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第一个清晨,试验田的土壤表面鼓起了密密麻麻的小土包,像撒在地上的绿宝石。小顺子蹲在垄沟边,看着顶土而出的玉米苗,两片嫩绿的子叶对称地舒展着,叶脉的纹路组成完整的能量符号,在晨光中泛着莹润的光泽。他掏出卷尺测量株高,已经达到 3.6 厘米,比莱娅模型预测的高 0.2 厘米,界域钥匙碎片贴近幼苗时,碎片的银光让子叶的生长速度在显微镜下加快了 1.5 倍。
莱娅的平板电脑架在田埂的三脚架上,屏幕上的 “玉米苗期监测系统” 正实时更新数据:出苗率 96.3%(超过预期的 95%),株距合格率 92%(误差≤3 厘米),能量流响应强度 87%。她用触控笔在屏幕上圈出几处缺苗的地块,这些地方的土壤紧实度比周边高 4%,可能是播种时覆土过深导致的。“得赶紧补苗。” 她调出这些地块的播种记录,发现是刘二叔帮忙播种的区域,“新手容易犯覆土过深的毛病,去年有块地补苗晚了,后期穗子比正常的小 10%。”
李大爷背着竹篓来到试验田,篓里装着育好的备用苗,每株苗的高度都在 4 厘米左右,根系带着湿润的营养土。他蹲在缺苗处,用小铲子挖开直径 5 厘米的坑,深度刚好能让幼苗的根系舒展,培土时特意在根部形成 3 厘米高的小土堆(防止倒伏)。“补苗得带土坨。” 他用手指压实根部的土壤,“就像移栽菜苗,伤了根缓苗慢,去年我补的那几株,就是因为没带土,长得比别人矮一截。”
虎娃推着喷雾器给幼苗喷施叶面肥,肥液是按 1:800 的比例稀释的磷酸二氢钾,加入了少量螯合态微量元素(铁、锌、硼)。喷雾器的喷头离幼苗 30 厘米高,雾滴直径控制在 100 微米(既能附着叶片又不压弯幼苗),行走速度保持每小时 2 公里,确保每亩地的施肥量精确到 0.3 公斤。光丝捕虫网掠过叶片时,网面的共振图谱显示,这样的喷施方式能让肥料吸收率达到 82%,比随意喷洒提高 25%。“这苗跟小孩似的,得补点‘奶粉’。” 他调整着喷头的角度,“去年没及时喷叶面肥,有片苗叶子发黄,影响了光合作用。”
王婶提着竹篮在幼苗间拔除杂草,篮子里的稗草和狗尾草已经堆了半满,她的手指在幼苗间灵活穿梭,拔草时的力度刚好能扯断杂草根系又不碰到玉米苗。每平方米拔除的杂草数量控制在 3 株以内,拔下的杂草根系上还沾着带着能量符号的泥土。“杂草就像抢饭吃的野孩子。” 她把杂草扔进篮子,“跟苗争水争肥,不及时拔了,苗长得又瘦又弱,去年有块地草荒了,减产了两成。”
翡翠星云守护者的新叶已经展开,叶片上的能量感应装置闪烁着柔和的绿光,与玉米苗的生长频率产生共振。小顺子剪下几片嫩叶,捣碎后泡在清水中,制成天然的生长调节剂,装在喷壶里对着弱苗喷施。叶片的汁液在水中形成细小的悬浮颗粒,每个颗粒都携带能量信号,能刺激幼苗的细胞分裂。“这些汁液比激素安全。” 他数着弱苗的数量,共有 28 株,“去年用这法子处理过的弱苗,一周后就赶上了正常苗的生长速度。”
培训教室的早课上,莱娅给学员们展示着玉米苗期的生长对比图:试验田的幼苗平均株高 4.2 厘米,叶片宽 1.8 厘米;普通地块的平均株高 3.5 厘米,叶片宽 1.5 厘米。“差距主要在根系。” 她调出根系扫描图,试验田的根系总长度达到 28 厘米,普通地块的只有 19 厘米,“发达的根系能吸收更多养分,就像人有好胃口才能长身体。” 刘二叔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画着根系对比图,旁边标注着 “深耕 25 厘米” 的字样 —— 这是他从莱娅的课程里学到的关键。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气温骤降到 8c,玉米苗的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叶片边缘出现轻微的卷曲。莱娅赶紧打开监测系统,发现幼苗的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65%,但细胞活性仍在正常范围。“得给苗加层‘保暖衣’。” 她让小顺子和虎娃把谷仓里的旧地膜剪成条,在幼苗周围铺成 10 厘米见方的小地膜,边缘用土压实,能提高根际温度 2-3c。“去年没盖地膜,有半亩地的苗受了冻害,后期抽雄推迟了两天。”
倒春寒过后,试验田的玉米苗很快恢复了生长,盖地膜的区域比没盖的高 0.5 厘米,叶片的颜色也更浓绿。小顺子发现地膜覆盖区的杂草明显减少,只有少量杂草从地膜边缘钻出,拔除起来比裸露区省力多了。“这地膜还能防草。” 他用手掀开地膜一角,下面的土壤湿润疏松,“普通地得天天拔草,盖地膜能省一半功夫,去年算过账,光除草就能省 30 个工。”
