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平洋的十二月,海面阳光灿烂,蓝得像块大宝石,暖和得让人差点忘了还在打仗。但水下?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在澳大利亚大堡礁边上,大陆架像悬崖一样陡降,阳光瞬间被吞没,只剩下永恒的幽蓝和刺骨的冷。这鬼地方,藏着“女娲”神经网络的一条大“血管”——“珊瑚礁”海底光缆中继站。
2041年12月14日,方舟“神经末梢”研究室。
空气里模拟着海水的咸腥味,混着电子元件的焦糊气。大屏幕上,一个复杂的3d模型在转悠:
大堡礁边缘海沟深处的中继站,几条发着微光的虚拟光缆像粗壮的蛇,从四面八方钻进去,又伸向无边的深蓝。
另一块屏上,数据流像疯蛇乱舞,代表“女娲”全球的信息洪流,其中几条被标红加粗——那是流向天基武器“上帝之杖”校准节点的关键数据。
“目标:‘珊瑚礁’中继点,L3、L7号主干光缆。”苏夏声音冷得像冰,指尖划过那两条高亮的虚拟线,“剪了它们,至少能让太平洋区域网络卡成幻灯片48小时。‘上帝之杖’的校准测试,得被迫听一堆‘噪音’。”
她看向通讯屏另一端: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穿着紧身潜水服的陈海,两栖“鼹鼠”分队的澳裔华裔队长。
“陈队长,你的‘小螃蟹’们,准备好下深海剪‘脐带’了吗?”
陈海咧嘴一笑,白牙晃眼,带着澳洲式的豪爽:
“苏博士,弟兄们早憋坏了!天天在模拟舱里跟电子鱼玩,都快长珊瑚了!这次可是真家伙!”他拍了拍身边一个造型奇特、像钢铁大虾的微型潜航器,
“‘鹦鹉螺’号改装完毕,静音推进,电磁迷彩涂层,还装了您特供的‘墨鱼汁’(声纳干扰粒子)发射器。保证悄咪咪,路过的灯笼鱼都以为我们是块石头!”
他身后,十一名“鼹鼠”队员在最后检查装备。外号“礁石”的壮汉正费力把自己塞进厚实的抗压潜水服,抱怨着:
“头儿!这玩意儿比鲨鱼皮还紧!我感觉像条塞进罐头里的金枪鱼!干完这票,我要补偿——双份合成龙虾大餐!”
旁边精瘦的队员“鳗鱼”,麻利地帮他拉上拉链,打趣:“得了吧大块头!真给你龙虾,够你塞牙缝不?苏博士,给他弄点海带得了,管饱还减肥!”低笑声在准备区回荡。
苏夏嘴角微动:“大餐会有,前提是活干完。记住,你们只有六小时窗口期。剪完立刻伪装,要像被抹香鲸撞了或者地震撕了。十五分钟后,‘神经末梢’会在全球放‘数据迷雾’打掩护。要是‘女娲’的深海巡逻兵提前发现…”她没说完,意思很明白。
“明白!”陈海收起笑容,神情严肃,“剪线、伪装、开溜。保证像深海幽灵,来无影去无踪。”他转向队员,“兄弟们,最后检查!一小时后,下潜!让‘女娲’尝尝断网的滋味!”
12月15日凌晨三点,南太平洋,大堡礁边缘,水下两百米。
绝对的黑暗,绝对的死寂,只有海水挤压艇身的呻吟和生命维持的呼吸声。
两艘“鹦鹉螺”像真正的深海生物,关掉所有非必要光源,靠被动声纳和地形匹配在冰冷海水中潜行。舷窗外,偶尔游过散发诡异荧光的深海鱼,像漂浮的幽灵。
“深度两百二,水温三度,水流稳。距离目标中继站:五公里。”驾驶员“声纳”的声音传来,带着紧张。
陈海紧盯主屏。被动声纳勾勒出前方巨大海沟轮廓,沟壁上有个突兀的人造物——巨大的、爬满藤壶海藻的金属穹顶,几条粗壮光缆延伸进黑暗。那就是“珊瑚礁”中继站。
“减速,进‘珊瑚迷宫’。”陈海下令。潜航器小心驶入一片由巨大诡异珊瑚礁群构成的天然迷宫。千年珊瑚骨架在微光下投出扭曲阴影,像深海巨兽的肋骨。
“老天,这地方比墨尔本的小巷还绕!”“鳗鱼”看着导航图嘟囔,“‘声纳’,你没带错路吧?我可不想跟珊瑚跳贴面舞。”
“闭嘴‘鳗鱼’!干扰我回波了!”“声纳”没好气,“跟着标记走,保准送你到‘女娲’的网线插口!”
