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6日(晴) 郑州郑东新区四期项目 \/ 观摩准备
天还没亮,黄队就把我叫醒了。
“快点起来,今天有市领导来项目观摩,全员动员,一会儿你跟我去仓库搬样板材料。”他语速飞快,脸上写着“别出岔子”。
我简单洗把脸,拎着工作服就往外走。走廊灯光昏黄,地上都是刚擦过的水渍,显然连宿舍楼都做了彻底清扫。
上午八点,整个项目已经变了模样。
进大门口一排红旗,安全文明展板刷得发亮,连废料堆也拉了彩条布遮挡。主道路上全铺了防尘网,车辆进出都有专人引导,一副要“迎国检”的架势。
黄队指着一堆还没拆封的钢筋防护头:“这些得搬去样板展示区,快点,别等项目经理过来发火。”
我和两个工友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这堆货卸好。刚想歇口气,办公室打来电话,说需要一个熟悉资料流程的人支援接待组。
我正喝水,被黄队拍了下肩:“你去吧,别磨蹭。”
接待组临时设在会议室边上的一间小办公室,里面有三个女生和两个资料员。我一进去,就有个声音问:“你是周磊?”
我一看,是个戴眼镜的女孩,文静,不笑的时候有点严肃,后来才知道叫许可欣,是市建委那边实习生,临时借调协助观摩。
“你会做施工日记模板吗?”她问。
“会点,Excel熟。”
“那这两天的日记和施工照片你来整理,顺便把观摩汇报ppt改一改。”
我点点头,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发现格式混乱得不行。有一页上写着“7月27日顶板支模完成”,下一页却是“7月25日养护完成”。照片也没编号,全都堆成一堆。
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把所有内容重新排序,按时间打标签,又改了ppt结构,添加现场照片。许可欣过来看了一眼,点点头:“挺清楚的。”
我没说什么,只觉得这活比在工地搬东西还累。
午饭就在项目食堂草草解决。一碗面,两块鸡肉,配点青菜,吃完回去继续弄汇报稿。
下午两点,市建委、安监局、区住建局的三批人马陆续到了。
观摩团总共四十多人,分为两批参观施工现场和样板展区。项目经理亲自上阵讲解,一口一个“智慧工地、绿色施工、标准化管理”,说得头头是道。每讲完一段,我就得跟着后面把拍摄的照片发到资料组,同时确认有没有遗漏的记录。
三点刚过,烈日直照在楼板上。一个脚手架卸货工走得急,结果绊了一跤,刚好在领导面前摔个仰面朝天。
现场顿时安静了。
那人挣扎着站起来,说没事,但裤腿已经破了,膝盖渗着血。
项目经理脸都绿了,拉着我低声说:“你立刻去跟安全员说,让他调个事故记录处理单,把这事压下去,绝不能让观摩团发现问题。”
我赶紧跑去找安全员。他也知道事大,立刻让两个巡查员送工人去医务室,又现场封锁区域,说是设备检修。
整个流程控制得极快,领导们几乎没看明白就被转移了方向。
那一瞬,我意识到,所谓的“观摩”,很多时候并不是来真查问题的,而是“做给人看”的面子工程。
但这个面子,我们必须死守。
五点半,观摩团走完,项目部如释重负。
我坐在资料室对着电脑发呆,眼前是刚刚编辑好的“8月16日施工汇报ppt”,脚下却还觉得一阵虚软。
许可欣推门进来,把一瓶矿泉水放到我桌上,说:“辛苦了,今天帮了我们大忙。”
我点点头:“没事,平时也就这些活。”
“你不是资料员吧?怎么什么都干?”
“以前是打杂的。”
她没说话,只是在门口站了一下:“我明天可能回市里了,你加下我微信,有事可以找我。”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扫了码。她叫“许可欣”,头像是她在一片竹林前微笑的照片。
说实话,这是我来郑州以来第一次主动加女生微信。
晚上黄队请我吃了碗炸酱面,说:“你今天表现不错,连项目经理都记住你了。”
我苦笑了一下:“工人摔倒那事,能压得住吗?”
黄队叹了口气:“如果他不追究,项目自然会安排赔偿;如果他去住院,那就得按工伤处理……但只要不出命,能压就压。你懂的。”
我没说话。懂,当然懂。这行就是这样。
回宿舍的路上,我看到天边一抹夕阳,像被火烧过一样红。郑州的夏天,总是晚霞灿烂,但灿烂背后,往往藏着不可言说的焦灼。
今天我学到的不是怎么做汇报,而是怎么做“人情材料”。
不夸张、不做作,却必须滴水不漏——这才是真正的工地经验。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脱离“打杂”的身份,但我知道,只要活在这套规则里,就必须把每一个无声的细节处理到位。
活在工地,讲的是规矩,不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