刘二叔带着张家庄的村民来试验田学习苗期管理,他们的玉米苗刚出土两天,出苗率只有 85%,有不少幼苗叶片发黄。刘二叔蹲在自家的苗旁,对比着试验田的幼苗,脸上的表情有些着急:“按莱娅说的法子种的,不知道为啥长得不如你们的好,是不是肥不够?” 他的手指在发黄的叶片上轻轻抚摸,指尖的温度让叶片的能量符号闪烁了一下。
莱娅用便携式检测仪分析了刘二叔带来的土壤样品,发现速效氮含量只有 85mg\/kg(低于试验田的 115mg\/kg),ph 值 5.8(仍偏酸)。她当场制定补救方案:每亩追施尿素 5 公斤(沟施,深度 10 厘米),配合喷施一次叶面肥;一周后每亩撒施 50 公斤生石灰(调节酸碱度)。“你们的地底子薄,得少量多次追肥。” 她在刘二叔的笔记本上写下施肥日期,“下周三追第一次,隔 10 天再追第二次,不能像喂牛似的一次喂饱。”
虎娃在培训教室的黑板上计算苗期管理成本,白色粉笔写出的数字整齐如队列:叶面肥每公斤 80 元,每亩用 0.3 公斤,成本 24 元;补苗用工 2 个,每工 80 元,成本 160 元;地膜条每亩 5 公斤,每公斤 12 元,成本 60 元。“总成本 244 元。” 他在黑板上画了个能量符号,“这些投入能让每亩增产 100 公斤玉米,按每公斤 1.8 元算,多收入 180 元,还不算省下来的除草人工。” 张家庄的村民们听得频频点头,有人掏出手机拍下黑板上的数字,生怕漏了哪个环节。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午饭,大锅里煮着玉米碴粥,蒸着新摘的野菜团子,菜团子的馅料里掺了试验田种的玉米面。她给每个人盛了碗粥,粥里放了把切碎的苜蓿菜,菜叶的数量刚好是每人 10 片。“吃了这粥,干活有力气。” 她往刘二叔碗里多放了个菜团子,“你们村的苗就是缺营养,按莱娅说的法子追肥,肯定能赶上来,种地跟养孩子一样,得细心伺候。”
玉米苗长到 3 叶期时,需要进行间苗定苗,保留长势最好的幼苗,确保每亩株数稳定在 4500 株。小顺子拿着标记杆在苗间穿梭,每 30 厘米留一株苗,去弱留强,去病留健,间掉的幼苗小心地拔出(避免损伤保留苗的根系),扔进王婶带来的竹篮(这些幼苗可以喂兔子)。“间苗得狠下心。” 他指着拥挤的苗群,“就像栽树,太密了都长不高,去年有块地舍不得间苗,后期倒伏了不少,减产更厉害。”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苗期生长模型显示,当前的株高、叶面积等参数都优于去年同期,预计 5 叶期(拔节始期)会提前 1.5 天。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拔节前的管理要点:控制浇水(促进根系下扎),中耕松土(提高地温),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拔节前是蹲苗的关键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根系图像,“根扎得深,后期抗倒伏能力强,就像树大根深才能抗风。”
虎娃在试验田进行中耕松土,锄头入土的深度控制在 8 厘米,既能破除表土板结又不损伤根系。他的中耕路线呈 “之” 字形,在幼苗两侧形成 10 厘米宽的疏松带,光丝捕虫网显示,这样的中耕方式能让土壤透气性提高 30%,地温升高 1.5c。“中耕就像给土地挠痒痒。” 他用锄头轻轻扒开根部的土壤,“能让根呼吸到新鲜空气,去年中耕过的地,根系比没中耕的深 5 厘米。”
一场夏雨在傍晚落下,雨势不大但持续了两个小时,试验田的土壤湿度在雨后达到 30%(适合苗期生长)。小顺子穿着雨衣来到地里,发现玉米苗的叶片在雨中舒展得更开,叶尖的水珠滚落时形成细小的能量流,顺着叶脉渗入茎秆。他用手拨开根部的土壤,发现新的须根已经长出,白色的根毛像细小的吸管,在湿润的土壤中吸收养分。“这场雨下得及时。” 他抹去脸上的雨水,“刚好在中耕后,能把养分带到根际,去年这时候的雨下得太大,反而造成了内涝。”
培训教室的夜课上,莱娅给学员们讲解玉米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屏幕上展示着蛴螬危害的根系照片,白色的幼虫在根系上留下明显的啃食痕迹,被害株的能量流响应强度下降到 50% 以下。“防治蛴螬要抓住两个关键期。” 她举起装着毒饵的玻璃瓶,“播种时拌种,苗期撒毒饵,毒饵的配方是:每亩用炒香的麦麸 5 公斤,加 50% 辛硫磷乳油 0.1 公斤,加少量水拌匀,傍晚撒在根际周围。” 李大爷在笔记本上画着毒饵的制作流程图,每个步骤都标着详细的用量。
王婶在灯下缝制玉米苗期管理手册的封面,布料是用旧地膜回收加工的,上面用红漆画着简化的能量符号,针脚的密度每平方厘米 12 针,既防水又结实。她把手册摞起来,最上面的几本已经写上了学员的名字,准备明天上课时分发。“这些手册得耐用点。” 她往封面里加了层硬纸板,“苗期管理是基础,手册随时都得翻看,弄坏了不方便。”
