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的炭火盆噼啪作响,赵大山将品相不佳的黑炭轻轻架在赤红的炭灰上,火星子如流萤般扑簌簌往上窜。沈念往铁锅里添了勺酸菜,白花花的肉片在沸汤里打着旋儿,香气混着烤红薯的甜腻,将堂屋烘得暖融融的。院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惊得老母鸡咯咯直叫,三岁的小悦举着自制的纸灯笼在堂屋乱跑,羊角辫上的红头绳随着步伐欢快晃动。
“还记得盛夏出事的那天吗?”赵大山忽然开口,声音低沉得像古老的陶瓮,搪瓷缸里续水时腾起的白雾,模糊了他眼角的皱纹,“小悦抱着赵铁柱腿的那天。”
沈念搅汤的手骤然收紧,铁勺磕在锅沿发出刺耳的声响。蝉鸣震耳欲聋的午后瞬间在脑海重现——她在院子里晾衣服,突然被二流子扑倒,想对她行不不轨之事,而后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二流子吓得慌忙爬起来,小悦的羊角辫散落在青石板上,孩子后脑勺渗出的血,将石板缝里的青苔都染成了暗红。
“小悦!”沈念的尖叫撕破热浪。她扑过去时,女儿小小的身体像团熄灭的火苗,瘫软在她怀里。无论怎么摇晃、怎么哭喊,那双总爱眨巴的大眼睛始终紧闭。赵铁柱早吓得面如土色,翻过矮墙时还能断了篱笆,狼狈逃窜的背影混着沈念的哭喊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
汗珠顺着沈念的下颌砸在小悦脸上,她忽然想起女儿最爱玩的躲猫猫游戏。“小悦,别和妈妈闹了……”她颤抖着将耳朵贴在孩子胸口,在近乎绝望时,终于捕捉到一声若有若无的心跳。当沙哑的“妈妈”从女儿青紫的唇间漏出时,沈念几乎跌坐在地——小悦睫毛颤动着,涣散的瞳孔慢慢聚焦,沾满血污的小手虚弱地抓住她的衣襟。
木门被撞开的巨响惊得沈念一颤。赵大山背着农具冲进来,草帽掉在地上都没察觉。他看见女儿苍白的脸和沈念满手的血,喉结剧烈滚动:“我带她去找大夫!”话音未落,已将小悦稳稳抱在怀里,脚步踏碎一地蝉鸣,朝着村西头赤脚大夫家狂奔。沈念攥着浸透血的帕子跟在后面,听着丈夫粗重的喘息声,看着小悦晃荡的小脚丫,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王军给了赵铁柱五块钱。”赵大山从棉袄内袋摸出张皱巴巴的纸,“周琴临走前塞的字条,上面写着‘让沈念身败名裂’。”火光映着他紧绷的下颌,“公社记了王军的过,赵铁柱赔了两百个鸡蛋,但我总怕……”
“爸爸!妈妈!快看我的灯笼!”小悦举着烧得有些焦边的灯笼扑过来,额头上的伤疤在跳跃的火光里忽隐忽现。沈念将女儿抱在膝头,想起孩子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奶声奶气却异常清晰:“妈妈别怕,坏人跑啦。”当时以为是童言无忌,如今想来,或许是命运在那场劫难里埋下的温柔注脚。
院外突然炸开一串鞭炮,小悦兴奋地指着夜空欢呼。赵大山将妻女圈在怀里,听着孩子清脆的笑声混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炭火明明灭灭,映得墙上的全家福忽亮忽暗——照片里举着野花的小悦笑得灿烂,而此刻怀中温热的小身子正扭动着要去追烟花。那些血色的记忆或许永远不会褪色,但怀里鲜活的生命,足以让这个年夜的每一寸暖意都真实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