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 癸丑年)
春天,二月丁巳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 甲寅年)
春天,二月,刘秀到东边巡视。大臣们上奏说:“陛下即位三十年了,应该去泰山封禅。”刘秀下诏说:“我即位三十年,百姓心里满是怨气,‘我欺骗谁呢,难道欺骗上天吗!’‘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为什么要玷污那记载七十二代封禅的典籍呢!要是郡县派官吏远道而来给我祝寿,大肆夸赞一些虚假美好的事,我一定给他剃光头,罚他去屯田。”于是大臣们不敢再提封禅的事。
甲子日,刘秀到了鲁地和济南;闰二月癸丑日,回到宫中。
有彗星出现在紫宫星座区域。
夏天,四月戊子日,刘秀将左翊王刘焉改封为中山王。
五月,发生大水灾。
秋天,七月丁酉日,刘秀前往鲁地;冬天,十一月丁酉日,回到宫中。
胶东刚侯贾复去世。贾复跟随刘秀征战,从来没有战败过,多次和将领们一起突破重围、解救危急,身上受过十二处伤。刘秀因为贾复敢于深入敌阵,很少让他去远征,但很欣赏他的勇敢气节,常常让他跟随自己,所以贾复在独当一面建立功勋方面比较少。将领们每次讨论功劳,贾复从来都不说话,刘秀总是说:“贾君的功劳,我自己心里清楚。”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乙卯年)
夏天,五月,发生大水灾。
癸酉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出现蝗灾。京兆掾第五伦负责长安市场事务,他公正廉洁,市场上没有欺诈舞弊的现象。每次读到诏书,他常常叹息说:“这是位圣明的君主啊,要是能见上一面,事情就一定能说清楚。”同僚们嘲笑他说:“你劝说州将都不能成功,怎么能打动皇帝呢!”第五伦说:“那是因为没遇到知己,大家理念不同罢了。”后来他被推举为孝廉,补任淮阳王医工长。
中元元年(公元56年 丙辰年)
春天,正月,淮阳王到京城朝见,第五伦跟着属官有了面见刘秀的机会。刘秀问他政事,第五伦趁机对答,刘秀非常高兴;第二天,又专门召他入宫,一直谈到傍晚。刘秀对第五伦说:“听说你当官的时候,打过岳父,又不肯留堂兄吃饭,有这回事吗?”第五伦回答说:“我娶过三次妻,妻子都没有父亲。我年少时遭遇饥荒战乱,实在不敢随便留别人吃饭。大家觉得我愚笨不懂事,所以才有这种传言。”刘秀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他还没到任,又被改任为会稽太守;他处理政事清正,对百姓有恩惠,百姓都很爱戴他。
刘秀读《河图会昌符》,上面说:“汉朝刘姓第九代,会在泰山受命封禅。”刘秀被这句话触动,就下诏让虎贲中郎将梁松等人查考《河图》《洛书》中的谶文,说九世应当封禅的内容一共有三十六处。于是张纯等人再次上奏请求封禅,刘秀这才答应了。下诏让有关部门查找汉武帝元封年间封禅的旧例,按旧例应该用方石重叠,用玉检、金泥封固。刘秀觉得制作方石工程难度大,想沿用汉武帝时的旧封石,把玉牒放在里面。梁松据理力争,认为不可以,于是刘秀命令石匠选取完整的青石,不一定要五色石。丁卯日,刘秀到东边巡视。二月己卯日,到鲁地,又前往泰山。辛卯日清晨,举行燎祭,在泰山下的南方祭祀上天,众神都一同祭祀,所用的音乐和在南郊祭祀时一样。仪式结束后,到了吃饭的时候,刘秀乘坐辇车上山,中午过后,到达山上,更换衣服。傍晚时分,登上祭坛面朝北方,尚书令捧着玉牒和封检,刘秀用一寸二分的玉玺亲自封好,完毕后,太常命令两千多名骑士抬起祭坛上方的石头,尚书令把玉牒藏进去后,再把石头盖上,尚书令又用五寸的印玺封好石检。仪式结束,刘秀拜了两拜。大臣们高呼万岁,然后从原路下山。半夜过后,刘秀才到山下,百官到天亮才结束仪式。甲午日,在梁阴祭祀大地,以高后吕雉配享,山川众神一同祭祀,就像元始年间北郊祭祀的旧例一样。
三月戊辰日,司空张纯去世。
夏天,四月癸酉日,刘秀回到宫中;己卯日,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刘秀前往长安;五月乙丑日,回到宫中。
六月辛卯日,刘秀任命太仆冯鲂为司空。
乙未日,司徒冯勤去世。
京城有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长在水边,各郡国也频繁上报出现甘露。大臣们上奏说:“祥瑞之物不断降临,应该让太史编撰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刘秀没有采纳。他常常自谦说自己没有什么德行,每次郡国上报祥瑞,他总是贬低而不认可,所以史官很少有机会记录这些事。
