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若姐姐想通了,我定为她寻一门好姻缘。\"
其余女子听得瞠目结舌,心中暗忖:女子终归要嫁人,环哥儿的话不过是宽慰罢了。
湘云性急,不愿继续这话题,灵机一动提议:“这般良辰美景,岂能无诗?不如大家即兴赋诗,如何?”
众人纷纷应和,各展才华,黛玉与宝钗之作尤为出色。
湘云笑问:“环哥儿,你为何迟迟不动笔?可是觉得我们不配与你同作?”
黛玉闻言,目光微冷。
贾环忙摆手解释:“云妹妹莫急,我又不是不肯写,何必逼人太甚!”
稍作沉吟,续道,“此词乃我幼年身处北辽时所作,独处深夜,思念亲人而发,还请姐姐们莫要笑话。\"
平生不曾知相思,尝尽相思滋味,方懂相思之苦。
身如浮云般飘忽,心似柳絮随风起舞,气息若有若无。
只余一缕残香,空留盼望,等待那远行之人归来。
情至深处,偏逢灯影昏黄,月色朦胧,徒增惆怅。
黛玉听罢,声音哽咽:“环儿,这词分明是为你表妹所写。\"
众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名少年于军帐之中凝视明月,满腔是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当时年仅九岁的贾环,怎能不令人怜惜?迎春与探春等人皆眼眶泛红,默默注视着立在一旁的贾环。
湘云缓过神来,嗔怪道:“环儿,你又用这般词句骗我们落泪,当真是个坏家伙!”
贾环无奈摊手:“云妹妹这话实在冤枉,明明是你们求着我作诗,现在反倒指责于我,这世道还有没有天理?”
“我不管,环儿你不弹一首,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湘云耍赖地说。
因贾环被罢官,一些不安分的人动起了心思,纷纷递交弹劾贾环的奏折,很快便堆满了弘武帝的御书房。
弘武帝笑着对张廷玉说道:“爱卿看看,贾环这个混账究竟得罪了多少人,参他的奏折都快把御书房塞满了。\"
张廷玉捋了捋胡须,笑着说:“陛下,宁侯所做的事都是为了推行新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江南士族恨不得将他撕成碎片。
而且在朝中,宁侯也得罪了许多人,元兴一脉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陛下还是要多加保护他啊。
我的意思是,贾环为国朝做到这种程度,几乎与士族勋贵站在对立面,这样的人用起来才让人放心,将来也不会有失控的风险。\"
弘武帝怎会听不懂张廷玉的话,笑着说:“朕何尝不想护着他?只是他斩杀太后近侍的事,若论严重性,便是大不敬。
朕清楚贾环自踏入仕途以来确实帮了朕很多,朕也很喜欢他,但毕竟他还年轻,做事有些莽撞,还需好好磨炼才行。\"
张廷玉点点头道:“陛下说得极是,免得他日后生出骄纵之心。
不过这样的人才,若是总让他闲着,岂不可惜?”
弘武帝笑道:“那混账想卸磨享清闲怎么可能?朕一天都睡不了几个时辰。
贾环虽然莽撞,但办事倒是极好的。
先晾他一段时间,再给他差事,也好让他警醒,别再给朕添麻烦。
如今宗室对贾环不把天家血脉当回事非常不满,朕也需要顾及一些宗室的脸面。\"
张廷玉说道:“陛下英明,宁侯若知道陛下的苦心,定会感激涕零。
只是臣心中叹息,伴君如伴虎,自从陛下登基以来,龙威渐重,贾环的重要性已不像从前那般举足轻重。
陛下的想法与以往有所不同,虽然也看重贾环,但始终以江山社稷为重。
若贾环以后依旧我行我素,后果恐怕难以预料。\"
作为内阁首辅,张廷玉考虑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
贾环虽对朝廷有功,但如果对朝廷构成威胁,他绝不会手软。
但若贾环能安分守己,他也愿意适当相助。
在张廷玉心中,贾环即便日后晋封国公,也不过是被圈养于府中颐养天年罢了。
若说封王,还需功勋,弘武帝怎会给予他这样的机会?所谓君臣和睦不过是空谈,稍有不慎,恐怕连弘武帝去世时都不会放过贾环。
宁国府内,贾环独自坐在宁安堂。
自太上皇驾崩、弘武帝独揽大权以来,他察觉到弘武帝对自己的态度悄然改变。
或许连弘武帝自己都没注意到,这正是贾环早有预料之事。
自古 ** 多薄情寡义,除非自己甘愿任人摆布,否则难逃抄家灭族的结局。
好在目前弘武帝仍需借助他的力量,他尚有时间布局。
即便未来不得不举家迁往异乡,他也无意因一己私利祸及天下苍生。
然而,贾环绝非坐以待毙之人。
他组建黄昏组织的原因就在于此,若能在外开拓疆土建立封地,岂非一举两得?
