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俩明年开春要参加文考,考中了就能继续深造求学,考不中就去不了学堂。
此番来齐老这里走的是考前冲刺的路数。
这边和地球不一样,读书那都是要自费考试入学,没有义务教育。
读书人三个阶段,童学启蒙,年学求知,士学求名。
童年时期启蒙,少年时期学习知识,但到了十五六岁,那就要开始考虑以后的出路。
到了他俩这个阶段,好比是初中考高中,考中了之后学业有成可以直接走府吏路线。
简单一点说,就是文考考上读完书拿到证书之后可以直接当公务员。
因这份缘故,文考的难度颇大。
讲究一个不是真聪明真努力别想着去当官,早早放弃去干别的。
是以文考对任何读书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人生转折点。
陈秋生就是他当年的文考第一名,尔后自己去了王城都高所读书最后依照路径进入王城官署。
汉子昇也是文考过后去了都高所。
按照他那路线,以后怕也是个‘京官。’
先考试,然后选择学校,最后去学校所在地担任公职人员。
考试年龄不限,但机会只有一次。
齐老当年就是错过了文考,不过他最后被傅家捞走也算是得了个善果。
王家兄弟的父亲大抵也是这样的想法,参加文考,尔后能有个一官半职谋生。
他俩学习还行,齐老都说机会很大。
而且两人又没想要太高的名次,能留在当地陪着老父亲就行。
因此文考两字对两人的震慑极大,只看两人一个收敛,速度回了自己的位子开始拿书来看。
她现在识字能力见长,加上认知能力本就在线,触类旁通,进步可以说是十分惊人。
之前她看过文考的试卷,对比高考来说内容其实不难。
毕竟高考七门,他们是四门合成一张试卷。
题都不难,难的是高分。
按照他俩的情况,不好说十拿九稳,但保底是没问题的,等日后上了地区‘高校’,出来之后在乡镇当个府吏绝对没问题。
话虽如此沈曼也不敢说大话,毕竟她自己没经验,真要考了中间好多事情也说不清楚。
不过对于考试她倒是有些心得。
瞧着两人奋力求学的模样到底心底欢喜的,她预备给两人准备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到时候希望有点用吧!
...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到了年关,没几天就要过年。
因明楼的关系,段觅觅得了消息采买到了好些便宜厚实的布料,比市价要低上许多。
她索性挑了一些朴素的花色让秀菊和曾婶她们拿回去。
无师自通,段觅觅也学会了年末发奖金那一套。
偏这套最是实在,秀菊开心疯了,一直扒拉着她喊她好姐姐。
情绪价值给满,段觅觅也是开心得不行,顺带给沈曼买东西都大胆了许多。
她们的小租屋里出现了几件不符合她们身份的物事。
“嫂嫂,咱这个花瓶有啥用啊?”
“哦,这个呀,我是听这边有个说法,开春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第一朵花采回来放家里能迎接生气。”
好吧...她也不懂,随便吧!
今晚就是年夜,沈曼一边看书,一边看着段觅觅给人送节礼。
时间有点来不及,她得把东西给准备好,到时候好送出去。
“福婶子,您见好啊,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谢谢您给我家送的菜。”
“哎,都是自家种的,不值几个钱,到时候段老板忙不过来的时候记得给我闺女一个机会就行。”
“好说好说,明年我家觅光楼就开张了,以后如果卖得好,咱货肯定少不了的。”
“那是,那是,段老板恭喜发财。”
“谢谢!”
沈曼二楼听着底下对话还有些感慨。
环境造就人,以前没有那种环境,现在跟着明楼的那些人,段觅觅也渐渐有了当老板的心得。
行为举止,张弛有度。
并不会让人觉得不妥。
孟母三迁,不无道理。
她的那些个异想天开,也不算是白忙活一场,到底是在段觅觅这里开上了花,结了果。
接触明楼!
该是她来到这渠荟城做得最对的一件事。
段觅觅应付完客人上楼安坐,从她表情可以看出她对人家上门送菜的事情非常受用。
“曼曼,年夜饭想在哪里吃?说起来这还是咱们在一起过的第一个正经年。”
沈家兄妹捡到段觅觅的时候她病了一场,那个年关几乎是稀里糊涂的过来的。
沈曼想了想,自己弄比较有意义些。
“自个儿在家弄几样吧,难得别人给了菜。”
“也行,倒也不麻烦,那待会我再去买些肉菜。”
“我一起去吧。”
“不用,你在家好好读书,实在想活动了呢就自己四处走走,家里的事我来办。”
沈曼耸耸肩,不让她干活她乐得自在。
下午的时候廖哥儿给来送了一份节礼,他穿着小二的衣服,脸上都是笑容。
沈曼惊奇的瞧着他,这找到工作了,也没的这么开心吧。
“有喜事?”
廖哥儿摸摸头,有点不好意思。
“工坊里的熟悉阿叔和我说要收我当徒弟。”
“他看我最近也是找到事干了,就说成或者不成都可以尝试一下,我有收入,他家里那边也同意他收徒。”
“以前是我想得浅了,也没想说别人收我当徒弟也还有不小的压力,材料费,人工费,你说的都对,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现在我自个儿能挣钱,贴补进去人心里也舒服,而且他也不用替我以后的生路费心思。”
“成,那就进工坊,不成,也能自己找到活干。”
收人当徒弟在这边就有这种意思,学手艺,以后要照顾出路。
自家父母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家孩子,求人办事低个头花点钱都在理。
可若是旁人家的孩子,那也没有做到这份上的必要。
可以有好心,但不至于使自己陷入麻烦。
人嘛,大抵如此。
哪怕要求人也得有个数,别强人所难。
“那感情好,你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算是进了一步吧。”
两人说完,又絮叨着说些旁的,廖哥突然提起昌哥儿。
“你最近可和昌哥儿见过?”
“没啊,他怎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