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江木黄镇那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静静矗立,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1977年12月10日,正式破土动工 。它选址于木黄镇海拔1000余米的将军山半山腰,四周是茂密的松柏林,距离木黄镇政府仅两华里。当时,根据县委(时称县革委 )分工,我作为县革委副主任,肩负起抓纪念碑修建工作的重任,具体由县第二建筑公司承建。
纪念碑坐北向南,设计独具匠心。其碑高14.62米,这一数字有着深刻寓意:“14”暗含红军第二、第六军团会师时间首末两位数,“62”则代表第六、第二军团 。为打造这座纪念碑,省文化厅、省设计院、省博物馆派人,会同曾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州厅设计的刘复辛先生,奔赴印江木黄现场勘察。他们细致考量当地环境、历史意义,返回省里后精心设计施工图纸。碑座选用当地最坚硬的石灰石,坚实稳固;碑心取料自梵净山黑色板岩,质朴而厚重。碑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19个大字,庄重醒目。碑身以砖砌成,三面用水刷石装饰,简洁大气。碑顶端矗立着两面红旗,东西两侧饰有党旗上的镰刀斧头图案,鲜明展现出革命属性,彰显着红军精神。
修建工作历时近两年,期间,为请王震同志为纪念碑题词,我给贺捷生(贺龙将军长女 )写信,恳请她帮忙联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原红六军团政委 )。幸得贺捷生同志助力,王震副总理于1978年9月2日在北京为纪念碑题字。之后,贺捷生将题字交由在北京开会的印妇联同志带回,1979年7月1日,纪念碑终于竣工落成,成为木黄镇红色地标,供后人瞻仰缅怀。
然而,岁月无情。由于长期日晒雨淋,二十多年后,纪念碑碑身水刷石脱落严重。中共印江县委督查室以《印江督查专报》形式向省委督查室反映。省委督查室高度重视,将专报呈送省委书记钱运录。钱运录书记阅后当即批示,安排时任省委副书记的王三运与省委常委、副省长龙超云共同负责维修事宜,足见对纪念碑的重视。
王三运书记和龙超云副省长接到批示,迅速召集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负责人研究。他们派人赴印江木黄现场实地察看,评估损坏程度与维修需求。很快,二十万元专项经费下拨印江,用于纪念碑维修,由县文广局组织实施。2003年,维修工作完成,碑身改用梵净山优质花岗岩贴面,坚固美观且更耐风化,其余部分保留原样,让历史痕迹与新的保护举措相融。
,从修建到历经岁月后的修缮,每一步都凝聚着对革命历史的敬重与传承。它是红色精神的物质载体,见证着那段烽火岁月,也将继续在时光中,向一代又一代来访者讲述红二、六军团会师的伟大意义,传递不朽的革命精神,成为印江乃至全国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激励着人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续传承、熠熠生辉。(张朝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