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 戊戌年)
夏天,邛谷王任贵派使者前来上报过去三年的政绩,刘秀随即任命他为越巂太守。
秋天,会稽发生严重的瘟疫。
莎车王贤和鄯善王安都派使者来进献贡品。西域地区深受匈奴沉重赋税的困扰,都希望归属汉朝,恢复设置都护;但刘秀考虑到中原地区刚刚平定,没有答应。
太中大夫梁统上疏说:“我留意到,元帝初元五年,减轻了三十四条对判处殊死刑的规定;哀帝建平元年,又减轻了八十一条殊死刑规定,其中有四十二条对亲手杀人的罪犯,把死刑减为比死刑低一等的刑罚。从那以后,这些就成了固定的标准,所以人们轻易地触犯法律,官吏也随意杀人。我听说设立君主的原则,是以仁义为主,仁就是爱护百姓,义就是端正法理。爱护百姓就要致力于消除残暴,端正法理就要一心去除祸乱;刑罚要适中,不能一味从轻。高帝接受天命,制定法令,确实很恰当。文帝只是废除了肉刑和连坐的法律,其他的都遵循旧有的制度。到哀帝、平帝继位,在位时间短,审理的案件也少。丞相王嘉轻易地对法律进行穿凿附会,破坏先帝定下的旧约和既定法律,几年间改动了一百多件事,有些不符合法理,有些不能让民心满意。我慎重地列举出其中对国家体制危害特别大的,写在奏表左边一并呈给您。希望陛下下诏给有关部门,仔细挑选好的建议,制定出不可更改的典章制度。”这件事交给公卿们讨论。光禄勋杜林上奏说:“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废除了苛刻的政令,天下人都很高兴;到后来,法令渐渐变得繁杂。像送点水果、蔬菜这类小礼物,也被归集为贪污,一些小事原本不影响大义,却被处以重刑。以至于法律禁止不了,政令也制止不住,上下互相逃避,弊端越来越严重。我认为应该遵循旧有的制度,不适合更改变动。”梁统又上书说:“我上奏的内容,不是主张严刑峻法。《经》里说:‘治理百姓,刑罚要适中。’适中的意思,就是既不轻也不重。从高祖到孝宣皇帝,天下太平,到初元、建平年间盗贼逐渐增多,这都是因为刑罚不适中,让一些无知的人容易触犯法律导致的。由此看来,减轻刑罚反而会产生大的祸患,对奸恶之人施惠,却伤害了善良的百姓!”这件事被搁置,没有得到回复。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 己亥年)
春天,正月辛丑日,大司徒韩歆被免职。韩歆这人喜欢直言,说话从不避讳,刘秀常常容不下他。韩歆在刘秀面前断言当年将会出现饥荒,还指天画地,言辞非常强硬急切,因此获罪被免职,回到家乡。刘秀还是不放过他,又派使者去宣读诏书责备他;韩歆和儿子韩婴都自杀了。韩歆向来名声很大,死得又实在冤枉,很多人都对此不满;刘秀于是追赐钱财谷物,以隆重的礼仪安葬了他。
臣司马光说:从前高宗对傅说说:“如果吃了药没有头晕目眩的反应,病就不会好。”那些恳切率直的话,对臣子来说不一定有好处,但却是国家的福气。所以君主日夜都在寻求这样的话,就怕听不到。可惜啊,在光武帝这样的时代,韩歆却因为直言进谏而死,这难道不是对光武帝仁爱明智形象的一种损害吗!