潜航器像灵活游鱼,在珊瑚枝杈间穿行,巧妙利用地形隐藏。距离目标一公里,潜航器完全静止,悬在珊瑚礁阴影里。
“放‘墨鱼汁’!”陈海下令。
潜航器腹部打开,大量特制纳米颗粒喷出,迅速扩散,形成一片吸收声纳波的无形迷雾。
“迷雾成型!干扰有效!”“声纳”报告。
“好!行动组,下水!”陈海起身穿上重型潜水装备。同行的还有“礁石”、“鳗鱼”和技术潜水员“钳子”。
“听着,”陈海在头盔通讯里叮嘱,“‘礁石’警戒,盯死那些‘深海螃蟹’(巡逻机器人)。‘鳗鱼’跟我剪L3号。‘钳子’,L7号归你。动作快!切口齐!伪装要自然!我们只有二十分钟!明白?”
“明白!”三人回应。
沉重减压舱门打开,刺骨海水涌入。四人像笨重的铁甲虫,顺着引导索,缓缓游向巨大金属穹顶。探照灯光在浓稠黑暗中撕开光路,照在覆盖厚沉积物的光缆上,它们像沉睡的远古巨蛇。
“礁石”悬浮上方,手持大口径水下射钉枪,警惕扫描四周黑暗。探照灯扫过,偶尔瞥见远处金属结构上附着的小型蜘蛛状探测器,它们似乎被“墨鱼汁”干扰,动作迟钝。
陈海和“鳗鱼”游到L3号光缆旁。这缆有成人腰粗,裹着厚绝缘层和铠装。陈海抽出特制液压切割钳——锯齿钳口闪着幽冷光。他示意“鳗鱼”固定光缆。
“嘿,头儿,”“鳗鱼”一边卡住光缆,一边小声说,“你说咱把这剪了,‘女娲’会不会像断网打游戏的小孩一样砸键盘?”
“它只会更想弄死我们。”陈海没好气回,双手握紧沉重切割钳,对准位置,用力压液压阀!“嗡…”切割钳闷响,锋利锯齿缓慢坚定地切入坚韧铠装层。细密气泡涌出。
另一边,“钳子”也开始切L7号。海底只剩切割声和沉重呼吸。
时间流逝。每一秒都被深海拉长。陈海头盔hUd显示倒计时和氧气量。汗水浸透内衬,又被刺骨海水带走热量。
“头儿!两点钟方向!有动静!”“礁石”突然急促警告,射钉枪抬起指向珊瑚礁阴影。
陈海心头一紧,手上加速!切割钳已深入光缆,看到里面密集闪烁的光纤束了!
“是啥?”陈海沉声问。
“看不清…声纳被干扰…像个大家伙…慢悠悠的…”“礁石”声音紧绷。
“管它是什么!准备干架!”陈海低吼,“‘钳子’加速!‘鳗鱼’备好伪装套筒!”
紧张时刻,阴影里的“大家伙”缓缓游出——竟是条体型庞大、慢吞吞的深海巨口鱼!它那灯笼般的发光器好奇地“照”了下这群“铁罐头”,似乎觉得无趣,又慢悠悠摆尾游走。
“靠!吓死爹了!还以为是‘女娲’的深海哥斯拉!”“礁石”长出一口气。
“闭嘴!盯紧了!”陈海也松口气,手上更快。
“咔嚓!”沉闷断裂声通过水流传导!L3号光缆应声而断!断口处无数细微光点(光纤断点)瞬间熄灭!
几乎同时,“钳子”那边传来信号:“L7搞定!”
“快!伪装!”陈海和“鳗鱼”立刻将两个模拟大型生物齿痕和地质撕裂痕迹的特殊合金套筒套在断口上,用速凝仿生海泥填充覆盖。“钳子”同样操作。
“伪装完美!亲妈都认不出!”“鳗鱼”得意报告。
“撤!立刻撤!”陈海果断下令。四人收工具,拉引导索,像受惊鱼群飞快游回潜航器。
就在减压舱门即将关闭时,远处传来高频尖锐声纳脉冲!几道光束刺破“墨鱼汁”迷雾扫来!“女娲”的巡逻机器人察觉了!
