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 年安稳度过之后,1975 年的春天,阳光暖暖地洒在赵家的自留地上。这一年,年仅 4 岁却透着机灵劲儿的赵悦,指挥着奶奶在自家那片宽敞的自留地里种上了大量的南瓜和玉米。由于家里男孩多,人口多,分到的自留地面积颇为可观,这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瓜苗在温暖的春风中茁壮成长,嫩绿的叶片舒展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活力。玉米也不甘示弱,挺拔的秸秆节节攀升,吐出的缨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赵悦心里清楚,这些农作物不仅是一家人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家里养殖的猪和家禽的优质饲料。有了这些,家里的猪在打猪草之外,还能吃得膘肥体壮。而之前历经波折保存下来的鸡群,在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供给下,也越发精神。
再说鸭子,家门前的那条河,成了鸭子们的欢乐天堂。赵悦把照顾鸭子的任务交给了大伯家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每天清晨,小哥哥小姐姐们就会赶着鸭子来到河边,鸭子们“嘎嘎”叫着,欢快地冲进河里,或觅食,或嬉戏。有时候,鸭子们起得早,在鸭圈里就下了蛋;但要是鸭子放得早了,它们便会把蛋下在河边的河坎里。每天,小哥哥小姐姐们不仅要负责撵鸭子、养鸭子,还要仔细地在河边寻找鸭蛋,收获满满时,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就这样,靠着养殖和这些农作物,赵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赵悦的机灵和能干,让这个家在生活水平上比屯子里的其他人都要高出一些。每年,家里都会腌制咸鸭蛋和咸鸡蛋,这些腌制的蛋类,不仅是自家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维系家族情谊的纽带。
春天,万物复苏,赵悦会让奶奶带上精心腌制的咸鸡蛋,送去给姥姥和姥爷。秋天,收获的季节,咸鸭蛋又成了馈赠的佳品。到了过年,这份心意更是不会缺席。八月十五,正是吃小笋鸡的时候,赵悦总会挑上好几只肥美的小笋鸡,让奶奶给姥爷送去。
奶奶虽然有些不舍得这些自家辛苦劳作得来的美食,但面对年仅 4 岁却如此懂事的赵悦,总是拗不过他。赵悦总会跟奶奶耐心地解释:“奶奶,姥姥姥爷是从京城过来的,以后哥哥他们说不定都需要姥爷的帮助呢,咱们要跟姥姥家搞好关系呀。”看着这个聪明伶俐,说出大人般话语的小机灵鬼,奶奶的心中满是疼爱与欣慰,每次都会笑着答应赵悦,带上礼物去看望姥姥和姥爷。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悦在这样温馨而忙碌的家庭氛围中渐渐长大,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也愈发凸显。
1975年,刚满5岁的赵悦,已然成了家里的“小当家”。她偶然间发现,当地生长的半夏是一味颇有名气的中药材。半夏模样独特,白白的,如同独蒜大小,在田间悄然生长。
有一回,村里又传出因家庭矛盾,有人误食半夏出事的消息,这让赵悦格外上心。看着家中一群眼巴巴盼着过上好日子的孩子,她灵机一动,一个想法在心底悄然成型。
赵悦先是拉着自家兄弟姐妹,耐心地教他们辨认半夏:“大家看,这白白圆圆的,就是半夏,咱们以后就靠它帮家里改善生活啦。”孩子们学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诀窍。此后,每到大人们犁田耙地、锄草劳作时,赵悦就带着孩子们跟在后面。他们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藏着半夏的角落,小小的身影在田间穿梭忙碌。
起初,只有赵家的孩子在捡半夏。赵家孩子干活利落,收获颇丰,晒干的半夏堆成了小山。村民们瞧在眼里,渐渐心动起来。村里大多姓赵,邻里间本就亲近,见赵家靠捡半夏有了收益,其他人家的孩子也纷纷效仿。一时间,田间到处都是孩子们寻找半夏的身影。
赵悦看着这场景,心里满是成就感。她还细心地提醒大家:“半夏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最好,咱们可得抓紧时机,多捡一些。”在她的带动下,整个青山村都掀起了捡半夏的热潮。每到收获时节,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晒满了半夏,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靠着这小小的半夏,村子里的生活似乎也有了新的盼头 ,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