丁未日,有彗星出现在昴宿。
刘秀任命汝南太守欧阳歙为大司徒。
匈奴侵扰抢掠日益严重,州郡都没办法制止。二月,刘秀派吴汉率领马成、马武等人向北攻打匈奴,把雁门、代郡、上谷的官吏百姓六万多人迁徙到居庸关、常山关以东,来躲避匈奴的侵扰。匈奴左部于是又转而居住到塞内,朝廷对此很担忧,增加了边境的兵力,每个地区部署几千人。
夏天,四月丁巳日,刘秀封皇子刘辅为右翊公,刘英为楚公,刘阳为东海公,刘康为济南公,刘苍为东平公,刘延为淮阳公,刘荆为山阳公,刘衡为临淮公,刘焉为左翊公,刘京为琅邪公。癸丑日,刘秀追谥兄长刘演为齐武公,追谥兄长刘仲为鲁哀公。刘秀感慨刘演功业未成,于是抚育他的两个儿子刘章、刘兴,对他们感情深厚。因为他们年少时就地位尊贵,刘秀想让他们体验处理政务,就让刘章试着代理平阴县令,刘兴代理缑氏县令。后来刘章升任梁郡太守,刘兴升任弘农太守。
刘秀发现天下开垦的田地大多没有如实上报,而且户口、年龄也有很多增减不实的情况,于是下诏让州郡进行核查。结果刺史、太守很多都弄虚作假,只是以丈量土地为名,把百姓聚集到田间,连房屋、村落都一起丈量,百姓们拦在路上痛哭呼喊;有的还偏袒豪强,欺凌弱小。当时各郡都派使者来奏报事务,刘秀看到陈留郡官吏的简牍上写着字,上面写着:“颍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能问。”刘秀追问官吏这是什么意思,官吏不肯承认,撒谎说“是在长奉街上捡到的”,刘秀很生气。当时东海公刘阳十二岁,在帐幕后面说:“官吏是接受了郡守的指令,想要拿开垦的田地数量相互比较。”刘秀问:“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能问?”刘阳回答说:“河南是京城,有很多皇帝的近臣;南阳是皇帝的家乡,有很多皇帝的近亲;他们的田宅超过了规定,不能作为标准。”刘秀让虎贲中郎将追问那个官吏,官吏才如实招认,和东海公刘阳说的一样。刘秀从此越发觉得刘阳奇特,对他格外喜爱。刘秀派谒者去核查那些处事不公、徇私枉法的郡守、县令。
冬天,十一月甲戌日,大司徒欧阳歙因为之前担任汝南太守时,丈量土地不实,贪污罪涉案金额一千多万,被关进监狱。欧阳歙家族世代传授《尚书》,八代人都担任博士,他的学生们守在宫门外为他求情的有一千多人,甚至有人为此剃光了头发。平原人礼震年仅十七岁,请求代替欧阳歙去死。刘秀最终没有赦免欧阳歙,欧阳歙死在了狱中。
十二月庚午日,刘秀任命关内侯戴涉为大司徒。卢芳从匈奴又进入内地,居住在高柳。这一年,骠骑大将军杜茂因为指使军吏杀人,被免职。刘秀派扬武将军马成代替杜茂,修缮防御工事和关塞,每隔十里设一个了望哨所,来防备匈奴。刘秀让骑都尉张堪统领杜茂的军营,在高柳打败了匈奴。之后刘秀任命张堪为渔阳太守。张堪任职八年,匈奴不敢侵犯边塞,他还鼓励百姓耕种庄稼,让当地变得富足。百姓们歌颂他说:“桑树没有多余的枝条,麦穗分成两岔。张君治理政务,我们快乐无比!”
安平侯盖延去世。
交趾郡麊泠县雒将的女儿征侧,非常勇猛,交趾太守苏定依法制裁她,征侧心中忿恨。
评论
建武十四年至十五年,刘秀政权在政治、经济、边疆等多方面经历了诸多事件,反映出政权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情况。
在政治方面,官员任免频繁且影响深远。韩歆因直言获罪自杀,虽其名声大且死因遭人不满,但也显示出刘秀对臣子言论尺度的把控。欧阳歙因度田不实入狱而死,可见刘秀对官员贪污腐败、欺瞒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而戴涉接任大司徒,政权高层不断更替,反映出刘秀在官员任用与监督上的持续调整。梁统与杜林关于刑罚轻重的讨论,虽未得出定论,但体现了当时在法律制度建设上的思考与争议,关乎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经济领域,刘秀针对垦田与户口不实问题下令核查,却引发地方官员诸多弊端,欺上瞒下、偏袒豪强等现象丛生,表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漏洞,损害了百姓利益,也反映出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与难度,刘秀急需找到有效措施确保政策落地。
边疆局势依旧严峻,匈奴侵扰频繁,刘秀先是派吴汉等将领出击并迁徙边民以避其锋芒,后又加强边境兵力部署,仍未能有效遏制匈奴。而张堪任渔阳太守期间,不仅抵御匈奴,还劝民耕稼使当地殷富,成为地方治理的成功典范,凸显出优秀官员对边疆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皇子分封上,刘秀封众多皇子为公,对兄长刘演之子也关爱有加并让其历练政务,这一系列举措旨在稳固皇室统治根基,构建有利于政权传承的家族体系。
整体而言,这两年刘秀政权在摸索中前行,在解决旧问题时又面临新挑战,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制度建设、稳定边疆,成为刘秀政权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