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盖州之地,常孤雏于处理公务之暇,亦往辽东北部巡视。
大明辽东,沃野千里,物产颇丰。
田畴之中,粟麦黍稷,岁岁丰登,乃民生之根本。
山林之内,松木桦木,质地坚实,可为栋梁。
又有参茸貂皮,皆为稀珍,人参滋补,鹿茸名贵,貂皮轻暖。
江河湖泽,鱼蟹肥美,捕捞之获,充于市肆。
盐场煮海为盐,行销四方。
矿脉藏于深山,铁铜之属,利于器械锻造,实乃物华天宝之地。
今之辽东,粮产丰盈,储量颇厚。且畜牧之业渐趋昌隆,工坊林立,通衢四达。
且辽东异于大明他处,其地为官府所掌,百姓以承包之法,从官府承地。
于此,在颇大程度上,遏止土地兼并,亦阻士绅豪族滋长。
大明他处,士绅豪族势盛,广占田亩,兼并之风炽烈,操纵地方诸事,权势煊赫。
然辽东之地,士绅豪族势微,因土地为官辖、民承包之故,难成气候,与他处相较,恰似两极,判然有别。
今辽东少许士绅豪族,虽家资颇丰,然囿于辽东律法之严,仅能为富家之翁,无从施展手段以兴风作浪。
论家财,辽东士绅豪族弗如商贾;言待遇,其又不及百姓。困于其间,实感憋屈。
然于辽国公常孤雏弹压之下,彼等未敢多言,唯能安稳度日。
常孤雏平倭国之后,即着手筹备兴举捕鱼之业。
于辽东而言,捕捞行业若兴,其利颇广。
首当其冲,可增物产。
辽东滨临水域,渔产丰富,捕捞能使各类鲜鱼蟹虾等水产充盈市面,既供本地民生之需,又可外销获利,活跃商贸流通,增益地方财货。
次者,拉动诸业。
捕捞需舟船、渔具等物,能带动造船、木工、织网等工坊兴盛,为众多匠户提供营生,促其技艺精进。
且渔获的存储、运输需冰窖、车辆等,亦推动冷藏、物流等行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使民众增收。
再者,提升税赋。
捕捞行业繁荣,从业者获利,官府税收亦随之增长,可为辽东各项建设,如水利修缮、城防巩固等提供资金,推动地方发展。
不过,若捕捞无序,或致渔业资源衰减,影响长远收益。
是以,合理规划捕捞,方能使捕捞业于辽东经济,长久发挥积极效用。
辽东之地,粮业、畜牧、工坊诸业,相互促动,彼此增益。至如今,辽东堪称大明首屈一指之经济体。
辽东秉持以民为本之策,虽大体仍循士农工商之制,然于四者要求未臻严苛,唯略有侧重。今辽东之地,无论士子、农人、商贾、工匠,基本待遇皆平,均得读书。但遵辽东律法,便无大碍。
辽东开化之风,于本地裨益良多。
诸业并兴,打破旧有桎梏,士农工商皆得机遇,各施其能,使辽东经济繁荣昌盛,民生富足安乐。
平等之策,令各阶层齐心,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焕发出蓬勃生机。
此开化之风,亦如明灯,对辽东之外大明各地人才颇具引力。
士子见辽东重学且机遇均等,能一展所学,遂心向往之;工匠闻此地工坊兴盛,技艺可切磋精进,愿投身其中;商贾知营商环境优渥,商机众多,欲来此逐利;农人感其政策利民,有望改善生计,亦思迁徙。
各地人才纷至沓来,为辽东注入新活力,促其愈发兴盛,形成良性循环。
某日,倭岛银矿之开采情状已明。
倭岛银矿,赖先进之术,岁产颇巨。石见银山,岁出银可达二百万两;佐渡银矿,年亦产银约六万至九万两;生野银矿,约万两;岩美银矿,其一矿约一万二千两。
辽东舰队,载二百余万两白银,运返应天。
朱元璋率百官至秦淮河畔迎之,亲睹二百余万两白银卸船。
百官见二百余万两白银如流银泻地,自船上源源卸货,一时皆瞠目结舌,面露惊色,交头接耳之声骤起,仿若未料竟有如此巨量之银,神情间满是震撼,实未想此番场面之壮观宏大。
大明国库白银岁入约数百万两。
今时倭岛,每年所采白银达二百余万两,几近大明国库税入之三分之一。
今倭岛岁产白银已逾二百万两,朱元璋亦深知,大明宝钞之革新,正逢其时矣。
大明宝钞之屡贬,究其根本,约有数端:
一者,初设之时未备实银为本,徒恃国朝信诺以为凭,遂致钞值难固。
二者,朝廷为补国用之需,肆意滥发,不顾后果,钞券漫溢于市,物贵而钞轻,法度日坏。
三者,白银者,贵金属也,价值恒定。民间渐悟宝钞不若银两之能保值,弃钞而就银,宝钞遂失其用矣。
四者,伪钞盛行,古之印钞技艺有限,防伪之术易为人破,奸佞之徒伪造宝钞,混淆视听,损及宝钞之信义。
综此诸因,皆为大明宝钞贬值之由,终至不可收拾,沦为无用之纸。
待户部官员将此银两核算入册,朱元璋遂率群臣回奉天殿。
既归奉天殿,朱元璋遂提出改革大明宝钞之议。
太子朱标进而陈词曰:“若以白银为大明宝钞之锚定,庶几可解宝钞信誉与保值之虞。如此,则民心向稳,商贸亦将更为畅达。”
胡惟庸奏曰:“殿下所言,诚为至理。然尚有数端未解之难题,亟待商榷。”
太子朱标谓胡惟庸曰:“胡相有何见教,但说无妨。”
胡惟庸遂对大明宝钞之改革提出数点疑问,曰:“其一,宝钞之发放,当以何为准绳,方能兼顾公允?其二,盗印之防范,需有何等严密之法度,方保无忧?”
言下之意,皆为宝钞推行之关键所在,不容小觑。
朱元璋闻后,沉声答曰:“此事吾早有筹谋。大明宝钞之印制确需留意,往昔之印刷既简陋又繁杂,于防伪一道,更未尽善尽美。”
李善长趋前启奏曰:“陛下莫非要颁行新宝钞乎?然则旧钞将何去何从?”
朱元璋闻奏,略一沉吟,乃正色道:“朕已有策以处之。旧钞之回收,可设定期限,令民间悉数缴还官府,按例兑换相应之值。逾期不缴者,则视同废纸,不得再用。如此,既可保新钞之畅行,亦不失公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