玉米苗长到 5 叶期时,株高已经达到 25 厘米,茎秆的直径 0.8 厘米,叶片数完全符合数学新宇宙的生长规律(每 3 天长 1 片叶)。县农技站的技术员来到试验田,用专业仪器测量了各项指标,最后在报告上写下:“该地块玉米苗期生长状况优良,能量流应用到位,建议作为全县玉米高产示范样板。”
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试验田边,看着郁郁葱葱的玉米苗在风中摇曳,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玉米苗的生长频率完美共振,形成了和谐的生命律动。
“照这势头,今年的收成错不了。” 小顺子望着绿浪翻滚的试验田,“拔节期再管理好,亩产突破 700 公斤没问题。”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拔节期预测模型显示,在当前的生长状况下,拔节始期会比去年提前 1 天,所需的氮肥量比去年增加 10%(因密度提高)。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拔节期的管理要点:重施氮肥(每亩 15 公斤尿素),结合中耕培土(防止倒伏),注意防治玉米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茎秆生长图像,“就像青少年长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最终身高。”
虎娃在检查灌溉系统,确保拔节期的水分供应,滴灌带的出水量调整为每小时 3 升,比苗期增加 50%,浇水周期从 7 天缩短到 5 天。他打开阀门试水,看着清水顺着滴灌带均匀地渗入土壤,湿润的痕迹刚好覆盖根系分布区。“拔节期不能缺水。” 他调整着滴灌带的位置,“去年有段时间干旱,玉米茎秆长得细,后期倒伏了不少,今年得保证水分供应。”
李大爷的笔记本上已经画好了拔节期的管理草图,图上的玉米株高、叶片数等数据都是他每天测量的结果,旁边标注着对应的施肥量和浇水时间。他的拐杖靠在培训教室的墙角,杖头的能量符号被摩挲得更加光亮,像一颗浓缩的智慧结晶。“种地就得细心观察。” 他合上笔记本,“苗情天天变,管理跟着变,不能一成不变,去年就是按老经验管理,没及时追肥,产量差了一截。”
王婶在厨房给大家准备晚饭,大锅里炖着玉米排骨汤,汤里放了试验田种的玉米笋,鲜嫩的笋尖在汤里翻滚,释放出淡淡的清香。她给每个人盛了碗汤,碗沿的温度刚好不烫嘴,“拔节期的玉米笋最嫩。” 她往莱娅碗里多放了几块,“你们年轻人得多吃点,天天在地里忙活,辛苦得很。”
傍晚的试验田笼罩在暮色中,玉米苗的叶片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泽,拔节的声音在寂静的田野里清晰可闻,像诗歌新宇宙的韵律在跳动。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站在田埂上,看着茁壮成长的玉米苗,界域钥匙碎片在他们手中传递,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与拔节的玉米产生共鸣,像在演奏生命成长的乐章。
“再有一个月,就能抽雄了。” 小顺子望着试验田,“去年这个时候的玉米,刚进入拔节期,今年长得更壮,抽雄肯定也早。”
莱娅的平板电脑上,玉米抽雄期预测模型显示,在当前的生长状况下,抽雄期会比去年提前 2 天,花粉活力预计达到 90%(最佳值)。她把模型预测图发给培训群里的学员,附上了抽雄期的管理要点: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灌浆),注意防治大斑病。“这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她指着屏幕上的雄穗图像,“就像开花结果,花粉质量好,结的果实才多。”
夜色渐浓,试验田的玉米苗在月光下静静生长,拔节的声音与蟋蟀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田园交响曲。界域钥匙碎片躺在培训教室的展示柜里,与学员们的管理笔记和土壤样品相伴,碎片投射的能量图谱覆盖了整个房间,148 个微型宇宙的能量流像温柔的月光,洒满试验田的每一寸土地。小顺子、莱娅、虎娃和王婶知道,玉米苗期的管理已经告一段落,更关键的拔节期即将到来,在这片充满能量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呵护的玉米苗,终将在能量流的滋养下,长成沉甸甸的希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