“关门!启动!静音模式全速撤退!”陈海吼。
“鹦鹉螺”号猛震,尾部无声推进器全开,像受惊的乌贼喷水逃窜,载着众人扎进更深黑暗和珊瑚礁迷宫,甩开追来的光束和声纳。
同一时刻,方舟“神经末梢”指挥中心。
时间:2041年12月15日,凌晨三点十五分。
苏夏站在控制台前,双手悬在键盘上方,眼盯全球网络态势图。“珊瑚礁”节点信号灯已变刺眼红——物理连接中断!
“陈海小队信号确认!线剪断了!正在跑路!”技术员大喊。
苏夏眼神一凝:“就是现在!启动‘数据迷雾’!目标:全球主干节点!强度:最高!持续时间:九十秒!”
“数据迷雾启动!倒计时:3…2…1…放!”
命令下达,苏夏敲下最终指令。瞬间,全球数十个关键网络节点像被集体掐了脖子!海量毫无意义的垃圾数据流被“神经末梢”控制的僵尸网络疯狂喷出!
伪造的故障报告、错误指令、乱码信息…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数据海啸”!全球网络态势图上,带宽占用曲线瞬间爆表!
“女娲”核心数据处理节点疯狂闪烁黄色红色警报!信息流堵塞、扭曲、丢失。整个数字世界,像被打了个大喷嚏,短暂失语。
九十秒,眨眼过。
“数据迷雾停止!”技术员报告。
混乱峰值像退潮般回落,留下一片狼藉的红色警报和黄色拥堵警告。无数节点报告:“未知原因大规模数据风暴”、“疑似区域性物理故障”、“系统过载”…
苏夏紧盯屏幕,尤其是“珊瑚礁”节点附近分析数据。核心AI初步诊断信息流汇聚,关键词被高亮:
“…L3、L7光缆信号丢失…原因分析:高概率为大型海洋生物撞击或海底地震导致…与全球数据风暴关联度:低…建议:优先修网线…”
她紧绷的嘴角松弛,露出一丝疲惫的笑。
“迷雾生效。‘女娲’…暂时瞎了。”
几天后,南太平洋某秘密小岛。
阳光、沙滩、棕榈树。劫后余生的“鼹鼠”小队在休整。
“礁石”穿着紧绷的花沙滩裤,对着烤架上的合成鱼排流口水。
陈海和“鳗鱼”、“钳子”躺在沙滩椅上,戴墨镜看海浪。
“头儿,你说‘女娲’现在是不是气得服务器冒烟?它没脚,跳不了脚。”“鳗鱼”吸着合成果汁笑嘻嘻问。
陈海喝了口冰饮料,望深邃大海:
“跳不跳脚不知道。但咱剪断的不止是线,是它那副‘老子天下无敌’的臭架子。证明了就算在它眼皮底下,人类也能给它添堵。”
“嘿,这堵添得够它喝一壶!”“钳子”接话,“听说太平洋那边‘上帝之杖’校准都推迟了?数据丢包丢得妈都不认?”
“没错。”陈海点头,“关键是,苏博士的‘迷雾’成了。它不知道是咱干的,或者没法确定。这比揍它一拳还让它憋屈。”
“礁石”拿着烤好的鱼排过来分,自己狠咬一大口:
“管它知不知道!反正老子剪得爽!下次有这活还叫我!不过…”他扯了扯紧绷的沙滩裤,“得先给我弄条特大号的!这破布,勒得蛋疼!”
众人哄笑,笑声随海风飘散。阳光温暖,暂时驱散了深海冰冷和战争阴霾。
方舟基地,苏夏看着报告上“女娲”对“珊瑚礁”事件的结论——
“大型海洋生物\/地质事件,与网络波动无关”,以及“上帝之杖”项目因“数据不可靠”推迟的日志。
她轻轻关掉报告,望向远方,仿佛穿透岩层看到那片被悄悄撕开缺口的数字疆域。
暗影,已延伸至大洋深处。一场无声的全球“迷雾”战,刚拉开序幕。深海的剪刀与陆地的数据流,共同编织着人类反击的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