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答:“无旨不敢擅自入内。\"
贾环笑道:“快请她进来,都是一家人,无需这般客气。\"
片刻,薛姨妈至荣庆堂,跪地叩拜:“民妇薛王氏拜见陛下。\"
贾环微笑:“姨母快起身。\"随即示意宝钗:“宝姐姐,还不快扶姨母起来。\"
宝钗上前扶起薛姨妈,道:“母亲快请坐,陛下说今日只论家礼。\"
薛姨妈在贾母身旁坐下后,贾政、宝玉、贾兰及贾琮等人依次上前行礼,均被贾环一一免礼。
他转向贾兰,问道:“兰儿学业如何?今年可有计划应试?”
贾兰激动道:“陛下,定会尽力而为。\"
贾环赞许:“好!贾家这一代若论学识,你堪称翘楚。
朕拭目以待,莫要令朕失望。\"
黛玉轻斥:“何必给他这么大压力!”
转头对贾兰道:“别听你三叔的,按自己的节奏去考便是,这次不成还有下次。\"
贾兰恭敬道:“皇后娘娘教诲,兰儿谨记于心。\"李纨在一旁听得感慨万分,有了贾环与黛玉的情分,贾兰的未来定无忧。
贾环点头,又问宝玉:“你的店铺经营得如何?”
宝玉听罢面露羞涩,答道:“陛下,店铺虽略有盈余,但我正在改进胭脂配方,相信日后会更出色。\"
贾环听后点头道:“这样很好,能够 ** 谋生便是好事,还能为子女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父亲并非无能之辈。
贾家并不缺你这些银子,不过是帮你找份正经差事罢了。\"
贾母回忆起宝玉的孩子,笑着问:“皇后娘娘,不知道宝玉的孩子将来是否有机会与皇子一起读书?”
黛玉先是一怔,随后笑道:“这有何难?届时接他入宫便是。\"
贾环对此并无异议,成才与否终究要看个人,多一次机会又有何妨?
宁国府。
贾环等人在园中漫步一番后,黛玉感慨道:“还真有些怀念从前的日子。\"
陪同的王熙凤笑道:“那还不容易,皇后娘娘常来家中坐坐就行。\"
黛玉白了她一眼:“你以为出宫就这么简单?”
宝钗接过话头:“皇后娘娘需坐镇后宫,轻易不能外出。\"
王熙凤灵机一动:“那我可以经常进宫向皇后娘娘汇报家中事务。
对了,茂哥儿能不能进宫陪伴皇子读书?”
黛玉闻言笑了:“我还以为二嫂子能忍到什么时候呢,哈哈!”
王熙凤脸微微发红:“怎么,我家茂哥儿就不能去吗?”
她用幽怨的目光看向贾环,毕竟自家儿子可是皇家血脉。
贾环干咳一声:“二嫂子尽管送茂哥儿进宫,日后若他有所成就,朕就让他承袭荣国公的爵位。\"
王熙凤喜形于色:“陛下的话,我都记住了。\"
黛玉嘴角微扬,目光意味深长地盯着贾环,贾环心中一紧,忙转移话题:“时候不早了,林姐姐,咱们该回宫了。\"
五年后,大乾各地已修建起水泥路,新政也深入人心,百姓生活愈发富裕,对皇帝感激不已,贾环在民间的声望也达到巅峰。
神京城,城南。
“李大叔刚收工吧?听说你儿子下个月要办喜事,可别忘了请我啊。\"路人说道。
李大叔笑道:“怎么会忘,你也别忘了给喜钱哦。\"
“过去的苦日子忘不了,不过现在生活好了,还能在城外工厂工作,收入也不错,全靠当今陛下的福气。\"李大叔笑着说道,“可不是嘛,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好日子呢?我家四口人都有工作,这些年攒了不少银子,一半用来给儿子娶媳妇,另一半给女儿当嫁妆。\"他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哎哟,李大叔,您不是一直最喜欢应哥儿吗?怎么现在这么偏心啦?”
有人调侃道。
李大叔急忙解释:“你可别乱说,陛下说过要善待女儿。
这话要是让我家丫头听见了,非跟我闹翻不可。\"
“哈哈,李大叔,我得赶紧去给我闺女买零食,刚刚领了工钱,准备给她买巧克力。\"
这样的事情在神京城屡见不鲜,百姓的生活确实改善了许多。
要是有人胆敢诋毁当今陛下,根本不需要官府出手,普通百姓就会让他付出代价。
不远处,张廷玉和林如海相视一笑。
他们见证了大乾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对贾环心生敬佩。
张廷玉赞叹道:“陛下英明果决,如今北辽太平,罗刹国也被赶到了北海之外,再想入侵大乾就难了。
当年林相慧眼识珠,早早把女儿许配给陛下,真是明智之举啊!”
