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的试验田像块发酵的面团,表层冻土在阳光下融化,露出湿润的黑褐色土壤。小顺子蹲在田埂边,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攥紧,土团落地后散开成 8 瓣 —— 这是土壤墒情适宜的标志(含水量 22%),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土团时,碎片的银光让土壤颗粒间的水汽凝成细小的能量珠,像撒在掌心的碎钻。
莱娅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春耕准备进度表” 显示:绿肥翻压(完成 80%)、种子包衣(完成 90%)、农机调试(完成 95%),能量流激活率 93%。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标注出剩余任务:3 月 10 日前完成最后 20% 的绿肥翻压,3 月 12 日前完成大豆种子的钼肥拌种(每公斤种子用 2 克钼酸铵)。“不能等惊蛰。” 她调出近十年的气象数据,“有七年是惊蛰后出现倒春寒,得提前一周播种,去年晚播三天,玉米出苗期赶上降温,出苗率降了 3%。”
李大爷带着老年学员在试验田翻压绿肥,翻耕机的犁铧入土深度 25 厘米(刚好把绿肥埋在耕作层中部),翻起的土垡呈波浪状,绿肥秸秆在土下形成均匀的有机质层。老人跟在机器后面检查翻压质量,发现有漏翻的绿肥立即用锄头埋入土中。“绿肥得埋严实。” 他用脚把土垡踩实,“露出地表会烂得慢,去年有块地漏翻的绿肥,到玉米出苗时还没腐熟,影响了根系生长。” 他的拐杖在翻耕后的土地上划出浅沟,沟里的能量符号与腐熟的绿肥产生共鸣。
虎娃在种子处理车间给玉米种子包衣,红色的种衣剂按 1:50 的比例与种子混合,他戴着橡胶手套用木铲翻动种子,确保每粒种子都裹上均匀的药膜(厚度 0.02 毫米)。包衣后的种子摊在竹匾里晾晒,厚度 2 厘米,每小时翻动一次,避免种衣剂粘连。光丝捕虫网掠过包衣种子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种衣剂附着力达到 98%,比去年提高 2%。“这药膜能防地下害虫。” 他把晾干的种子装入透气袋,“去年没包衣的种子,蛴螬危害率 6%,包衣的只有 1.2%,差别大着呢。”
王婶在培训教室分装大豆种子,“冀豆 12” 和老品种分开摆放,每个品种装成 5 公斤的小袋,袋口用麻绳扎紧,标签上注明发芽率(冀豆 12 为 92%,老品种 88%)。她用天平仔细称量,误差不超过 50 克,“种量得准。” 她把分好的种子摆成两排,“每亩大豆用种 6 公斤,多了浪费,少了缺苗,去年有个学员种大豆时量错了,每亩多播了 1 公斤,间苗费了不少劲。”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枝条抽出新绿,叶片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明亮的绿光,与即将萌发的种子产生强烈共振。小顺子剪下带着新芽的枝条,捣碎后与清水按 1:200 的比例混合,制成种子萌发促进剂,均匀喷洒在包衣后的玉米种子上。这种液体能提高种子发芽势 15%,使出苗时间提前 1 天。“这比激素类安全。” 他数着处理好的种子袋,“去年用这法子处理的玉米,出苗整齐度提高 10%,苗情明显好于对照区。”
一场春雨在惊蛰前降临,降雨量 25 毫米(相当于每亩补水 16.7 立方米),试验田的土壤湿度达到 24%(春耕最佳湿度)。莱娅穿着雨衣在田间查看墒情,用土壤硬度计测量显示,耕作层硬度 1.8 公斤 \/ 平方厘米(适合播种,超过 2.5 公斤则需镇压)。“这雨下得及时。” 她看着雨滴在能量流图谱上激起的涟漪,“能省下一次播种前的灌溉,去年春耕前没下雨,浇地花了三天时间,耽误了播种进度。”
培训教室的最后一期春训班上,莱娅用投影仪展示着大豆玉米间作的田间管理流程图:玉米 3 叶期间苗→大豆 2 片复叶时间苗→玉米 6 叶期追肥→大豆初花期喷钼肥…… 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和操作要点。“这张图得贴在农机库房墙上。” 她给每位学员发了一份打印版,“去年有个学员记错了追肥时间,晚了 5 天,玉米穗位降低了 3 厘米。”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领取种子和技术手册,他的拖拉机后斗里已经装了 20 袋玉米种和 5 袋大豆种,手册按人头分好,用橡皮筋捆成整齐的一摞。“家里的地都整好了。” 他给莱娅递上烟,被婉拒后自己点上,“就等清明前后播种了,今年按你们的法子来,肯定能比去年多收点。” 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带着春雨的湿润。
虎娃在试验田调试播种机的最终参数,玉米播种深度 5 厘米(误差 ±0.5 厘米),大豆 3 厘米(误差 ±0.3 厘米),株距分别设置为 25 厘米和 10 厘米。他在空地上试播了 10 米,挖出种子测量深度,玉米平均 5.2 厘米,大豆 2.9 厘米,全部在误差范围内。光丝捕虫网掠过播种轨迹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播种精度达到 99%,比去年提高 1%。“这机器比去年顺溜多了。”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加了大豆播种组件后,效率提高一倍,去年一天播 8 亩,今年能播 15 亩。”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蒸了新麦馒头,面粉是用去年的新小麦磨的,雪白松软,就着腌好的萝卜条,简单却暖胃。她给每个人递了两个馒头,“春耕前得多吃点干粮。” 她往莱娅手里塞了个热馒头,“播种那几天得起早贪黑,没力气可不行,去年播种时我蒸的馒头硬,大家都说硌牙,今年特意多发酵了半小时。”
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带来了春耕物资补贴清单,试验田能领到的补贴包括:良种补贴(每亩 15 元)、农机作业补贴(每亩 30 元)、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每亩 20 元)。技术员在培训教室核对信息时,特意叮嘱:“补贴款要专款专用,全部投入到春耕生产,去年有个基地把补贴款挪作他用,后期资金跟不上,影响了管理。”