秋天,有三个郡国发生蝗灾。
冬天,十月辛未日,刘秀任命司隶校尉东莱人李欣为司徒。
甲申日,刘秀派司空到高庙祭告,给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配享地神。把吕太后的神主牌位迁到园陵,四季进行祭祀。十一月甲子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这一年,建造明堂、灵台、辟雍,向天下宣布图谶。当初,刘秀因为《赤伏符》的谶文即位,从此相信并采用谶文,很多疑难问题都用谶文来决定。给事中桓谭上奏章劝谏说:“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忽视眼前的事,却看重奇异的传闻。看先王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以仁义正道为根本,没有那些奇怪荒诞的事情。大概天道和性命这些问题,连圣人都很难说清楚,从子贡往后,都没人能听到圣人对这些的讲解,何况后世那些学识浅薄的儒生,怎么能通晓呢!现在那些耍小聪明、擅长方术的人,增改图书,假托谶记,来欺骗迷惑贪婪奸邪的人,误导君主,怎么能不抑制疏远他们呢!我听说陛下彻底驳斥了方士们炼金术之类的邪说,这非常明智;但却又打算听信谶记,这又是多么错误啊!谶记的事虽然有时巧合,就好像占卜的数字偶尔碰巧一样。陛下应该保持明辨的听闻,发挥圣明的心意,摒弃小人的邪说,遵循《五经》的正确义理。”奏章呈上后,刘秀很不高兴。正好讨论灵台建在哪里,刘秀问桓谭:“我用谶文来决定这件事,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谶文。”刘秀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说明谶文不符合经典。刘秀大怒说:“桓谭非议圣人,无视国法,拉下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流血,过了很久,才得以脱身。被贬出京城担任六安郡丞,在赴任途中生病去世。
范晔评论说:桓谭因为不赞同谶文而流亡,郑兴因为言辞恭顺才勉强免祸;贾逵善于附会文辞,地位最为显贵;君主用这种标准来评判学问,真是可悲啊!
贾逵是扶风人。
南单于比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莫继位,成为丘浮尤鞮单于。刘秀派使者带着玺书去授予他单于玺绶,赐给他衣冠和彩色丝绸,从这以后就成了惯例。
评论
建武二十九年至中元元年,刘秀政权在天象灾异、人事任免、封禅活动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当时政权的运行状态与发展脉络。
天象灾异上,日食、大水、蝗灾等频繁出现,反映出当时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这些灾害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困苦,也考验着政权的应对能力与社会稳定性。
人事任免频繁,众多重要官员离世,新官员接任,如司空张纯、司徒冯勤去世,冯鲂、李欣等被任命。官员的交替影响着政权的行政管理与决策执行,刘秀通过任免合适官员,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封禅一事波折不断。起初刘秀以百姓怨气未消拒绝封禅,后因《河图会昌符》等谶文影响而改变主意。封禅过程严格遵循古例又有细节调整,这一活动不仅是对皇权合法性与统治功绩的宣扬,也展示了国家的礼仪制度与组织能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谶文的影响力凸显,引发了诸多相关事件。
思想文化领域,刘秀因谶文即位,对谶文深信不疑并用于决策。桓谭的劝谏反映出当时对于谶文存在不同观点,桓谭认为其虚妄应摒弃,刘秀却大怒将其贬谪,这体现出统治者的思想倾向对学术与政治的影响。而建造明堂、灵台、辟雍并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强化了谶文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谶文不仅影响政治决策,也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刘秀政权在各种事务中不断调整与发展,既展现出维护统治的诸多努力,也反映出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