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嬷嬷想了下,突然脸色大变,险些连灯都拿不住。
“太太,今晚是月圆之夜。”
烛火幽幽,映出两张并不年轻的脸,在火光中透着坑坑洼洼的阴影。
三太太的手也开始有些打颤,喃喃道:“月圆之夜?月圆之夜?难道,屿承真的回来了?”
她害怕之余,很快有些欣喜就涌了上来,急忙扶着兰嬷嬷说道:“你去拿上灯笼,我们出去看看。”
兰嬷嬷愣了好一会,这才急忙拿上灯笼,跟着三太太出去。
三太太出了正殿的门后就向着偏殿而去。
月光冷惨惨地铺在地上,像是银色的霜雪,又寂又冷。孤零零地透过一扇又一扇的隔窗,露着窗户的形状。
三太太径直推开了偏殿的门,屋内只有月光,没有任何动静。
连那道让她这段时间感到心烦意乱的酣雷声都没有。
她又重新走了出来,整个院中,除了那催命般的拍门声,鸦雀无声。
兰嬷嬷跟在三太太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抬头看了下。
一轮满月高悬,孤零零的一点星光都没有,月光落在整个人庭院之中,惨白惨白的。没有月光的房间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往日里皆挂着灯笼的地方,也都没有丝毫光亮,只有暗红色的影子在上面挂着。
兰嬷嬷不禁弓了弓身子,警惕地看向四周。
三太太看了一圈后,将视线落在玄虚山房的大门上。
拍门声此时就是从那边传过来的。
很奇怪,外面拍门的声音很没有规律,不像是正常人拍门的声音,拍的也时重时缓。缓的时候像是在轻叩门扉,重的时候却又像是在不耐烦的砸门,直接砸到了人心里。
兰嬷嬷吓得直往后退,三太太却被吓得一愣一愣的情况下还想往前去。
“太太!”兰嬷嬷拉住三太太:“已经是丑时了,院子中又没有人,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出去了。”
三太太回眸盯着兰嬷嬷,那直勾勾的眼神简直要把兰嬷嬷给盯穿,盯的兰嬷嬷心里发毛,话都不利索了。
“太......太太,你......你在看什么?”
突然,三太太伸出了手掐上了兰嬷嬷的老脸皮,跟着一扯,扯高了一截,疼的兰嬷嬷大叫一声哎呦。
“太太,你这是做什么?”
三太太看了看自己的手,又看了看捂着脸龇牙咧嘴的兰嬷嬷,倏然道。
“我不是在做梦,是真的,月圆之夜,屿承真的来了,外面的肯定是屿承。”
说着三太太竟然连灯笼都不拿,就朝着大门而去。
“屿承,是我的屿承回来了。”
兰嬷嬷急忙去追,在大门前将人拦住。
“太太,太太,你糊涂了,万一是闯进府的歹人怎么办?你就这么去开门,多危险呐。”
二人此时就在门边,外面的拍门声竟然也跟着停了下来,就好似是听到了二人的声音一般,故意等着开门。
三太太有些犹豫,心中也惴惴不安。虽然明白那是儿子,可是谁都没见过鬼,也不清楚已经变成鬼的儿子会不会因为客死他乡而变成厉鬼。
刚才全是凭着对儿子的思念才这般勇的,现在稍稍冷静了下来后,她也开始害怕起来。
变成鬼的儿子,真的还是儿子的样子吗?
“那......我先看看。”
三太太让兰嬷嬷把灯笼拿远点,然后缓缓往门缝的地方趴去。兰嬷嬷环顾四周,往三太太的身边靠。
“太太,你看到了吗?是谁?长什么样子?”
“砰——”
突然一声巨响,吓的兰嬷嬷差点扔掉了灯笼。三太太则瞬间直起了身,缓缓转了过来,脸色比天上的月光还惨白,像是丢了魂似的。
兰嬷嬷吓得急忙喊着:“太太,太太,怎么了?怎么了?看到什么了?”
三太太眼睛都直了,怔怔地道:“外面......没有人。”
话音刚落,又是拍门声,这次对方好似是没耐心了,砰砰砰地接连拍门。
主仆二人吓得抱紧了对方。
三太太嘴唇打着摆子,哆哆嗦嗦地问道
“屿......承.......吗?”
砰——
又是一声巨响,好似外面的人在催促,二人吓得啊啊大叫。
突然,外面安静了下来,没有了丝毫动静。反而传来了一个很悠远缥缈的声音。
“母亲——”
三太太愣了愣,放开了兰嬷嬷,趴到门缝上,竖起耳朵去听。
兰嬷嬷吓得腿肚子都在打颤,小声问道:“太太,太太,你在听什么?”
三太太示意兰嬷嬷噤声。
“母亲——”
又是一声轻唤,空灵又虚幻,好似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而来又好似就在身边。
兰嬷嬷吓得直接靠在了墙上,眼睛发直,喃喃自语。
“真有鬼?”
“是屿承的声音,是屿承的声音。”三太太一时惊喜竟然忘了恐惧,直接去拉门闩,边拉边喊道:“屿承,是你吗?娘来了。”
兰嬷嬷想要阻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三太太激动下,把门豁然打开。
刚打开,只见一双绿幽幽的眼睛,尖锐的獠牙直接冲着二人而来,吓得二人急忙蹲了下去。那东西带着夜里疾风飞了过去。
待三太太起身,才发现外面空无一人。
兰嬷嬷刚抬头,就闻到了一阵血腥气,定睛看去,发现大门上挂着赤红的鲜血,在月光下呈现暗黑色,一条条还在往下淌着,滴落。
“啊——”
兰嬷嬷大叫一声,晕了过去。
三太太回眸也看到了血,吓得整个人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这时,她的耳边又听到了景屿承的声音。
“母亲——”
三太太抖如筛糠,还不忘回应着:“屿承,娘在这呢,你在哪?”
三太太背靠着墙壁,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往四处看去。
“母亲——”
幽幽声音自竹林而来,三太太看了一眼,颤颤巍巍地往东边走。
玄虚山房东边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往日里竹影飒飒,暗香浮动很是雅静,其中有一轩亭被称为“竹外一枝轩”取自“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此时晚风穿过,簌簌而响,月华丝丝射下,曲径通幽处,静谧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