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霆队的这场激战过后,苏伟宛如一位在篮球战术迷宫中寻得方向的智者,对球队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且深入的思考。这场比赛恰似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球队每个球员的优势与局限,也让苏伟对“绝对强点”与“三角进攻”的关键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小托马斯,球风犀利,“小打大”的技巧堪称一绝。在特定情形下,他凭借灵动的脚步以及出色的突破、投篮能力,常常能如利刃般撕开对手防线,成为球队进攻的有力武器。然而,他的身高硬伤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沟壑,面对内线高度与防守强度大的队伍时,其发挥会受到极大限制。
利拉德亦是如此,外线三分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那精准的远投,常常能在关键时刻点燃球队士气,扭转比赛局势。但受制于身高,面对高大且防守凶悍的对手,他的出手空间与进攻效率会大打折扣,其威力能否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的阵容特点。
米德尔顿拥有一手出色的投篮,无疑是球队进攻的强点之一。然而,无论是空中接力配合(空运)还是持球单打的稳定性,都有待提升,并且他在场上需要充足的空间来施展身手,否则其进攻威胁会被大幅削弱。
苏伟也曾试图挖掘张兆旭在三分线外的潜力,期望他能为球队拉开空间,丰富进攻战术。但多次尝试后,发现张兆旭在三分能力的开发上困难重重,就连中投的稳定性也难以培养。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苏伟另辟蹊径,决定将张兆旭朝着“未来戈贝尔”的方向培养。经过不懈努力,张兆旭终于开发出颇具威力的小勾手,这无疑是球队内线进攻的一大收获。
在战术体系的构建上,苏伟将目光投向区域的多打少战术。他精心钻研,针对联防设计出一套精妙的应对策略:反跑加掩护,先为外线创造出手机会,随后底角跟进,通过巧妙的传切配合,最终将球打进篮下。这套战术在五小阵容对阵对方五小阵容时,堪称王牌战术。为了让球员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跑位与空间利用,苏伟特意安排视频分析师结合几何圆的理论为球员们讲解,并将相关训练融入日常练习中,力求球员们在比赛中能将战术执行得淋漓尽致。
然而,随着战术体系的逐渐成型,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苏伟面前——小托马斯上场时间的增加。小托马斯个人能力出众,得分手段多样,常常能凭借一己之力为球队砍下不少分数。但苏伟深知,小托马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团队型球员,他的球风有时过于注重个人单打,可能会打乱球队整体的进攻节奏与团队配合。
不仅如此,小托马斯在近期表现出一种自大的情绪。他自认为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在训练和比赛中,常常自行其是,不与队友进行充分沟通,对于教练的战术布置也时有忽视。例如,在一次训练中,教练明确安排了战术,要求球转移到外线后寻找底角空位机会,但小托马斯却在接到球后,不顾队友跑位,强行单打,导致这次进攻以失误告终。这种行为逐渐影响到更衣室的团结氛围,队友们对他的做法虽有不满,但出于队友间的情面,大多选择隐忍。
苏伟曾担任过录像分析师,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他清楚地意识到小托马斯如今能有如此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吃到了小球战术刚刚兴起的红利。当下,许多球队对于“小快准”的打法还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对小托马斯这样的球员准备不足。
经过深思熟虑,苏伟认为,尽管小托马斯具备一定实力,但从球队长远发展和整体战术体系的构建,以及更衣室和谐团结的角度来看,交易小托马斯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一决定虽然艰难,但苏伟明白,为了球队能在竞争激烈的联盟中稳步前行,必须做出这样的权衡。