林如海谦虚地说:“张相过奖了,那时虽然陛下年纪尚小,但已显现出非凡的担当。
我深知自己的处境,能把玉儿托付给这样的明主,我也安心了。\"
皇城内,两个少女带着几个孩子嬉戏打闹,黛玉和宝钗等人在一旁笑语盈盈。
珺姐儿已经十岁,穿着公主常服,显得活泼可爱。
她正揪着贾蔚的耳朵,不时数落几句,贾蔚则一脸求饶的模样。
黛玉身旁的秦可卿同样带着笑意注视着这一幕,她的手轻轻抚着微微隆起的小腹,脸上洋溢着母爱的光辉。
妙玉也是一副慈爱的模样。
远处,贾环望着这一温馨场景,心中百感交集。
他终于来到红楼世界,没有让这些女孩陷入悲惨的命运,也算完成了心愿。
贾环仰望天空,心怀感激地想着自己能置身于红楼世界,拥有这样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
他暗自发誓,将来定会竭尽全力,让世间百姓都能享受幸福安康的生活!
完。\"六弟果然口才出众!”
楚稷笑道:
“怎觉二皇兄今日说话怪异,莫非家中近日摆了阴阳八卦阵?”
一声轻笑从身后传来,楚秩的脸色愈发难看。
未等他开口,宫门外小太监尖声喊道:
“政务待理,众臣入殿!”
宫门开启,众人按品级依次入内。
大明宫。
这里是朝臣议事之处,与电视中金銮殿类似,仅名称不同。
楚稷落座后闭目养神,众臣亦保持安静。
没多久,就听见夏守忠高声宣布:“陛下到!”
“臣等拜见吾皇,吾皇 ** !”
雍和帝坐在龙椅上笑着说道:“平身吧!”
许多朝臣立刻意识到皇帝今天心情很好,心想自己呈上的奏疏或许能顺利通过。
楚稷起身却没有抬头,按照规矩,他本该仰视皇帝,但此刻却在思索如何应对眼前局势。
雍和帝透过冕旒看着楚稷,心中暗笑,开口道:“各位爱卿,前几天商议的皇家银行事宜已由各部尚书议定完毕,想必大家都已知晓。
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今日肃王在此,诸位若有疑问,尽管向他请教。”
楚稷眉尖微扬,心想这是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毕竟皇家银行是他提出的,这件事定会让部分文官对他心存感激。
特别是那些因这项政策获利的五品及以上官员,都会因此受益。
六科给事中的给事中欧科出列行礼后问:“肃王殿下,关于皇家银行的规模、盈利方式以及如何防伪和互通储存信息等问题,此前已有说明……”
但他接着说:“但我有个疑问,银行用百姓存款进行投资,若失败了怎么办?百姓的钱岂不是就没了?我和同僚讨论过,觉得仅靠投资是否有些冒险?”
“我并非质疑太上皇或陛下,也不是反对肃王殿下的提议,只是……”
楚稷笑着回应:“欧大人有这样的顾虑很对,这表明您真心关心百姓的利益。”
欧科嘴角带笑,作为言官,他明白只要楚稷能条理清晰地解释,就能为他赢得更多支持。
若解释不清,反倒更好——直接反击!
六科给事中的最高荣耀是什么?
皇帝被反驳得无言以对后,直接撞死在朝堂上的荒唐场景早已成过去。
如今虽无法直怼皇帝,但针对皇子总归可行。
这并非毫无缘由。
一方面,清流人士向来重视名声胜过一切;另一方面,六科给事中的官员们已与皇家银行无涉。
他们虽手握实权,却仅是七品小官。
楚稷上前先向雍和帝行礼,随后转身对众臣说道:“皇家银行不应仅依赖借贷,因百姓即便经营生意,贷款数额也有限,且易成赖账之徒。
若仅贷予户部,回款周期亦会延长。
因此,银行应通过贸易与商品实现增值。”
群臣皆感意外,此前从未提及这些获利方式。
二皇子楚秩出列斥道:“皇家银行以皇室名义由国家担保,怎能涉足商贾之事?更别说与民争利!”
楚稷冷笑一声:“二皇兄,我尚未说明具体贸易与商品,何谈与民争利?二皇兄可知百姓如何谋生?”
楚秩一时语塞,他确实不知。
但还是硬着头皮答道:“无非种地、做工或做生意罢了。”
“满口胡言!”
雍和帝听楚稷说出“胡说八道”
时,莫名想起了上次对大皇子楚秀说的“一塌糊涂”
。
上次是针对大皇子,这次轮到二皇子楚秩。
关于皇家银行的事,暖心殿那天已讨论多次。
直到今日才让楚稷出面,因有些细节还未完善。
即便有银行,这个时代也难以沿用前世的模式。
时代变迁,局限亦随之改变。
前世银行靠贷款盈利,而今则不然。
这个时代既无开发商,也无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巨头。
即便身为皇商,也得仰仗皇室的恩泽,天家给的才是你的,不给就得忍着。
贷款只是皇家银行的一个盈利手段,真正获利的是其投资的下属产业。
把下属产业与冶造局结合,再从朝堂和民间挑选代言人作为经销商,这是最稳妥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皇家银行能够与国外接轨,此时还有许多资源尚未传入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