。”年轻人挥挥手走了。
刘好仃抱着一堆资料出了图书馆,外面的太阳晒得他眯起眼。他心想,环保这件事,虽然起步晚,但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回到厂里后,刘好仃把资料摊在会议室桌子上,召集大家开会。
“各位,这是我们目前能收集到的所有环保政策文件。”他指着桌面,“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看完就算,而是要理解、分析,然后找出我们厂现在的差距。”
会议室里坐着技术员小王、质检员小李、维修组的老张,还有几个平时不太说话的普通员工。
“说实话,我对这些政策一点概念都没有。”小李举手发言,“我们厂是不是达标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刘好仃拿起投影遥控器,打开ppt,“这是去年的环保评分表,你们看看。”
屏幕上出现一张表格,红色的分数格外显眼。
“我们的得分是72.5,而行业平均是85分。”刘好仃指着图表,“也就是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还没达到标准。”
“比如呢?”小王问。
“比如废水处理、废气排放、能耗管理。”刘好仃一一列举,“特别是刚才小李提到的Vocs排放问题,我们现在连检测设备都没有。”
“那咋办?”老张插嘴,“难道还得买一套专门的监测系统?”
“这个先不急。”刘好仃摆摆手,“第一步,我们先把政策吃透,知道哪些是红线,哪些可以慢慢改进。第二步,列出我们厂现有的环保数据,对比一下差距在哪里。”
“那数据在哪?”有人问。
“档案室。”刘好仃回答,“从今天开始,咱们轮流去档案室翻记录,特别是这几年的废水处理报告、废气排放检测结果。”
“听起来像做作业。”小李嘟囔了一句。
“这不是作业,是生存手册。”刘好仃笑着纠正,“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谁不达标,谁就得关门。”
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
刘好仃环视一圈,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其实不然。咱们每个人都是环保的一部分。你操作机器的时候多注意节能,就是环保;你清理车间的时候别乱倒废料,也是环保。”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温和:“咱们不是大企业,但我们也不是落后分子。只要肯学、肯改,总有一天也能评上绿色工厂。”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接下来几天,刘好仃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
他们一边整理政策,一边翻找历史数据。有些记录早就丢了,有些报告写得含糊不清,但他们没有放弃,一点点拼凑出工厂的环保现状。
有一次,小王在档案柜最底层发现了一份未上报的超标排放记录。
“老刘,你看这个。”他拿着报告走进办公室,“去年第三季度,我们有一项废气指标超了标。”
刘好仃接过报告,脸色沉了下来:“这事儿怎么没人提过?”
“可能是当时没当回事吧。”小王低声说。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说:“以后不能这样了。环保无小事,哪怕是一次轻微超标,也要重视。”
他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建立环保异常记录机制”。
他知道,真正的改变,不是喊口号,而是从每一个细节做起。
周五下午,刘好仃再次召开小组会议。
这次,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发现我们厂区的绿化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2%,而《绿色工厂建设规范》建议不低于20%。”小李汇报。
“我在网上查到一些同行的做法,他们在屋顶种草,既能隔热又能吸收二氧化碳。”小王补充。
“我觉得我们可以先从车间门口开始,种点绿植。”老张说,“我老家有种叫虎尾兰的植物,特别耐活,还能净化空气。”
刘好仃听着大家的发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看来大家都开始动脑子了。很好!”
他翻开笔记本,念道:“截至目前,我们梳理出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废水处理系统老化;二是废气检测手段缺失;三是能源使用效率偏低。”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些问题,有些可以立刻着手改进,有些需要时间规划。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明确目标——让我们的工厂,成为一个真正符合现代环保标准的企业。”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声音。
刘好仃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这条路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走得下去。”
说完,他看向窗外,厂区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
他知道,环保这条路才刚刚开始,但他已经准备好,一步一步走下去。
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清凉,也带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