小顺子在试验田设置了 10 个观察点,每个点插着写有作物种类和品种的木牌,玉米区的木牌上标注着 “郑单 958(耐密型)”,大豆区标注着 “冀豆 12(耐阴型)”。他用红漆在木牌上画了能量符号,这些符号能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数据,与莱娅的平板电脑实时同步。“这是对比试验的关键。” 他扶正被风吹歪的木牌,“去年没设观察点,后期数据记录乱了套,今年得按规矩来。”
李大爷的笔记本最后一页添了新内容,是他总结的 “春耕五字诀”:土要松、肥要匀、种要饱、水要足、播要准。每个字旁边都画着简单的示意图,松土的深度、施肥的位置、种子的饱满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是一辈子的经验。” 他给围过来的学员讲解,“去年按这口诀做的,苗情就是比别人好,种地没巧,就是把每个字做到位。”
一场倒春寒在春分前袭来,气温骤降到 5c,试验田的绿肥幼苗出现轻微冻害(叶片边缘发白)。莱娅组织学员们用塑料薄膜覆盖绿肥田,薄膜的四周用土压实,形成小拱棚,能提高地温 3-4c。“这是最后一次低温了。” 她看着温度计的读数,“过了春分,气温就稳定了,去年的倒春寒持续了两天,没覆盖的绿肥冻害率 15%,覆盖的只有 3%。”
虎娃在农机库房给播种机加装保温装置,发动机水箱外裹上了保温套,油管缠绕着加热丝,确保低温天气下能顺利启动。他拉响发动机试运转,机器的轰鸣声在库房里回荡,转速表稳定在 1500 转 \/ 分钟,比去年启动时间缩短 2 分钟。“这机器怕冷。” 他检查着各个部件,“去年倒春寒时,有台播种机启动不了,耽误了大半天播种,今年有了保温装置,放心多了。”
王婶把《间作技术手册》最后的几页装订好,手册的封底印着试验田的照片,从绿肥播种到玉米丰收的各个阶段都有记录。她用红绳把手册捆成 30 本一摞,放在培训教室的门口,“明天学员们来就能领了。” 她摸着手册上的照片,“这都是咱们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不是瞎编的,照着做肯定没错。”
清明前的试验田已经整装待发,翻耕后的土地平整得像块巨大的绒毯,绿肥在土下悄悄腐熟,释放出淡淡的氨味(氮素转化的信号)。仓库里的种子整齐码放,农机库里的播种机擦得锃亮,培训教室里的手册静静等待,一切都在等待播种指令的下达。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的中心,看着这片即将播种的土地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土地的活性能量完全融合,像一首即将奏响的春耕交响乐。
“后天就能播种了。” 小顺子望着远处的灌溉渠,“天气预报说未来一周都是晴天,墒情正好。”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最终的播种计划清晰明了:4 月 5 日播种玉米(每亩 4500 株),4 月 12 日播种大豆(每亩 1.8 万株),采用 “4-2” 间作模式(4 行玉米间 2 行大豆),行距分别为 80 厘米和 40 厘米。她把计划发送给所有参与种植的农户,附上了紧急联系方式:“遇到问题随时打电话,去年有个地块播种时发现土壤墒情不够,及时沟通后改了播种时间,没影响出苗。”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的最后调试,滴灌带的出水均匀度达到 98%,每个出水孔的流量稳定在 2 升 \/ 小时,压力传感器显示系统压力 0.6 兆帕(最佳值)。他打开主阀门,清水顺着管道流淌,在试验田形成整齐的湿润带,“这水就等播种后用了。” 他关闭阀门,“去年播种后没及时浇水,有 5% 的种子没出苗,今年保证播后两小时就浇水。”
李大爷的拐杖在试验田的边界上轻轻敲击,杖头的能量符号在土壤上留下清晰的印记。他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50 亩试验田,4500 株玉米,1.8 万株大豆,目标亩产玉米 650 公斤、大豆 120 公斤。” 老人的眼神里满是期待,“等秋收时,这些数字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粮食。”
王婶把煮好的茶叶蛋分给大家,鸡蛋是自家养的土鸡下的,蛋白里透着淡淡的茶香。“吃个蛋,图个吉利。” 她往每个人手里塞了两个,“明天播种顺顺利利,今年有个好收成,去年播种前我给大家煮的鸡蛋没入味,今年特意多泡了两小时。”
夜色渐深,试验田在月光下安静沉睡,土壤里的微生物在分解绿肥,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冬前提高 3 倍(生命活动的信号)。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培训教室的展示柜里,与播种计划、种子标签、农机说明书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像一张无形的网,连接着过去的汗水和未来的收获。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边,看着远处村庄的灯光渐渐熄灭。还有 12 小时,播种机就将驶入这片土地,播下新一年的希望。他们知道,从明天开始,新的生长季就会拉开序幕,那些饱满的种子将在土壤里萌发,那些精心的规划将在田野上展开,那些勤劳的汗水将浇灌出丰收的果实。
“准备好了。” 莱娅看着平板电脑上的倒计时(12 小时),声音平静却坚定。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充满希望的笑容,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与试验田的轮廓融为一体。这是春耕前的最后一夜,万事俱备,只待东风,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所有的期待都已凝聚,只等第一粒种子入土,开启新的轮回,也为最终的篇章写下最厚重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