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流转,赵大山与沈念已经接触两三个月。这段日子里,沈念的父母,也就是赵悦的姥姥和姥爷,内心满是纠结与无奈,陷入了一场艰难的抉择之中。
姥爷作为一个深受文化熏陶的人,他的内心世界犹如波涛汹涌的海洋,久久无法平静。一方面,他深知女儿沈念如今的处境艰难,未婚先孕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无疑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若让女儿打掉这个孩子,以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对女儿身体造成的伤害将是难以预估的。简陋的医疗设备、并不完善的医疗技术,都可能让女儿在手术过程中面临感染、大出血等诸多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到女儿未来的生育能力,这是姥爷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
另一方面,女儿的名声也是他心头的一块巨石。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未婚先孕的女子往往会遭受周围人的指指点点,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一旦女儿去医院堕胎的事情传扬出去,她未来的人生道路将会布满荆棘,很难再过上平静、正常的生活。姥爷担忧女儿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心理会受到极大的创伤,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而对于赵大山这个人,姥爷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从文化程度上来说,赵大山与女儿沈念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沈念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细腻的情感世界,而赵大山生长在农村,所受教育有限,两人在精神层面的交流或许无法达到姥爷所期望的高度。
再看赵家的家境,当时的赵家十分贫寒,生活条件艰苦。姥爷心疼女儿,不想让她嫁给赵大山后跟着受苦,过着操劳艰辛的日子。他希望女儿能有一个安稳、富足的生活环境,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好。
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容不得姥爷有太多的选择。女儿沈念在知青点的处境愈发艰难,同学赵琴的恶意造谣和四处散播坏话,让她几乎陷入绝境。姥爷明白,如果女儿不尽快摆脱这种困境,她的精神状态可能会崩溃。而且,女儿腹中的孩子已经成型,作为父亲,他又怎么忍心让女儿亲手扼杀这个小生命呢?
姥姥同样是心急如焚,整日以泪洗面。她心疼女儿所遭受的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她和姥爷一样,在传统观念和对女儿的心疼之间徘徊不定。她担心女儿嫁给赵大山后会受苦,但又害怕女儿不结婚,未来的日子将更加艰难。
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姥姥和姥爷相对无言,眼神中满是痛苦与无奈。他们反复权衡着各种利弊,试图找到一个对女儿伤害最小的解决方案。他们深知,这个决定将影响女儿的一生,容不得丝毫马虎。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无奈地接受赵大山,希望他能给女儿和外孙一个安稳的家,让女儿的生活能就此走上正轨。
姥爷觉得赵大山在文化程度上与女儿不匹配,且赵家如今家境贫寒。但现实摆在眼前,容不得他过多挑剔。他对赵家的家世有所了解,知晓这个家族曾经的兴衰,可此刻也只能接受现实。
沈念的内心更是五味杂陈。她的初恋情人苏然,因家庭原因要被下放到云南,而自己却留在河南,两地相隔甚远。在那个对资产阶级批判严厉的年代,两人何时能再相见,犹如缥缈的梦幻,毫无头绪。她将对苏然的那份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
苏然曾用自家怀表链子为她改造了一条项链,精心刻上星空的图案,这承载着他们美好回忆的项链,沈念下意识地一直戴在身上,从未取下。那星星图案仿佛是他们曾经爱情的见证,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给予她慰藉。
然而,当下的处境却让她举步维艰。在知青点,同学赵琴处处与她作对,四处散播她的坏话,让她饱受流言蜚语的折磨。而她腹中的孩子,更像是一道枷锁,束缚着她的未来。无奈之下,沈念觉得与其在知青点痛苦挣扎,不如接受赵大山,就此嫁给他。
赵大山对沈念情深意切,自然顺利地将沈念娶回了家。1970 年正月十八,沈念诞下女儿赵悦,这个小生命的降临,为赵家带来了新的生机。
赵悦的奶奶对外宣称,儿子一开始就相中了沈念,两人情投意合才有了这个孩子,试图以此堵住众人之口。但知青点传出的谣言,如汹涌的暗流,在村里蔓延开来,说赵悦并非赵大山亲生。村里人虽不确定赵悦是否是老赵家的血脉,但都知道沈念婚前有性行为,在当时农村人的观念里,这总归是不光彩的事。
不过,赵家并未因此冷落赵悦。奶奶明白,这个孩子是儿子的心头肉,也是家庭新的希望。尽管外界流言不断,一家人还是努力生活。赵大山看着襁褓中的女儿,满心欢喜,暗暗发誓要给沈念和女儿更好的生活。沈念历经波折,在这个新家庭里,也逐渐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