“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贾环感叹道,他相信弘武帝不会轻易取他性命,但继任者未必如此宽容。
他绝不会将自己的家人命运寄托于皇室的仁慈之上。
这时,周扬来报:“侯爷,今日镇北侯率领元兴一脉进京,平山伯、武阳侯等人奉调离京。\"
贾环听后笑道:“树欲静而风不止,神京城又要热闹一番了。\"
大明宫养心殿内,弘武帝看着跪拜的边军将领点点头,说道:“诸位爱卿请起,你们为边境安宁付出十余年辛劳,朕铭记于心。
戴权,宣旨!”
镇北侯王伦接手步军统领衙门,平阳伯杨钊接管西山十二团营,其他调防回京的边军将领也各有所属。
由于此次调动,京城内部势力重新洗牌,原本强势的元兴勋贵实力受损。
虽然边军一系同属元兴勋贵,却另立门户,使得京城形成三派鼎立的局面。
遭此削弱的元兴勋贵自然对贾环痛恨至极,恨不得剥其皮抽其筋以泄心头之恨。
退朝之后,镇北侯府。
正堂之上,镇北侯稳坐主位,几名边军将领分列下方。
王伦环顾四周,沉声道:“诸位,回归京城后,尽管我们同属元兴一脉,但多年以来,与都中的勋贵们交往甚少。
都中众人对我们边军系统这些年漠不关心,致使关系日渐疏远。
在边镇时,全靠自身努力生存,如今回京,更需谨慎行事,切勿卷入他们与开国一脉的纷争。\"
平阳伯杨钊率先说道:“侯爷所言极是,都中元兴勋臣一直看不起我们边军,甚至在军饷上刁难,实在令人厌恶。
我们绝不能被他们利用。\"周围将领纷纷附和。
一位中年将领接着说道:“侯爷,宁侯当年在北辽与我们关系融洽,为人也坦荡磊落。
回京后,他凭个人能力与对方抗衡,并除掉了宋国公曹文杰,削弱了三大国公之一的力量,可谓气势惊人。
据说当今圣上对宁侯颇为看重,我们应避免与其对立。\"此人正是当年扶风城的指挥使,因战功升任一等男。
镇北侯听罢摆摆手示意安静,随后开口:“初到都中,我们只需专注于本职工作,置身事外即可。
回去后告诫家人,这里不同于边镇,若有惹事生非者,绝不姑息!”
卫国公府。
书房内,李泰与邓达对 ** 谈。
邓达愤愤地说:“李大哥,贾环提议换防,导致我们损失惨重,真是可恨。
连王伦也不来拜访,看来已经离心了。\"
李泰笑了笑:“这在我意料之中,多年来我们与边军已渐行渐远,王伦不来拜访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如此也好,如今都中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贾环的地位已不像从前那样重要。
况且他的对手不仅仅是我们,还有天下的士族文官。
若他仍不知收敛,嘿嘿……”
邓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道:“没错,论起阴险狠辣,文官才是高手。
我们就等着看贾环如何败亡吧,哈哈哈!”
李泰正色道:“贾环近期内不会有事,圣上对他仍有重用之意,但新法推行后情况就不同了,那时才是对付他的最佳时机,我们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邓达笑着附和:“兄长所言极是,如今圣上依赖他,不过是想让他作为工具使用。
贾环目前并无兵权,即便将来圣上保他,也不过是个被圈养的国公罢了。
而且到时候那些被他得罪的文官,又怎会容他平安富贵?最终难逃抄家灭族的命运。\"
李泰冷笑一声:“你可知圣上为何罢了他的锦衣亲军指挥使之职?还不是为了以后即便贾环封王,也无一兵一卒在手,其生死完全掌握在圣上一人手中。
这才是圣上的真实想法,你以为圣上多年隐忍,城府会浅?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薄情寡义!”
邓达恍然大悟:“难怪如此,这样一来便可以安心利用贾环,也不必担心日后反噬。
果然是 ** 心术,贾环对圣上多有助力啊。\"
李泰冷哼道:“眼下圣上表面看似偏袒贾环,实则是想保全他。
若贾环权势过大,将来圣上为后继者考虑,不得不除掉他。
但他忽略了人心易变的道理。\"
邓达问道:“兄长认为贾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当然,贾环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仅凭运气吗?我们尚且懂得自保,他更清楚其中利害关系。
贤弟务必派人密切监视贾环,留意他的动向。\"
邓达点头应承:“兄长放心,我会盯着贾环,等着他露出破绽。\"
林府。
正厅内,林如海将黛玉遣走后,对贾环说道:“环哥儿,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